孫福枝
福建的西部和北部均為山區(qū),崇山峻嶺,陸上交通頗多阻礙。1957年前,全省尚無鐵路可通火車,因此,閩江水道成為八閩大地的交通運輸要道。它善納百流,敢闖千山,溝通八閩內地與大海交匯融合,擔當著福建省對內對外的運輸任務,促進物資交流,為繁榮福建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
古時,閩江流入福州,在臺江的大廟山下分兩路東進入海。而閩江口海潮漲入福州,由閩安鎮(zhèn)周流瀠洄三十六灣,抵達河口水部門,順著明弘治十一年(1498)開鑿的通往閩江的人工河道直達臺江,形成閩江在福州的一段黃金水道。臺江至馬尾16.4公里河道上,水量充沛,水流平緩,江深岸闊,江輪可自由航行,連外國海輪也可直接駛進臺江新港。
臺江新港江面展寬1000~2000米,水面寬坦,是一個客貨運輸、轉運的優(yōu)良港口。自宋代以來,沿岸設置了眾多碼頭,不斷完善了客貨營運設施。明成化十年(1467),朝廷欽定福州為對外貿易港,同時指定為中國政府與琉球交往的唯一港口。閩江既溝通山海,發(fā)揮航運功能,又便于當?shù)孛癖娦新猛鶃?,也利于繁榮集市貿易,使臺江躍上福州城區(qū)最繁盛的商賈區(qū)。南宋詩人鮑祗曾以“海航千艘浪,潮田萬頃秋”的詩句來形容南臺港的繁華。
閩安鎮(zhèn)
宋元時期,福州不僅同海外諸國有貿易往來,與國內各地的物資交易也在迅速發(fā)展,這就需要有更多的碼頭,保障商品的流通轉運。在閩江口及城區(qū)原先已有的甘棠港、閩安鎮(zhèn)、利涉門橋(今安泰橋)、臺江、洪塘等碼頭,作為對外對內貿易的集散地,也是福州通江達海的重要裝卸口岸。大型船只沿閩江口進入港區(qū)航道,待潮水漲滿后開往臺江等碼頭。各城區(qū)碼頭的船只也在滿潮時將貨物和旅客運出閩江口,江上船只穿梭往來,一片繁忙景象。元至治二年(1322)萬壽橋建成后,大橋上下游及其周邊建造了南臺江、臨河務、思橋(澳橋)、錙港等多處貨運碼頭,擴大了閩江航道運輸?shù)耐掏铝浚龠M貿易事業(yè)的發(fā)展。城區(qū)內(主要是臺江汛)還先后設置了太陽道、泗佛道、攀龍道、沙埕道、蟶船道、觀岐道、樟板道、南福道、竹排埕、小橋道、媽祖道、下道、十四橋道等小貨船、渡船停泊的小埠頭。臺江內河從幫洲、義洲到蒼霞洲、楞巖洲(今中亭街)等江濱沙洲地域也設立水巷道、圣群展道等26個渡口道頭(碼頭),使縱橫交錯的內河有了渡船停泊的地方,方便民眾出行。古代,倉前山一帶居民每次進城時需繞許多彎道,實為不便,有了道頭,可以從龍?zhí)犊叽疃傻稚n霞洲附近道頭上岸,步行到法師亭,過星安橋入白露林上龍嶺頂,便進了福州城。
古代的懷安,也是閩江在福州西城區(qū)外通向福州城內的一個主要渡口。
至元代,福州南臺港的重要地位不變,福州因此也成為“七閩之冠,工商之饒,利盡山海”。
明朝中后期,福州城西郊建造洪塘古渡碼頭,閩侯上街諸鄉(xiāng)民眾往返福州皆由此上下船。那時的古渡盡顯繁華,“塔影江聲隨波動,渡口人聲盡日喧”。
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開放五口通商,福州為其中之一,大量外國商船進出福州,朝廷在福州閩江兩岸擴建六大碼頭,供海輪停泊,閩江上下游客貨輪也在洪塘和南臺兩座碼頭靠岸離岸,裝卸貨物和吞吐旅客,促進商品貿易。
1916年,福州開辟了從王莊到臺江汛第一條馬路(以后逐漸延伸到大橋頭)。1927年,福建省建設廳從天華戲園南面至鴨姆洲(瀛洲)排尾,沿江岸旁填江辟地,建筑了6個洋灰道(碼頭)。十余年間,兩次填江辟地,共筑6個碼頭和10個小型的洋灰道(碼頭),中江一帶就有了16個大小道(碼頭),分布在萬壽橋北、倉前橋南沿江一帶。內河雖有不少道頭,但都居于次要地位。
