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棟, 趙海洋, 田艷梅, 楊海波, 葉 鵬, 李志忠
(1.寧夏醫(yī)科大學,銀川 750004; 2.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銀川 750004)
骨盆、髖臼骨折大多由車禍等高能量損傷所致,占全身骨折的3%~8%,常伴有重要器官、血管、神經等損傷,為患者帶來巨大的健康、財產損失[1-2]。對于移位的骨盆和髖臼骨折,通常提倡積極的手術治療[3]。一直以來,髂腹股溝入路被認為是前側治療骨盆、髖臼骨折的經典入路[4]。近年來,改良Stoppa 入路因其切口更小,術中出血更少,避免解剖腹股溝管、股神經和髂外血管而逐漸被骨科醫(yī)師所接受[4-6]。關于改良Stoppa 入路與髂腹股溝入路的對比研究從圍術期參數(shù)、復位質量、術后功能恢復、術后并發(fā)癥四個方面進行全面比較的文獻較少,而且關于其臨床效果的評價雖然一些研究[4,7-8]已經證實其存在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等優(yōu)勢,但在復位質量、術后功能及術后并發(fā)癥方面不同的研究還存在爭議。同時,改良Stoppa 入路在臨床上的應用也不多,據(jù)統(tǒng)計,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骨科于2015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600 例骨盆、髖臼骨折患者,其中只有18 例應用了此種入路。為了進一步推廣此種手術入路,本次研究對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骨科接受過改良Stoppa 手術入路的患者從以上四個方面全面進行分析,并與經典髂腹股溝入路做對比研究。
本研究共納入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2015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36 例骨盆、髖臼骨折患者,其骨折類型既可通過改良Stoppa 入路,也可通過傳統(tǒng)髂腹股溝入路進行手術治療,其中18例接受改良Stoppa 手術入路,骨盆骨折患者11例(根據(jù)Tile 分型,A 型1 例,B 型6 例,C 型4例),髖臼骨折患者7 例(根據(jù)Judet-Letournel 分型,簡單骨折3 例,復雜骨折4 例)。分型取決于術前X 線及CT 掃描,由兩位副主任醫(yī)師以上職稱者指導進行,骨盆合并髖臼骨折患者根據(jù)主導骨折類型分為骨盆骨折或髖臼骨折[9]。另外18 例患者選自2015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接受髂腹股溝入路的患者,與接受改良Stoppa手術入路患者性別相同、年齡相近(±5 歲)、骨折分型相似。所有手術操作均由同一組手術醫(yī)師完成。
在接受改良Stoppa 手術入路的患者中,有9例聯(lián)合使用髂窩入路,有1 例聯(lián)合使用Kocher-Langenbeck 入路,余8 例只使用改良Stoppa 入路;男12 例,女6 例;隨訪時間6~41 個月,平均18.1 個月;年齡19~63 歲,平均年齡39.7 歲。在接受髂腹股溝手術入路的患者中,有1 例合并后側Kocher-Langenbeck 入路,1 例合并骶髂關節(jié)后側入路,余16 例只采用前側髂腹股溝入路;男12 例,女6例;隨訪時間6~45 個月,平均27.6 個月;年齡18~63 歲,平均年齡41.2 歲。
納入標準:(1)術前完整的影像學資料(骨盆骨折有標準前后位、入口位、出口位X 線片,髖臼骨折有標準前后位、髂骨斜位、閉孔斜位X 線片,骨盆與髖臼骨折均有CT 三維重建);(2)經兩位以上副主任醫(yī)師評估患者需行切開復位手術,并在術前對患者骨折類型進行了明確的分型,判斷患者骨折類型(骨盆前環(huán)骨折、四邊體及其周圍骨折、前柱骨折、前壁骨折、橫斷骨折、T 型骨折、可從內側復位的后柱骨折、部分雙柱骨折等),既可通過改良Stoppa 入路,也可通過傳統(tǒng)髂腹股溝入路進行手術治療;(3)患者年齡為18 歲以上,且術后患者定期接受隨訪,能夠積極配合臨床研究。排除標準:(1)影像資料不完整;(2)患者的骨折類型只能通過改良Stoppa 或髂腹股溝單一手術入路進行治療;(3)患者有嚴重的其他疾病,如顱腦外傷、脊柱損傷等,會影響術后功能恢復的評估;(4)不配合隨訪及術后檢查的患者。
1.3.1 術前 所有需要術前牽引的患者術前已經進行了合適的牽引(牽引重量為體質量的1/7~1/12);無抗凝禁忌證患者術前均已進行低分子肝素鈣4000 IU QD 皮下注射預防血栓,若術前雙下肢靜脈彩超發(fā)現(xiàn)深靜脈血栓,則予以放置下腔靜脈濾網(wǎng);術前半小時靜脈滴注頭孢替唑鈉1.5 g,若患者頭孢皮試陽性,改用鹽酸克林霉素0.6 g 靜滴,若手術時間超過3 h,再追加一組抗生素。
