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發(fā)明 魏浩峰
(1.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CT室,河南 鄭州 450000;2. 鄭州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01)
人體內的冠狀動脈及其分支正常情況下是分布在心臟外膜的下端脂肪組織中的,當冠狀動脈發(fā)育異常時,其淺表心肌可能將冠狀動脈的某個分支階段覆蓋,導致其走行于心臟外膜下脂肪以外的心肌部分,此段覆蓋在冠狀動脈上走行的心肌則被成為心肌橋[1]。
既往醫(yī)學界認為心肌橋-壁冠狀動脈僅為一種良性的先天發(fā)育異常癥狀,此類患者早期大多無明顯臨床癥狀,后隨著對此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學者表示心肌橋或可誘發(fā)冠心病,而心肌橋-壁冠狀動脈也會導致患者發(fā)生急性的心肌缺血癥狀、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意外,嚴重時也可致其猝死[2]。目前認為發(fā)生心肌橋的病因主要是心肌收縮時,內段受到擠壓后所致,其臨床表現多與其病情分型存在密切關聯[3],根據其心肌橋的厚度不同,臨床上的心肌橋患者主要分為淺表型和縱深型兩種,淺表型患者的心肌橋厚度較薄、長度較短,絕大部分淺表型患者臨床不會伴有心肌缺血癥狀,其心電圖指標也不會發(fā)生明顯變化,此類患者病情較輕,一般經臨床常規(guī)治療可得到緩解[4];而縱深型患者的心肌橋多較厚且較長,其心肌橋覆蓋范圍更廣,對冠狀動脈的血流會造成較大影響,因此此類患者臨床一般會伴有明顯的心絞痛、心電圖ST-T段異常等表現,此類患者一般預后較差[5]。
臨床常會在充分結合患者個人疾病史、臨床表現的同時,對其實施冠狀動脈血管造影及多普勒超聲等影像學檢查方式進行診斷,但二者或會受到患者體位變化、成像偽影等因素影響,導致其診斷結果不夠準確,且這兩種檢查方式無法對壁冠狀動脈的具體形態(tài)及狹窄程度進行清楚觀察[6]。隨著多排螺旋CT的不斷發(fā)展,其在冠狀動脈心肌橋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多排螺旋CT可對壁冠狀動脈平均長度、埋藏深度、狹窄程度進行有效評估,從而對此類患者進行有效鑒別,本文主要研究多排螺旋CT對冠狀動脈心肌橋的診斷價值。
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間至我院接受多排螺旋CT檢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200例患者中男102例(51.00%)、女98例(49.00%),年齡均處于45~75歲之間,均值(60.12±14.88)歲,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胸悶、心悸、心前區(qū)不適等臨床表現,經心電圖檢查后有32例(16.00%)伴有ST-T段異常,其中30例(15.00%)伴有高血壓病史、25例(12.50%)伴有心肌梗死病史。本研究符合我院醫(yī)學倫理會所提出的相關執(zhí)行標準,已批準:20201015,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參與本研究。
冠脈造影檢查方法:囑患者取仰臥位,經實施局部麻醉在股靜脈處開放靜脈通道,穿刺后在冠狀動脈口置入導絲,加入適量造影劑后在數字減影技術下觀察并記錄病灶情況。
多層螺旋CT檢查:設備儀器:64排256層螺旋CT機由PHILIPS公司提供,型號為 Brilliance iCT。
檢查方法:①所有患者受檢前4 h內均需禁食禁水,實施檢查前需對其心率進行評估,若心率高于75次?min-1需在受檢前1 h內予以酒石酸美托洛爾緩釋片(廠家: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17;規(guī)格:25 mg)口服控制心率情況,受檢前指導患者進行屏氣訓練避免檢查過程中產生偽影;②令所有患者平躺于檢查床上實施CT平掃,參數設定如下:矩陣512×512、準直96-128×0.625 mm、旋轉時間0.27 s、FOV150-180 mm、電壓120 kV、根據患者體重不同電流可在130-1200 mAs間調節(jié);③經靜脈按速度5.5 mL·s-1注入70 mL對比劑,在相同速度下同時注入30 mL生理鹽水實施增強掃描。
圖像重建:待對比劑流出后啟動冠狀動脈預覽模式,心率70次?min-1以上者R-P重建期時相45%、心率70次?min-1以下者R-P重建期時相75%,取最清晰的心動周圍軸位圖進行分析;成像結果均傳入EBW工作站,由2名放射科??漆t(yī)生對結果進行判讀,記錄壁冠狀動脈的平均長度、埋藏深度、狹窄程度,并統(tǒng)計其不同部位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的發(fā)生情況。
統(tǒng)計不同檢查方式下冠心病的檢出率、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病灶檢出情況,記錄冠狀動脈心肌橋病例的平均長度、平均埋藏深度、平均狹窄程度;狹窄程度評估標準[7]:管徑狹窄面積在50%及以下可評估為輕度狹窄、處于50-75%之間可評估為中度狹窄,大于75%則評估為重度狹窄。
分別觀察兩種診斷方式下左前降支近端(LADp)、左前降支中段(LADm)、和左前降支后段(LADd)回旋支(LCX)以及右冠狀主干(RCA)等部位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的檢出情況。
統(tǒng)計所有患者不同檢查方式下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皮疹過敏、面部潮紅等四種,總發(fā)生率=(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皮疹過敏+面部潮紅)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D)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冠脈造影結果顯示: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檢出率為70.50%(141/200),螺旋CT結果顯示: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檢出率為86.50%(173/2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584;P=0.006)
200例患經冠脈造影檢查,76例(38.00%)患者出現心肌橋-壁冠狀動脈,包含122處發(fā)病位置;經64排256層螺旋CT檢查,102例(51.00%)患者出現心肌橋-壁冠狀動脈,包含215處發(fā)病位置。
200例患經冠脈造影檢查,壁冠狀動脈平均長度、平均埋藏深度、平均狹窄程度與多排螺旋CT檢查結果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式下病灶情況比較(±SD,n=200)
表1 不同檢查方式下病灶情況比較(±SD,n=200)
注:與冠脈造影下檢查結果相比,*P<0.05。
?