第一碼頭(?。?,又稱南星道,離萬壽橋不遠,在觀岐巷,只作為木船擺渡之用;第二碼頭(?。┰谙潞嫉?,岸邊有客運站,專作航行馬尾、連江、長樂、平潭近港;第三碼頭(大)在三保;第四碼頭(大)在蒼霞洲;第五碼頭(小)在幫洲(三、四、五碼頭多作為貨運之用);第六碼頭(?。┰诎遵R橋,漲潮時,近千噸輪船可抵達碼頭裝卸貨物,或上下旅客。
1930年,臺江第一至第六碼頭相繼建成,各路船只多移此停泊,成為福州地區(qū)水上客運、貨運的重要窗口。
馬尾港舊影
1935年,在萬壽橋下游的閩江左岸增設臺江鰲峰洲6座相連碼頭,即今日的第一至第六碼頭。第一至第四碼頭規(guī)模稍小,僅??拷啠谖?、第六碼頭屬于較大型碼頭,可停泊海輪。1936年又于萬壽橋左岸恒昌埕建成一座簡易碼頭,由木質引橋和兩艘浮船組成,專供行駛閩江上中游的輪船停靠。1937年,在萬壽橋右岸龍?zhí)督堑胤剑O置由木質引橋和一艘浮船組成的一座客運碼頭,專供來往閩江的客輪??俊M赀€在洪山橋建造一座由引橋和浮船組成的客運碼頭。
馬尾港碼頭也是在全面抗戰(zhàn)前兩年(1935年8月),于羅星塔西南面江岸建成的,由引橋和鐵浮船組成,可???000噸級輪船,改變了馬尾港原先沒有碼頭,上下客貨全靠駁船在江中盤轉的局面。
時至今日還留存著的一幀1937年的老照片,記錄了民國時期臺江區(qū)航運碼頭分布及其功能,讓人們了解到臺江當年商貿活動的繁榮景象:江北的江濱路,江南的泛船浦,以及萬壽橋和江南橋之間的中洲島,密密麻麻布設著眾多大小碼頭,有泛船浦的海關埕、祥臣埕、錨道碼頭,有中洲島的梅花道、媽祖道、晏海道、戶部道碼頭。江岸有7個浮船碼頭和15個小碼頭。第一、二浮船碼頭供小火輪停泊;第三浮船碼頭為專供行駛閩江上游小火輪??康目瓦\碼頭;第四、五浮船碼頭未標明功能;第六碼頭東側連接海輪專用碼頭;第七浮船碼頭正在興建中,專供從浙江寧波來的船舶停靠。15個小碼頭的功能分別是:第一小碼頭停泊民船、米船、磚瓦船;第二小碼頭停泊民船和義魚船(咸魚船);第三小碼頭停泊民船、磚瓦船、灰船、柴船和埠渡、硋(陶瓷)渡、米渡等7種船;第四小碼頭停泊小船、什(雜)渡、米渡、埠渡;第六小碼頭停泊幾種與眾不同的小汽船、圓底船、柴炭船和鮮魚船;第八小碼頭未標明功能;第九小碼頭停泊什(雜)渡、小船和紅柴船;第十一小碼頭停泊民船;第十三小碼頭停泊小船和豬船;第十五小碼頭停泊民船(這當中有5個小碼頭信息缺失)。這些小碼頭主要功能是解決民眾的生活問題。此外,從寧德來的船舶及海輪都停泊在泛船浦江面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臺江鰲峰洲六大碼頭的基礎上又新建有4個泊位的臺江客運碼頭和5座木質浮船碼頭。進入20世紀90年代,又添置了兩座有4個泊位的客運碼頭。
閩江在福州的道頭有70多個,且大多集中在臺江。著名作家施蟄存寫道:“船泊福州南臺第一碼頭,南臺是閩江邊的商埠區(qū),故江中帆檣林立,福建式的那種彩繪帆船,強烈地表現(xiàn)了南方海國的情調。”
此外,閩江水系上中游各大港區(qū)也先后建造多處貨運碼頭。南平港在清代末葉,建有3個木帆船碼頭(即東溪小水門碼頭,專供建溪木帆船停泊;西溪南門碼頭,專供沙溪、富屯溪木帆船停泊;劍溪延福門碼頭,專供閩江下游木帆船停泊,并延長興建一座躉船引橋碼頭,專供輪船停泊)。建甌通濟門碼頭,有4個泊位,在民國十八年(1929)由鹽商捐款興建。洋口港也建有謝家渡、中埂、坑口3個碼頭。
