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
關鍵詞:多模態(tài)模式;韓國語教學;教學模式改革
一、多模態(tài)教學理論
人類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這五種感官來感知世界,通過各種感官跟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方式即為模態(tài)。由五種感官渠道產生了五種交際模態(tài),即視覺模態(tài)、聽覺模態(tài)、觸覺模態(tài)、嗅覺模態(tài)和味覺模態(tài)。所謂“多模態(tài)”,主要是多種感官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互動,比如視覺、聽覺和觸覺是3種基本感官,并采用多種教學技術,比如語言、圖像、聲音、動作、視頻等技術, 將學生的多感官體驗調動起來,進而讓學生在學習中從不同的視角和層面參與其中,強化學生感受和引發(fā)學生深思。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協(xié)同運作,以達到加深印象強化記憶的目的的教學模式,即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
二、韓國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及課程資源過于陳舊,無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的韓國語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主要圍繞著基礎韓國語教材進行,分為韓語發(fā)音入門及韓語情景對話兩部分進行教學。傳統(tǒng)韓語教材的優(yōu)點是提供更為大量的詞匯和更為詳細的語法說明, 這些教材一般有完整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先進的教育理念,合理的內容結構,彈性的教學要求。但缺點也很明顯由于教材容量有限,必然導致內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材中所反映的只能是實際交際情境中必需的基本語言結構和要素,同時紙質媒介的模態(tài)較為單一,學生從教材中得到的只是脫離具體語言運用環(huán)境的抽象語言符號,導致他們無法在不可預測的實際交際活動中順利完成交際任務,過于理論、過于套路。
(二)教學模式及方法較為傳統(tǒng),未能引導學生多方位感知學習。
在韓語教學課堂上,教師根據(jù)期初的授課計劃和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因上課時長所限,往往將課堂教學的時間全部用于課本內容的講解和訓練,題目的演練和核對答案,容易產生機械性流程,令學生感到疲勞。口語鍛煉的機會較少,由于課時的有限,大部分時間任課教師都要用于理論教學,留給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時間較少。再加上班級學生數(shù)額較大,留給學生口語展示的時間就更少。學生學到的往往是“啞巴韓語”,在實際需要對話交流的時候,就會喪失自信心。
(三)教學評價機制單一,存在考核形式與教學目標錯位的現(xiàn)象。
在教學實踐中,受教學資源、課程設置及教學課時的制約,韓語教學的評價機制較為單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評價方式的單一化。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tài)考察。第二,評價主體的單一化。目前,韓語教學的評價主體依然是教師,受到教師主觀因素和個人喜好的影響。第三,評價標準的單一化。目前,韓語教學的評價標準仍然停留在語言技能這個單一層面,帶來的評價結果也是脫離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片面結果。第四,評價內容的單一化。終結性評價只考核了學生的知識素質,而教學目標中涉及的情感素質和能力素質并未涉及到。
三、韓國語教學的多模態(tài)構建
(一)交互構建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
授課學時內將原有的以多媒體PPT為媒介進行語言表達為主的講授過程拓展為語言、圖像、動作、視頻、音樂、網絡等多模態(tài)授課及學生的多模態(tài)互動。在傳統(tǒng)的PPT展示、板書講解、情景教學等教學方法上進一步擴展,比如采取口頭表達,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動畫演示、書面報告等,結合教學需求與學生學習偏好,實施靈活選擇與自由組合,將學生的韓語課程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授課學時外將原有的書面及口頭預習復習及作業(yè)任務拓展為語言、圖像、動作、視頻、音樂、網絡等多模態(tài)學習任務,如,以韓語為發(fā)布語言在任意社交平臺上發(fā)布一條任意內容的動態(tài)。
(二)立體構建多模態(tài)教學資源
將單一的教材資源擴展為多模態(tài)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多模態(tài)立體建構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感覺等多種感官參與課程為目標,遵循互動性、多維性和有效性的原則,將各種課程資源有序整合形成良性互動,多維立體地呈現(xiàn)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營造有效交互的多模態(tài)教學情境。將利用諸如圖書館、語言實驗室、音視頻設備、多媒體設施以及篩選有利于韓語拓展學習的APP等構建環(huán)境資源。在信息技術與移動互聯(lián)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課程資源已不可避免地具有多模態(tài)屬性,網絡資源變得極其重要。網絡資源的構建主要是從海量的韓語影視作品以及網絡短視頻中篩選出可以幫助學生韓語入門及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資源進行剪輯并整理,從而拓展多模態(tài)課程資源的范圍和外延。人力資源的構建將聚焦在校韓國留學生,邀請韓國留學生與零基礎韓語學習的學生進行交流。
(三)綜合構建多模態(tài)評價機制
將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與重視學生階段成績的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互相補充。由單一的教師評價轉變?yōu)榻虒W雙方的互動與合作評價,教師的角色在評價決策者的基礎上進一步衍生出評價組織者的新身份。立體化的評價標準在學生端的評價基礎上拓展評價新維度,即以學生的韓語能力為基礎,包括綜合語言能力、互動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溝通協(xié)作能力等。
參考文獻:
[1]梁秀玉. “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韓語教學改革的研究. 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 2020,7; 28-29.
[2]章鏴, 竇云鵬. CDIO視域下韓語翻譯課程教學改革. 2019,21:96-97.
[3]廖晗. 一帶一路背景下韓語選修課教學改革探索-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 長江叢刊,2020,19: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