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胡靜嫻 黃愷瑋
〔摘要〕從2018年開始,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教育局在落實校園安全的工作中,特別提出要做好校園欺凌的防治工作,維護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诒眮鰠^(qū)義務段校園欺凌現狀,從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深入剖析校園欺凌發(fā)生的原因,探索義務段學校如何開展校園欺凌預防工作。
〔關鍵詞〕校園欺凌;預防;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3-0027-04
校園欺凌目前已經成為困擾世界各國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問題。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fā)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了校園學生欺凌的界定:學生欺凌指的是發(fā)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司法學者王大偉也曾提出,校園欺凌不是人際沖突,它有三大顯著特征:長期性(多次持續(xù)發(fā)生)、危害性(身心傷害),以及單方面指向性(強者對弱者的凌辱)。在欺凌過程中,欺凌行為常披著“游戲打鬧”的外衣,欺凌者往往認識不到自己錯誤的行為,受欺凌者不敢或無力反抗。
青少年期,特別是青春發(fā)育期的孩子,其主要矛盾是成人感與心理尚未成熟的矛盾。他們強烈要求展現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的價值,但是在行事過程中又經常因為考慮不周而遭受挫折,甚至導致矛盾激化。于是,在遭遇人際沖突事件時,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在社交媒體的負向誘導及繁重課業(yè)負擔的壓力下,便容易走向敵對和欺凌的歧途。此外,部分家長傾向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貼標簽”式的評判,采用簡單粗暴的打罵教育,為此學生常感到壓抑,往往會在校園中另尋途徑宣泄情緒。
2016年5月,浙江省教育廳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的要求,開展了全省中小學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從2018年開始,寧波市北侖區(qū)教育局在落實校園安全的工作中,特別提出要做好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維護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本文基于北侖區(qū)義務段校園欺凌現狀,從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深入剖析校園欺凌發(fā)生的原因,探索義務段學校如何開展校園欺凌預防工作。
一、現象揭示
(一)學生對校園欺凌的防范意識較強,但認識不夠全面
學生對校園欺凌中身體欺凌認識較為全面,但是對言語欺凌、關系欺凌等形式較為隱蔽、不易察覺的欺凌行為缺乏認識。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網絡欺凌這種新形式也逐漸出現在校園中。大部分學生因對校園欺凌的形式缺乏了解,在受到傷害后不懂得保護自己,或忽視了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傷害,而導致不良后果。
1.欺凌的發(fā)生與學生在校人際情況密切相關
通過了解學生在校朋友數量、課間受到排斥等情況發(fā)現:北侖區(qū)47.49%的義務段學生都有6個及以上的朋友,44.35%的學生有2~5個朋友,4.18%的學生只有1個朋友,有3.97%左右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學校里沒有朋友,而正是這部分少有甚至沒有朋友的學生飽受排斥之苦,多次受到同學排擠。
2.校園欺凌學段及性別差異特點明顯
分析發(fā)現,北侖區(qū)小學階段學生受到欺凌的人數比例顯著高于初中階段,這與浙江省的調研結果一致[1]。這可能是因為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有能力去解決校園生活中的問題,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結合訪談發(fā)現,相比小學段,初中段學生的欺凌程度和頻率更高,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防范欺凌專題教育、心理輔導活動課和個體心理輔導。此外,不論是小學階段還是初中階段,男生相比于女生更多地受到欺凌。
3.校園欺凌類型多樣、場所集中
北侖區(qū)義務段的校園欺凌常見類型由多到少依次是辱罵、踢、推、打。辱罵即言語欺凌,欺凌者通過起綽號、譏諷等方式攻擊被欺凌者。踢、推、打即身體欺凌,欺凌者通過身體攻擊對被欺凌者造成傷害。這與張文新等[2]的研究結果一致,中小學生的主要欺凌方式為言語欺凌[3]。校園欺凌的高發(fā)場所分別為教室(47.83%)和操場(22.61%)。進一步了解發(fā)現,在教室里被同班同學欺凌的比例最高。可見,在下課時間的班級教室里,欺凌常以隱蔽的、不易察覺的方式發(fā)生。在學校紀律的約束下,學生多采用言語辱罵、嘲笑對身邊的同學表達憤怒、不滿和攻擊[4]。
4.欺凌事件的角色及處理方式