1.3.2 術中 麻醉成功,將患者置于仰臥位,并在膝下放置一個三角形枕頭使患者處于屈髖屈膝狀態(tài),以放松股神經血管束的張力。如果是需要合并后側入路治療的骨折類型,則使用漂浮體位。在恥骨聯(lián)合上約2 cm 處切一長約10 cm 橫切口或于下腹部正中做一長約10 cm 的縱行切口。兩種切口,暴露皮下后的深層操作相同。首先找到腹直肌的腹白線,縱向切開后將兩側腹直肌拉向外前方,此時即可暴露恥骨聯(lián)合、腹膜外脂肪及膀胱前壁,必要時可將患側腹直肌止點部分離斷,用壓腸板將腹膜外盆腔內組織推向后內側,便可直視真骨盆緣。距恥骨聯(lián)合約6 cm 處有時可見閉孔血管與腹壁下血管的交通支,需結扎防止術中損傷后引起大量出血。沿骨盆緣由內向外做骨膜下剝離,即可暴露恥骨聯(lián)合、恥骨體、恥骨支、髖臼前壁及后1/3 真骨盆緣,將四邊體表面的閉孔內肌及閉孔血管神經束剝離后拉向后內,則能暴露四邊體。實現(xiàn)充分的術野暴露后根據(jù)需要為患者置入接骨板并螺釘固定。
1.3.3 術后 術后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及使用何種抗生素預防感染。若術前放置濾網(wǎng)患者,則術后轉入血管外科進一步治療,對于術前僅發(fā)現(xiàn)肌間靜脈血栓患者,則術前術后均使用低分子肝素鈣4000 IU BID 皮下注射進行溶栓治療并每兩周復查1 次雙下肢靜脈彩超。術后的康復訓練由科室高年資主任醫(yī)師告知并由同組醫(yī)生協(xié)助、監(jiān)督患者完成。
(1)圍術期參數(shù):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天數(shù);(2)復位質量:骨盆骨折復位質量根據(jù)目前仍被大多數(shù)學者所使用的Matta 標準分為優(yōu)、良、一般、差[10];髖臼骨折復位質量仍采用Matta 標準[11]分為解剖復位、滿意復位、不滿意復位;(3)術后功能:骨盆骨折采用Majeed 評分[12],髖臼骨折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 評分[13];(4)術后并發(fā)癥包括血管損傷、術后感染、神經損傷、畸形愈合、骨不連、慢性疼痛、泌尿系統(tǒng)損傷、性功能障礙等。
采用IBM SPSS 2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圍術期參數(shù)、年齡)為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患者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性別、骨折類型、骨折復位質量、術后功能評級、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比例)采用卡方檢驗及Fisher 確切概率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改良Stoppa 組與髂腹股溝組在年齡、性別、骨折分型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均>0.05)。見表1。
與髂腹股溝組比較,改良Stoppa 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四個方面均具有優(yōu)勢(P 均<0.05),而兩組住院天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改良Stoppa 組與髂腹股溝組一般資料對比
表2 改良Stoppa 組與髂腹股溝組圍術期參數(shù)對比
兩組復位質量、術后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均>0.05)。術后并發(fā)癥:在改良Stoppa 組11 例骨盆骨折患者中,1 例出現(xiàn)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經過1 個月低分子肝素鈣4000 IU BID 皮下注射后復查雙下肢靜脈彩超血栓消失,1 例患者出現(xiàn)坐骨神經痛;在7 例髖臼骨折患者中未出現(xiàn)術后并發(fā)癥。在髂腹股溝入路組11 例骨盆骨折患者中,1 例出現(xiàn)股外側皮神經損傷;在7 例髖臼骨折患者中,1 例出現(xiàn)股外側皮神經損傷。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比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病例1:男,32 歲,高處墜落傷,術前骨盆三維重建(1A、1B)提示左髖雙柱骨折(Judet-Letournel 分型為復雜髖臼骨折),經改良Stoppa 入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復位效果如圖(1C、1D、1E),術后末次隨訪時間為術后16 個月,Merle d’Aubigné-Postel 功能評分為良。見圖1。