從冠脈造影下與多排螺旋CT發(fā)病位置分布情況可看出,200例患者中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病灶好發(fā)于LAD段心肌,具體分布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檢查方式發(fā)病位置比較[例(%),n=200]
200例患者經冠脈造影檢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3.00%(46/200)高于多排螺旋CT10.50%(21/2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不同檢查方式下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n=200]
目前臨床認為,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血管是既獨立又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通常心肌在收縮時會對壁冠狀動脈血管造成一定壓迫,其管腔縮小后血流動力會受到明顯限制,若冠狀動脈心肌橋厚度越厚,其所覆蓋的冠狀動脈血管長度會越長,其管腔內的血流動力受到的影響也就會越大[8]。淺表型心肌橋其心肌橋的厚度幾乎均在2mm以內,此類患者在所有心肌橋患者中占比約在75%以上,其臨床大多無明顯癥狀,因此早期醫(yī)療界認為心肌橋-壁冠狀動脈主要是一種良性的先天性病變,并未引起足夠重視[9]。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排螺旋CT在冠狀動脈心肌橋患者的臨床診斷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心肌橋-壁冠狀動脈在臨床上的檢出率也越來越高。多排螺旋CT可對此類患者的冠狀動脈管腔的具體形態(tài)、長度等指標進行清楚觀察,可通過對心肌收縮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實現對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的準確診斷,可在充分明確其發(fā)病位置的情況下使得診斷結果更加清晰、直觀,對指導臨床治療有著重要意義[10]。
此前臨床上對于冠狀動脈心肌橋患者一般會采用冠脈血管造影技術進行診斷,該技術是一種有創(chuàng)檢查手段,其診斷準確較高,但容易被心肌的收縮情況、心肌橋厚度、壁冠狀動脈長度等參數所影響,導致其檢查結果不夠準確[11]。相較于該檢查方法來說,多排螺旋CT可實現對心肌橋患者的無創(chuàng)檢查,其分辨率更高,可對病灶內各種軟組織進行清楚分辨,受檢過程中患者無需變化體位即可實現全方位掃描[12]。多排螺旋CT作為一種離子化放射學檢查手段,對患者機體不會造成放射性傷害,通過對冠脈血管走向可對其病情發(fā)展進行有效評估,對追蹤病變趨勢及病灶解剖結構均有著重要意義[13]。
本研究結果顯示:200例患者經冠脈造影檢查后,共有141例確診為冠心病,其檢出率為70.50%,76例患者出現心肌橋-壁冠狀動脈,包含122處發(fā)病位置,經多排螺旋CT檢查后,共有173例確診為冠心病,其檢出率為86.50%,102例患者出現心肌橋-壁冠狀動脈,包含215處發(fā)病位置,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結果存在明顯差異,200例患者中所有存在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癥狀者病變位置主要分布于LAD段,可見 LAD段為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的常見發(fā)生部位,考慮可能與機體胚胎期血管主要分布于心肌內相關,心肌橋的厚度主要受到相鄰血管迂回情況所影響[14];冠脈造影下不同位置病灶檢出情況均少于多排螺旋CT的檢查結果,可見多排螺旋CT可對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的發(fā)病位置進行準確診斷,其對于冠心病的診斷準確率也較高,CT通過對心肌橋-壁冠狀動脈患者的心肌橋平均長度、埋藏深度及狹窄程度進行有效鑒別后,也可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對指導其后續(xù)治療有著重要意義。本研究中CT掃描后,以上數據與常規(guī)冠脈造影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張優(yōu)等[15]表示,CT用于冠狀動脈心肌橋的診斷準確率較高,具體較大臨床意義,與本研究最終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多排螺旋CT診斷冠心病的準確率較高,CT成像可清楚顯示壁冠狀動脈的平均長度、埋藏深度及狹窄程度,可準確診斷冠狀動脈心肌橋并明確其具體發(fā)病位置,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