閩江航道從閩北山區(qū)直通福州臺江新港和馬尾港,船只源源不斷運送各種商品,為福建對內對外貿易做出重大貢獻。早在漢代,福州與東洋、南洋等地已有海上交通往來。唐五代時期,福州對外貿易又有新的發(fā)展,與朝鮮、越南、印尼、印度等國舟楫互通。宋代時,福州盛產的荔枝、龍眼、福橘、橄欖等果蔬曾大批量東輸日本,西運阿拉伯諸國,茶葉、木材遠銷歐美。進入元代,福州港與泉州港共同擔起福建對外貿易的重任。當時澎湖成為航海南下商人的駐足地,每年常有數(shù)十上百艘商船停泊福州,加大了福州對外貿易力度。至明代,泉州港逐漸走向蕭條、敗落,外貿擔子便全部落到福州港。明弘治十一年(1498),福州鑿通河口尾至閩江的人工水道“直瀆新港”,外國輪船可從閩江直驅市內河口碼頭。從此,福州港代替了泉州港,朝廷指定福州港為對外貿易港,成為中國政府與琉球往來的唯一港口,使福州港躍居各港之首,開展與琉球、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諸國的貿易往來,一度成為明代海外貿易中心。到了清代福州港已頗具規(guī)模。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僅航行于東南亞一帶海上的中國船只就有295艘(其中福州船占了一半)。當年閩江流域的經濟總量占全省的五分之二,閩江航運對保障福州商品流通和外貿的蓬勃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海關報告稱,光緒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901),在福州對外出口商品中,僅茶葉一項就達3859525擔,平均每年出口茶葉385953擔。
舊時福建陸路交通不發(fā)達,天然的江河水路成為主要交通要道。閩北地區(qū)依賴閩江船舶運輸,將當?shù)爻霎a的米、茶、木、竹、筍、菇、紙、瓷器、中草藥等不斷地運往福州銷售、轉運。而福州往閩江水系各地發(fā)運的貨物以食鹽為大宗,還有海味、糖、棉紗、布匹、煤油、五金、日用品等沿海特產和進口商品,以滿足閩江沿岸和閩北山區(qū)民眾的生活需求。明弘治年間,閩江上游的富屯溪和金溪本地投入近500艘船舶,主要從事米和鹽的運輸。據《福建省統(tǒng)計年鑒》記載,1919-1925年,延(平)建(甌)邵(武)平均每年鹽的銷量達230799擔,以鳩尾船每艘裝載鹽200擔計算,每年約需出動船只1000多艘次。閩北的浦城、建甌、光澤、建寧等縣盛產稻米,福州則缺米,大量大米從閩江船運至福州銷售。舊時,福州盛行一種“溪米”,即是從閩江上游由溪船運來的米,產自光澤、浦城等地?!吧舷幸环N特產為紅米,多出浦城、光澤,余均為白米”。溪米多用竹簍裝運?!捌殖呛t(亦有袋)最大,斤數(shù)獨多,浦城白占每簍百四十五斤,較其他處多五六斤”。光緒年間,僅光澤縣每年年產大米20多萬石,其中水運到福州的大米達3~4萬石之多。據統(tǒng)計,閩北各地每年運往福州的大米(溪米)達60萬擔,以麻雀船每艘平均裝運100擔計算,大約有6000艘麻雀船穿梭于閩江水道。上三府的松溪、建陽、邵武、泰寧、建寧等縣還產有瓷器,也是閩江船運的重要貨物,還有酒也是運往福州的熱門貨。
清代初期,閩江上游各支流基本上都開辟直通閩江的航線,至清末,航行閩江航道上的船只達1萬多艘,沿江航運十分繁忙。
南平位于閩江上游干支流交匯處,是南北水陸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這里帆檣云集,排筏櫛比,朝發(fā)暮聚,一片繁忙。南平港擁有木帆船365艘,875個噸位,長年航行于閩江航道上;干支流各線,也有2200艘木帆船穿梭于南平港。