在遭遇欺凌后,選擇求助老師或家長及挺身而出幫助被欺凌者的學生有81.59%。這些學生是欺凌行為的抵制者,會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欺凌行為的惡化和再次發(fā)生。選擇默默走開、做自己的事的學生有12.55%。這些學生是欺凌行為的局外人。選擇看熱鬧甚至參與欺凌的學生有5.86%,他們是欺凌行為的推動者,是特別要引起重視的人群。以往研究表明,旁觀者的沉默和煽動會在無形中加劇并升級欺凌事件的嚴重程度,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盡管這并不是他們預先所期望的[5]。以上數據說明,目前北侖區(qū)針對旁觀者群體的防范欺凌教育尚處于空白,此現象需引起區(qū)各級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
我們還發(fā)現,當自己受到欺凌或者看到他人受到欺凌時,與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辦公室研究結果[1]不同的是,北侖區(qū)義務段的學生更多地選擇將欺凌事件報告給老師而不是朋友,這可能是因為北侖區(qū)義務段學校的欺凌投訴渠道較為暢通,也可能是因為學生認為告訴老師可以讓欺凌者更快地受到批評和處理。進一步調查的結果顯示,66%的欺凌者曾受到老師的批評和處罰,而63.22%的欺凌者曾受到家長的批評和處罰。因此,大多數學生會向老師和父母求助,這一結果從側面反映出,北侖區(qū)義務段學校的教師及家長在欺凌事件的處理上,得到了學生的初步認可和信賴。
(二)學校對校園欺凌處理和控制及時,但有效性有待提高
大部分的義務段學校都有良好的預防及應對校園欺凌措施。一是學校重視對教師的校園欺凌專題培訓,尤其是對班主任的培訓。二是68.00%的受訪教師所在學校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學校等途徑,幫助家長了解防止青少年卷入校園欺凌事件的相關知識,增強監(jiān)護責任意識,提高家長的防范能力。三是學校開展了人際溝通、道德教育、法律知識和安全知識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嚴厲懲處校園欺凌事件。因此,當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時,學校都能夠及時地做出回應,但在設置防范欺凌預案、旁觀者的教育指導、研制防治欺凌手冊及成立反欺凌學生組織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空白。
(三)教師對欺凌的關注度和處理意識較強,但專業(yè)度欠缺
54%的義務段校長認為自己的學校沒有發(fā)生過校園欺凌事件,這可以說明兩種情況:一種是學校確實沒有欺凌事件發(fā)生,另一種就是隱秘發(fā)生了但校長不知曉。在確認欺凌事件發(fā)生的教師中有39%的人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間的交流得知,21.7%的人通過學生主動報告得知。得知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后,絕大多數教師都認為應該把學生雙方家長都請到學校來,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44.9%的教師及校長認為校園欺凌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不當,另外還有法制教育缺失、自身性格問題、同學關系不和諧、社會氛圍不良。這說明,北侖區(qū)教師及校長的反校園欺凌意識較強,得知校園欺凌事件的途徑也多種多樣,表明學校對于校園欺凌的覺察和把控較有效。盡管如此,但還是有不少學生采用了不科學的方式面對欺凌,因此,加強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培訓,提高教職工有效防治欺凌的責任意識和能力水平,同時開設與校園欺凌相關的心理培訓和心理輔導課十分必要。
二、預防校園欺凌“六維合一”的路徑
(一)樹立正面典型,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
欺凌常始于言語層面,進而發(fā)展到關系層面,如果學校的文化環(huán)境還對此進行縱容,那么,在沒有人制止或干預的情況下,言語欺凌有可能升級為身體欺凌。因此,校園的管理者不僅要研制防治學生欺凌的指導手冊,建立防治欺凌的規(guī)章制度,完善對欺凌事件的處理制度,而且要致力于校園文化建設,強調對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讓學生們用相互尊重的態(tài)度和健康的人際行為替代原有的敵對態(tài)度和攻擊行為。例如,設立校級或班級的“友善日”,發(fā)放反欺凌手環(huán),關愛和支持受到欺凌的同學;開展“和平締造者”活動,倡導言語有溫度,引導學生學會鼓勵和贊美他人,意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并加以改善;開展“來自陌生人的溫暖”活動,鼓勵學生在學校做出溫暖善良的行為;積極關懷特殊學生,在提供資助時注意保護當事人的自尊,讓他們感受到師生、同學之間的平等與尊重。
(二)疏通應對渠道,加強教師專題培訓
首先,要完善欺凌匿名舉報系統(tǒng),制作欺凌報告卡,可以與心理信箱進行功能合并,并做好如何使用的培訓,合理運作舉報系統(tǒng)。其次,設立校園應對欺凌專員,以保障處理過程的正式性、專業(yè)性,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最后,開設防治欺凌專題講座和研討,引導教師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處理一般學生矛盾和欺凌行為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師處理問題、解決糾紛的意識和能力。
(三)修補首扇“破窗”,實施同伴支持計劃
在所有的欺凌形式中,最難以覺察的是社交欺凌或關系欺凌。中學時期是社交欺凌發(fā)生的高峰期。有些青少年會通過對弱小者實施言語、身體或關系欺凌,來提升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弱小者也十分渴求并努力試圖融入同齡群體當中,同伴的孤立和排斥,會帶給他們難以平復的心理創(chuàng)傷。與男生相比,女生的欺凌行為常具有群體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多為社交欺凌,除非升級為身體欺凌,否則很難被老師及家長發(fā)現。
