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森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8)
《將進酒》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后于天寶十一載(752)所作?!秾⑦M酒》篇幅雖然不長,卻氣象不凡。在情感方面,詩人豪飲高歌,借酒消愁,抒發(fā)了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全詩痛快淋漓、跌宕起伏、變化劇烈,透露著詩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以及對不為時用的痛心?!秾⑦M酒》極具藝術張力,很有代表性,因而也倍受翻譯家們的青睞。
文章從功能語言學視角,對《將進酒》及其兩種英譯文進行了對比分析,印證了系統(tǒng)功能語法在英譯研究中的實用性,以期為翻譯實踐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參考。
20世紀60年代,Halliday(1968)提出了語言小句的“元功能”假設,即每個小句都包含了三股元功能意義,語篇、人際和概念功能。其中,概念功能包括經驗和邏輯功能。而經驗功能由及物性系統(tǒng)體現(xiàn),邏輯功能由依賴關系和語義關系體現(xiàn)(黃國文,2015)。
及物性系統(tǒng)將人的經驗分為6種過程。具體來說,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心理過程表示情感、認知和感覺這三類心理活動;關系過程反映兩個事物間的邏輯關系;行為過程涉及生理行為活動;言語過程通過講話交流信息思想;存在過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過程(Halliday,1985)。
通篇來看,李白的《將進酒》原詩有12句,30個小句,共有33個過程。表1為《將進酒》原詩及譯文涉及的及物性類型對比統(tǒng)計。
可以看出,原文和譯文都大量采用了物質過程,而兩篇譯文六種過程的總量均要多于原文。結合其概念來看,物質過程主要表現(xiàn)為作者“做”的意向,能體現(xiàn)出作者對自身價值的肯定(鄭紋,2012)。通過對參與者、過程與環(huán)境成分的分析可體會作者的文風及感情起伏。這首詩中用了大量的物質過程,例如:奔、回、烹、宰、飲、將、停、等,這些都是內心感情世界的外在鋪墊。詩人并未通過很多字詞來直接描寫自己的情感,但讀者卻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無限愁緒。
以前兩句為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痹姳憩F(xiàn)了8個過程,第一句包含三個物質過程,一個心理過程,兩篇譯文采用了相同的過程類型,只是在遣詞造句方面有些差別。許淵沖將“見”翻譯為“see”,而 Owen使用了“l(fā)ook”一詞。這兩個詞的側重不同,look強調動作,see強調結果,因此,“see”更準確。 而“天上來”的翻譯,許淵沖采用的是“sky”,Owen選擇了“heaven”,原詩此處意在表達其發(fā)源地之高,因此,heaven一詞是不太恰當?shù)?。第二句包含兩個心理過程和兩個關系過程。許淵沖和Owen的譯文都和原詩略有不同,包含一個關系過程、一個心理過程和一個物質過程?!氨痹贠wen的譯文中被處理為物質過程中的一個目標。許淵沖使用了心理過程動詞“grieve”,因此他的譯文更符合原文。但兩者相比較原詩來講,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語義缺失。
另外,兩個版本的譯文都同原詩一樣,采用了排比,讀起來氣勢磅礴。許淵沖采用了和原文相似的反問句式,而Owen則使用了陳述句??傮w來講,許淵沖的譯文在無論在含義還是感情上都更接近于原文。
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邏輯功能是小句與小句之間的關系機制(Halliday,1994)。根據(jù)Halliday的觀點,邏輯功能的主要特征是其“遞歸性”,由并列關系和主從關系來體現(xiàn)。并列關系指兩種類似成分之間的平等關系;而與此相對照的是,主從關系是指依賴成分和支配成分之間的關系。
語言中所有的邏輯結構或為并列關系,或為主從關系。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邏輯結構分析沒有那么多主謂賓定狀補的名稱;區(qū)分了并列關系和主從關系、起始成分和延續(xù)成分、依賴成分和支配成分,即可理解句中邏輯功能的配置(楊敏,2012)。
原詩的每小句間大部分都是并列關系,即不同的語言單位有同樣的重要性。施云峰(2017)認為所謂的同樣重要性,限于形式和意義層面。在語用層面,并列的成分也會分先后,可以通過這種順序和安排來表達作者或譯者的視點,體會其中蘊含的微妙感情。但一般來講,并列成分會采用and,but等連接詞,或者分號以及逗號來表達兩個小句之間的并列關系。例如:原詩中,“岑夫子,丹丘生”是很明顯的并列關系,Owen將其譯為“Hey,MasterTs'en,Ho,Tan-ch'iu”中間以語氣詞“Ho”,以及逗號作為分隔;“五花馬,千金裘”,許淵沖以and作為兩個小句的分隔。原詩中大部分都是并列關系,譯文也很充分地體現(xiàn)了這種并列關系。
從屬關系則是指語篇中不同的語言單位有不同的重要性,它們之間是修飾和被修飾、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施云峰,2017)。例如,“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許淵沖和Owen的譯文都通過從句體現(xiàn)了原詩中的這種主從關系。主從關系可以通過從句來襯托主句,從而使人將重點放于作者和譯者試圖表達的主要內容上。
表2是《將進酒》譯文的邏輯功能分析(第一列數(shù)字分別對應原詩第1~12句):
表2 《將進酒》譯文的邏輯功能分析
從表格可以看出,并列是最常用的關系。經常使用的關系取決于詩歌的性質。首先,詩人在描述他的經歷和思想時并沒有明顯的等級制度,因此這兩位譯者在翻譯中使用了很多并列關系。其次,詩人的情感表達方式不斷為原意添加新的內容,幾乎每句都具有與前一句不同的意義,因此,原詩大多采用并列關系來體現(xiàn)詩人的抱負,抒發(fā)詩人的情感。
總的來說,從概念功能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出譯者(特別是外國譯者)在翻譯中試圖選擇與原詩相同的過程類型。但即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選擇相同的過程類型,中外譯者也會選擇不同的詞,因為他們對原詩的理解不同。在邏輯功能方面,翻譯人員傾向于選擇與原詩一致的邏輯關系,并且最常用的關系是并列。另外,外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由于對我國文化缺乏足夠的理解,會更傾向于選擇貼近于原詩的表達,有些時候反而會不太恰當??傮w來說,譯者可以通過分析準確地掌握原詩的過程動詞的含義,加深對每個過程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要素的理解,從而提高翻譯質量,使譯文更能傳達原詩感情且易于理解。
在對比譯文和原文,或者不同版本譯文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考慮形式和意義上的對等,也要考慮譯文和原文的功能是否對等。文章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對比研究了《將進酒》一詩許淵沖以及Owen譯文的異同,由此可以更充分了解原詩,也可以為英譯實踐和研究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