建甌位于建溪下游,是建溪流域人員和貨物的重要集散地,負有盛名的“建茶”就出自這里。建甌港擁有木帆船718艘,2753噸位。另外,建溪沿線還有488艘木帆船航行于建甌港,豐水期每日抵達建甌港的輪船在20艘到30艘之間。
1934年的臺江碼頭
洋口港處在富屯溪和金溪的交匯處,兩條溪流各線共有木帆船1193艘,5730噸位,在洋口港停泊或進出。豐水期,下游方向還有10艘輪船抵達洋口港區(qū)。
1928-1934年的7年間,是閩江輪船航運的畸形發(fā)展時期,閩江下游增辟航線1條,輪船數(shù)由8艘增至31艘;中游增辟航線2條,輪船數(shù)由8艘增至24艘;上游雖未開辟新航線,輪船數(shù)卻由原來的9艘增至85艘。截至1934年,閩江水系上有輪船183艘(包括下游專業(yè)小輪船),為1927年的5~6倍。
福建省政府1938年遷往永安后,戰(zhàn)時閩江航運業(yè)務繁忙,閩江輪船業(yè)整合聯(lián)手經營,按不同航段組成不同公司。1940年成立閩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輪船57艘,總噸位3746噸,經營福州至南平、建甌、洋口、沙縣等港區(qū);1944年成立福州平水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輪船27艘,總噸位1777噸,專營萬壽橋以上至侯官、閩清、尤溪口等地;1944年成立閩江下游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輪船20艘,總噸位791噸,專營萬壽橋以下至閩侯、長樂、連江及永泰大樟溪等地。
閩江不僅運輸貨物,也是客運的主要航線。1901年12月閩海關報告:“在當?shù)睾竭\中,有交通汽艇航行在閩江上,乘客很多,業(yè)務很興旺?!泵髂?,從浙江至福州的來往旅客都不走海路,而從陸路跨越仙霞嶺到浦城,再從浦城乘小舟到閩江,順流東下至福州。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入閩,就是從江西,到浦城“覓延平舟”,行水路往各地去的。
航行在閩江上中游的船舶在福州大多泊在沿岸的幫洲、蒼霞洲、臺江汛一帶,僅幫洲攀龍道便可停泊千艘以上船只。幫洲、義洲、蒼霞洲、上杭、下杭、中亭街一帶商號林立,商賈云集,經營數(shù)百種商品,輻射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東南亞諸國。
今日的臺江碼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閩江航運發(fā)展較快,1953年從閩江進出福州港的貨運量為12.64萬 噸,至1954年 增至20.01萬噸,到1957年達到78.44萬噸。閩江客運至福州港,1953年77.86萬人次,至1957年發(fā)展到108.8萬人次。
閩江水系運輸?shù)拇?,自古以來是以傳統(tǒng)的木帆船和溪河船(統(tǒng)稱民船)為主體。清同治八年(1689),福建船政局自造第一艘輪船“萬年清”,行駛于臺江至馬江之間。清光緒元年(1875),閩江中游輪船運輸業(yè)在蒼霞洲創(chuàng)辦,民營輪船開始行駛于福州沿海水域,后來逐漸伸延至閩江上(自洪山橋至水口之間)。雖說對傳統(tǒng)的民船有一定的沖擊,但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和社會經濟并不發(fā)達的影響,江輪運輸發(fā)展很緩慢,閩江上的運輸依然是以民船居多。福建省建設廳船舶管理1934年4月份的調查數(shù)據表明,當時全省共有木帆船88種,28670艘(不含汀江水系及一些邊縣小河的船只),而閩江水系居多,有10640艘,約占全省總數(shù)的37%。1938年4月,福建省政府遷至永安,閩江依舊是閩北至福州的主要水上運輸線,行駛在閩江上的輪船僅56艘,而民船有3040艘,至1942年,還是保持這一數(shù)字。