社交欺凌還有一個極端形式——“同意的”欺凌,被欺凌者為了尋求群體歸屬感,期望加入某個群體而主動被欺凌。因此,為了避免破窗效應帶來的群體模仿,學校必須在事情發(fā)生之初就予以重視,如營造對欺凌“零容忍”的校園氛圍,成立抵制校園欺凌學生聯盟。與此同時,還可以實施同伴支持計劃,籌建學生咨詢小組,由心理教師對他們進行特別培訓,以幫助遭受欺凌的同伴。
(四)不再冷眼旁觀,鼓勵學生阻止欺凌
當整個群體的人都愿意對欺凌行為說“不”,欺凌的循環(huán)就可以被徹底打破[6]。在對旁觀者的訪談中,我們發(fā)現,除了“害怕報復”以外,“不知所措”是最常聽到的不干涉欺凌的理由,因為缺乏清晰的正面導向,他們不僅不知道到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而且還擔心老師可能不相信或不會處理。長此以往,內心的恐懼會轉化為冷漠,冷漠的環(huán)境最易滋生輕蔑,而輕蔑,就是欺凌的實質,會給被欺凌者帶來二次傷害。因此,正如欺凌是一種習得的行為一樣,學生們也需要習得如何阻止欺凌,并勇敢地站出來抵制欺凌。要讓目睹欺凌事件的學生既有助人之心,也有助人之為,同時還要有自我保護之力。
(五)利用家長學校,扣緊家庭教育一環(huán)
家長對欺凌問題的重視程度和處理態(tài)度,是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在欺凌事件發(fā)生后,監(jiān)護人的愛與支持,是孩子最安全的庇護所。因此,在北侖區(qū)全面創(chuàng)建“父母成長學院”的大背景下,必須將識別和預防欺凌、合理應對欺凌等內容,融合貫穿到家長課堂中。特別要指出的是,家庭教育不僅要對被欺凌者的關懷照顧和欺凌者的批評懲罰,同時也要對頻繁欺凌他人的青少年付出更多的愛與關心,避免他們將壓抑情緒轉嫁到弱小同學上。欺凌者常常也是被欺凌者,他們缺乏和他人溝通交流的紐帶,需要回歸到家庭中補上這一課。
(六)未雨先綢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國內研究者發(fā)現,一些追求高升學率的城區(qū)學校反而是校園欺凌發(fā)生率高的學校,這是因為,這類學校普遍存在著升學競爭壓力,將成績作為優(yōu)勝劣汰的單一評價機制,使得成績不良的學生常受到冷落或嘲笑。這些處于學業(yè)邊緣地位的學生,常常游走于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之間。此外,糟糕的同伴關系和過于繁重的學業(yè)壓力,會改變發(fā)育中的大腦激素,釋放出皮質醇,誘發(fā)行為的沖動和情緒的發(fā)泄;而同理心缺乏和不良的社交技巧,則使欺凌者更頻繁地做出欺凌行為。那些長期受到欺凌的學生離家、逃學、成績滑坡,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擊,最終甚至喪失對生存的渴求。因此,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心理輔導活動課以及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同情心和觀點采擇能力,既是使學生擁有健康同伴關系的核心,也是防范校園欺凌的綢繆之策。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杜絕校園欺凌,更應該是讓學生將彼此尊重、相互接納當作一種人生習慣。義務段是學生從少年逐漸走向青年的社會化過程。我們作為教育者,應在他們尚不會為自己發(fā)聲的時候,成為他們的辯護者和疏導者;在他們通過狂妄傲慢來確立自我的時候,幫助他們克服嫉妒對內心的侵蝕,明白與人協(xié)作才是社會的本質,學會尊重差異,包容合作。從本質來講,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讓每位學生都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和技能,才是讓校園欺凌“銷聲匿跡”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龐紅衛(wèi),王燕春.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調研及對策研究——以浙江為樣本[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6):4-12.
[2]張文新,王益文,鞠玉翠,等.兒童欺負行為的類型及其相關因素[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1):12-17.
[3]張文新,王麗萍,宮秀麗,等.兒童對待欺負問題態(tài)度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2(2):226-227.
[4]薛玲玲,王緯虹,馮嘯.校園欺凌重在多元防控——基于對C市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的調查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8(3):24-29.
[5]王中杰,劉華山.校園欺負中的欺負/受欺負者和旁觀者群體研究綜述[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1):92-96.
[6]張文新.中小學生欺負/受欺負的普遍性與基本特點[J].心理學報,2002(4):387-394.
(作者單位:1.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教育局教科所,寧波,315800;2.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霞浦學校,寧波,315800)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