病例2:男,28 歲,高處墜落傷,術前三維重建(2A)及X 線片(2B)提示Tile B2 型骨折,經改良Stoppa 手術入路聯(lián)合髂窩入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復位效果如圖(2C、2D、2E),術后末次隨訪時間為41 個月,Majeed 功能評分為優(yōu)。見圖2。
自1994 年Cole 將改良Stoppa 入路用于骨盆與髖臼骨折取得初步成效以來,此入路逐漸獲得骨科醫(yī)師的關注。Kacra 等[14]于2011 年第一次對其進行了初步的解剖學研究,探索了此入路暴露下的血管、神經毗鄰。Bible 等[15]2014 年對其所能暴露的范圍進行了定量研究,結論是其所能直接暴露的范圍為整個髂恥線及80%的四邊體。其暴露過程中所遇到的“死亡冠”也一直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如2017 年王德超等[16]對“死亡冠”出現(xiàn)的概率及其結構特點進行了相關研究。同年,Zhang 等[17]解剖了15 具尸體,將腰小肌越過真假骨盆界限的位置作為改良Stoppa 手術入路中關節(jié)外螺釘放置的解剖學標志。2019 年,Kilinc 等[18]對其縱橫切口進行了比較,在19 例接受橫切口的患者中有2 例(10.5%)出現(xiàn)腹直肌麻痹,而其余38 例接受垂直切口的患者中未觀察到腹直肌麻痹,但這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 改良Stoppa 組與髂腹股溝組復位質量、術后功能、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例)
圖1 病例1 術前及術后影像
圖2 病例2 術前及術后影像
然而,關于此入路的臨床應用卻較少,本研究統(tǒng)計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5 年內接受此入路治療的骨盆髖臼骨折患者僅18 例,對其臨床療效缺乏肯定的結論是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之一。通過本次研究,改良Stoppa 手術入路相對于傳統(tǒng)髂腹股溝入路,在手術切口、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術后引流方面具有優(yōu)勢,而在住院天數(shù)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復位質量、術后功能恢復、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比例方面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項研究為此入路進一步在臨床上的推廣提供了支持。此外,相對于髂腹股溝入路,改良Stoppa 入路避免解剖腹股溝管、股神經和髂外血管,亦能減少股外側皮神經的損傷。此次研究中,髂腹股溝組出現(xiàn)2 例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病例而改良Stoppa 組并未出現(xiàn)類似病例就驗證了這一點。
近年來,改良Stoppa 入路與髂窩入路聯(lián)合使用更常見,本次研究中18 例接受此入路的患者有9 例合并了髂窩入路。此種聯(lián)合方式拓寬了改良Stoppa 手術入路的手術暴露范圍。Chen 等[19]使用這種聯(lián)合入路固定前柱合并后柱的骨折并取得了良好的復位效果。改良Stoppa 入路也可聯(lián)合后側入路,本次研究中改良Stoppa 組有1 例聯(lián)合了Kocher-Langenbeck 入路。但本次研究亦存在樣本量少的問題,仍需繼續(xù)積累相關病例。
綜上所述,改良Stoppa 手術入路相對于傳統(tǒng)髂腹股溝入路,具有手術切口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后引流少的優(yōu)勢,但不會降低手術復位質量、術后功能恢復,也不會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且其解剖學研究也趨于成熟,更可聯(lián)合其他入路拓寬手術適應范圍,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推廣應用。但是,改良Stoppa 手術入路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髂腹股溝入路在治療骨盆與髖臼骨折中的作用,如在肥胖患者、腹膜外粘連患者、嚴重移位的骨盆或髖臼骨折患者中,前者會發(fā)生顯露骨折部位或復位困難的情況。因此,其更多的意義是對后者的補充,不能因為簡單地追求小切口而忽視復位和固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