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恰當的活動情景,激發(fā)學生已有經驗;要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活動過程,并在學習活動的基礎上對數學經驗進行反思內化,促使經驗生長。
[關鍵詞] 數學活動;經驗;過程;反思
一、數學活動經驗的內涵特征
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學生在經歷數學活動過程中獲得的感受、體驗、領悟以及由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情感等,具備如下特征:
1.生長性。學生數學活動經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認知結構,并對后續(xù)學習和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它對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提升數學素養(yǎng)有著深遠的意義。
2.過程性。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必須要使學生不斷地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就是在這些“做”與“思”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
二、促進數學活動經驗生長的基本策略
(一)創(chuàng)設恰當的活動情景,激發(fā)已有經驗
“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恰當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fā)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為新知的學習做好思維的鋪墊和伏筆。例如,在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研究“同樣長度的線段圍成什么圖形面積最大”這一問題時,引導學生手牽手圍成一圈,每個人盡量地向外拉,此時圍成的面積最大,而這個時候圍成的圖形是圓形。
通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得這個問題得到巧妙解答。以這樣鮮活有趣的形式,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又喚醒了學生對“面積最大”的生活經驗,為接下來的系統(tǒng)探究奠定基礎。雖然這樣的經驗只是生活化的、淺顯的、感性的,但依然是新知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經歷豐富的活動過程,積累活動經驗
“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親自或者間接經歷活動過程而獲得的經驗”,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探究的過程中。
1.在具體操作中積累直接經驗
美國教育家戴爾曾經提出經驗之塔理論,在經驗之塔的底部幾層分別是“有目的的直接經驗”“設計實驗”和“參與活動”。該理論啟示我們,學習最好從直接參與的動作性經驗開始,以獲得直接經驗。例如,在“認識千米”的教學過程中,課前筆者帶領學生到操場上走完1千米。在課堂上,學生結合走路的過程,從以下方面予以反饋。
師:我們走完1千米用了多久?大約有多少步?
生1:大約13分鐘,2 500步。
師:走完后大家有什么感覺?
生2:有點累,都流汗了。
生3:感覺比我們之前學習的長度米、分米和厘米要大得多。
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學生不僅有長度上的感知,更有時間、身體的感覺等一系列的感受,從而在認知結構中更加立體地建立起對“千米”這一概念的直接經驗。
當然,學生形成正確而清晰的直觀體驗依賴操作材料、活動環(huán)節(jié)、問題設計等諸多方面,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要全面預設,避免學生因生活經驗不足而形成錯誤的活動經驗。
2.在直觀想象中積累間接經驗
直接經驗的獲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學生學習不可能每一個場景都去親身體驗。學校學習主要是文化繼承的過程,我們能夠去體驗和經歷的事情只是極少一部分,而更多的時候需要充分地發(fā)揮大腦想象的功能,尋求間接經驗的幫助,彌補直接經驗的不足。因此,應充分整合各種教育教學技術和手段,讓學生在直觀想象、模仿中獲得身臨其境的經歷和體驗。例如,在教學“認識噸”的過程中,因為條件限制,學生不可能親自體驗到1噸甚至10噸的重量,只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
師:一袋10千克的大米,要有100袋這樣的大米才是1噸,想象一下100袋有多少,如果擺放在我們教室里,應該會占用多大空間?
生1:會占據大概這么大的地方。(學生用身體比劃,其他學生驚嘆)
師:三年級的小朋友體重大約20千克,那多少個小朋友加起來重量就會有1噸呢?
生2:50個。
師:是啊,相當于我們整個班級所有的學生加起來重量大約1噸。
生3:哇,原來1噸這么重啊。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分運用了學生想象,讓學生體驗到1噸的重量。雖然沒有直接、親身的體驗,但是這樣的活動依然使學生獲得了充分的間接經驗,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充實了數學活動經驗的具體內容。
(三)反思經歷的數學活動,內化活動經驗
在經歷了豐富的數學活動之后,學生獲取了一定的經驗,但此時學生所獲取的還是模糊的、零散的、無序的淺表化經驗。這樣的經驗如果不經過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很容易丟失遺忘,對后續(xù)知識的學習作用微乎其微,甚至還會出現前攝知識干擾的現象。這時,自我的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經過反思,學生才會將這些經驗的“碎片”條理化、系統(tǒng)化和清晰化,形成深層性的活動經驗。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對數學活動過程中所獲取的經驗進行回顧和總結,反思自己是怎樣發(fā)現問題、怎樣解決問題、用了哪些思考的策略和方法。經過這樣的升華和內化,學生的活動經驗才會是有聯系的,才是不斷生長的。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研究平行四邊形、長方形、菱形和正方形分別有幾條對稱軸,筆者引導學生作了以下反思。
師:我們剛剛畫出了每一個圖形的所有的對稱軸,回憶一下你是怎樣找到每一個圖形的對稱軸的?
生1:我是通過折一折的方法。
師:還有嗎?
生2:我就是自己在腦子里想象的。
師:你的空間想象能力很好。那么,同樣都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為什么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呢?
生3:因為無論沿哪一條線對折,都不能完全重合。
師:那為什么長方形和菱形只有兩條對稱軸,而正方形卻有四條對稱軸呢?
生4:因為正方形是特殊長方形也是特殊的菱形,所以菱形和長方形的對稱軸正方形都有,所以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兩次有層次的比較,引導學生回憶探索圖形對稱性的方法,進一步內化了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使學生對圖形對稱性的理解更加清晰和系統(tǒng)。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之后,教師通過恰當的活動來引導學生對原本的經驗進行有效反思,這樣不僅可以把經驗的積極作用有效地凸顯出來,同時也很好地規(guī)避活動經驗的不良因素,使積累起來的數學活動經驗能更好地為學生所用。
胡峰光?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人民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