1940年1月至1944年,三個輪船公司聯(lián)合經營閩江下游的運輸業(yè)務。之后民船數(shù)量沒有減少,反而還略有增加。據1946年的統(tǒng)計,閩江水系的民船有4320艘。此外,行駛于閩江的船舶中還有各種駁船(小駁、洋駁、鹽駁)、工作船和專業(yè)船。駁船專供上下旅客及大輪船盤轉貨物,工作船主要是為輪船引航(水船為各種船只供應淡水和副食品等生活物資),專業(yè)船是專業(yè)運輸船。另外還有土船、石船、磚瓦船、草船、石灰船、垃圾船、劇團專用船等分布在各大小水系河道。
閩江上營運的民船種類甚多,不同船型,不同使命,于不同的河段水面上競發(fā)。
明嘉靖年間,根據閩江河道灘多、江面寬坦、水流平穩(wěn)等特點,制造一種首尾皆尖的木船,船身平闊,形似蛋,故稱“蛋船”,也叫“水船仔”,航行于水口至福州,集中在幫洲、三保一帶裝卸貨物。同期,行駛在閩江上游河段和延平至福州之間,營運貨物、兼營客運的一種民船叫“雀船”(清末閩清人稱之“麻雀船”),船身長13.2米,寬2.31~2.64米。船的造型為兩頭尖、中間寬,形似梭子,有三艙、四艙、四艙半之分,每艘船載重量3~5噸,配有竹篙、雙槳和船尾艙,并裝有桅桿布帆。還有十錦船、公雞船等,載重量均為100~150擔,下行運米,上行載鹽,有近500艘船,是一支不小的運輸力量。清初,閩江上的民船多為“巢篷船”,清人稱之“杉板”,船上有船主居住,而無戶主居住的叫“鴨船”。有一種行駛于福州洪塘至水口河段的民船叫“躺船”,此船是清代初期閩江上的豪華客船,大多為地方迎送官吏及富商所雇用的,船上裝有篷蓋,遮風擋雨,前后有門,左右有窗,艙中有床榻、幾案擺設。乘客可坐、可躺,盡覽兩岸風光,船上還配有三五妓女為客人服務。像這樣豪華、氣派的客船還有叫“梢篷船”的民船,往返于福州至光澤、崇安之間,也是供官家及顯貴富商所使用的。普通旅客一般乘坐的是客貨兩用的“清流船”。清道光年間,有一種叫“白露船”的民船,又稱“北路船”“北溪船”,行駛在閩江上游河段的延平、建寧、邵武三處溪流上運輸貨物。
此外,還有運行于福州至南平、建甌、沙縣等地的長途運輸船,叫“鳩尾船”,主要運載鹽和米及土特產、日用品等貨物,載重量200~300擔。另外,建寧和泰寧兩縣還有一種特殊的民船叫“漂船”,船只制成后即裝上大米50擔,從金溪上游駛向河寬水深的順昌洋口碼頭,再添加大米50擔,合計100擔,直驅福州,到福州后連船帶米一塊售出,船戶空手返回,再重新造船販運,所以被稱為“漂船”,船戶說是為了避免逆水行舟出險情。這種船每年造出200~300艘之多。
傳統(tǒng)民船一般分為海船和江船,除了船的體積大小、載重量、船型等不同外,最關鍵的區(qū)別是因為江河河床狹窄,水流急、礁石多,不宜掛帆,而海船是靠海風助其前進,缺不了風帆。
新中國誕生后的幾十年里,隨著陸上交通的迅速繁榮發(fā)展和江河自然環(huán)境的不斷改變,江輪逐漸取代民船,內河水上運輸漸次邊緣化,閩江航運告別了曾經的輝煌,轉變成為旅游業(yè)的黃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