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海
陳情表(節(jié)選)
李 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孫大勇/圖
歷史上有兩個同名同姓的著名人物叫李密,一為晉朝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的李密,以《陳情表》名垂后世;一為隋末唐初的李密,因參與和領導農民起義反隋而揚名天下?!蛾惽楸怼肥抢蠲芟驎x武帝司馬炎呈上的表文。當時,晉武帝要李密赴朝任官,做太子洗馬,即太子的侍從官,掌管整理圖籍、講經、祭奠先圣先師等事務,李密因祖母生病需要照料不能赴任,因而上表陳情。李密拳拳孝心,感天動地,以致古人曰:“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也?!?/p>
《文心雕龍·章表》指出,漢代公文有章、奏、表、議等名目,其中“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李密以表上奏,是為了便于陳述真情,說明不能赴任的緣由。文學史上,臣屬給皇帝的奏議,以情真意切、傾訴肺腑之言而感人的,只有《出師表》與《陳情表》,這說明《陳情表》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陳情表》全文四百余字,字字如金,無一字多余,無一言贅述,共有四個段落,實際是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祖孫情深。李密自小喪父失母,家境悲慘而孤獨,祖母是唯一照顧他的人,并撫育他成人?,F(xiàn)在祖母病重臥床,李密侍奉左右,不能須臾分離。第二部分寫兩難之境。朝廷多次封官于李密,而他都以祖母臥病在床推辭,而今是皇帝任命,詔書已下。一面是圣命不可違抗,一面是祖母需要照顧;一面是盡忠,一面是盡孝,李密進退維谷,處境尷尬。第三部分寫先孝后忠。因李密曾任職于劉備的蜀漢王朝,所以他表明對晉朝的忠心,自己有奉詔之愿,同時說明在祖母不得不贍養(yǎng)與皇命不得不遵守的兩難選擇中,自己報效朝廷的時間長,侍奉祖母的時間短,愿意先盡孝祖母,后盡忠朝廷?!蛾惽楸怼犯星檎鎿礃銓?,鋪敘委婉曲折,抒寫誠懇深沉,敘事具體感人,確屬千古名篇。據(jù)史書記載,晉武帝看了《陳情表》,稱贊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但沒有向李密問罪,反而還賜予他奴婢二人和贍養(yǎng)祖母的費用。
品讀《陳情表》,最大的收獲是忠和孝。忠和孝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忠心報國、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由于忠孝觀念的歷史積淀和深入人心,確保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巍然屹立,確保了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忠和孝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兩個范疇,它們的聯(lián)系在于忠和孝都是人性向善和社會正義的顯著標志;區(qū)別在于忠是對國家而言,孝是對家庭而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這個角度比較忠與孝的關系,孝具有更本原的價值和更基礎的意義。一個人對家庭的孝不一定能發(fā)展為對國家的忠,但對國家的忠必然蘊含著對家庭的孝,因而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蛾惽楸怼分员蝗藗兦Ч艂黜?,就是因為它真情詮釋和完美傳遞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
品讀《陳情表》,我們深深地為李密的至孝所感動。感動在于,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倍蠲荛L期侍奉久病的祖母,不僅毫無怨言,還甘之如飴,一以貫之,慎終如初,確實做到了至誠至孝。感動在于,在忠孝兩難選擇中,李密首先選擇了孝。實際上,李密也是有可能選擇忠孝兩全的,即一方面奉詔進京任職,另一方面請人侍奉祖母,這在當時大概也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但李密把孝視為至高無上,他孝敬祖母既要心到,也要人到;他必須親自侍奉祖母于左右,贍養(yǎng)祖母以天年。感動在于,做官、入仕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人生的首要選擇,但為了孝敬祖母,李密可以放棄官職,舍棄名利。這樣做是需要勇氣和意志的,因為這可能會引起朝廷的誤解,也可能帶來社會的壓力,而李密卻是多次辭官,這就更不容易了。感動在于,從來圣命難違,但為了孝敬祖母,李密甘愿冒著極大的風險,甚至是生命的危險,敢于婉拒圣命。
品讀《陳情表》,我們深深地為李密的真誠所感動。至孝雖然是《陳情表》感動人的核心因素,但真誠卻是《陳情表》感動人的基礎。一定意義上說,晉武帝同意李密辭官盡孝,也是由于《陳情表》的真誠,向晉武帝講明了真實情況。一是講明了真實的家境。李密出生不久就喪父,四歲時又失母,悲劇還不止這些,李密年幼時?;技膊?,直到九歲還走不穩(wěn)路。除了家庭的不幸,李密十分孤單,既無叔伯,又無兄弟,外面沒有或遠或近的親戚,家中沒有照應門戶的童仆,真是身世悲苦,家境凄涼。二是講明真實的祖孫之情。在李密失怙失恃的情況下,“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F(xiàn)在李密四十四歲了,祖母也九十六歲了,“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這里敘述的祖孫之情,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淚下。三是說明真實的祖母病情。祖母長期臥病在床,目前更是命懸一線,危在旦夕。四是陳述真實的心境。面對忠孝的選擇,李密的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李密十分感謝朝廷的任命;另一方面,由于祖母病重,確實不能赴任就職。李密坦言:“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陳情表》所言質樸真誠,正是李密的真誠,不僅提升了孝的境界,夯實了孝的基礎,而且打動了晉武帝,打動了所有《陳情表》的讀者。
品讀《陳情表》,我們深深地為李密的忠心所感動。李密年輕時在蜀漢王朝做官,在郎署供職,而晉朝不但不予計較,而且多次推薦委任。人非草木, 孰能無情,這不能不讓李密感動。所以李密說,如今臣是亡國的俘虜,卻蒙受過分的提拔,哪里敢徘徊不前,還有什么非分之想呢!況且,晉武帝看了《陳情表》后,居然能容忍李密抗旨,同意了李密的請求,這更讓李密感激涕零,從而換來了李密的真心回報。由此可見,李密在《陳情表》中所表示的忠心是生活邏輯的必然?!俺济芙衲晁氖兴?,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崩蠲軓娬{自己雖然是先孝后忠,但從年齡而言,畢竟是報效朝廷的時間更長。在《陳情表》的最后部分,李密表示:“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币馑际牵副菹履軕z憫臣愚昧和誠意,聽取并同意臣實現(xiàn)志愿。這樣的話,祖母劉氏能夠平安,終享晚年,則臣活著應當為陛下奉獻生命,死后也要報恩。
清代學者評論《陳情表》“無一語不委婉動人,固是至情至性之文”?!蛾惽楸怼纷畲蟮纳鐣v史價值在于從人的心靈深處升華了孝的價值,固化了孝的理念,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要盡孝、至孝。孝敬父母,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不能孝敬生他養(yǎng)他的父母,不能孝敬這個世界上他最親近的人,那他怎么可能擔負起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社會的責任?所以,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質,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孝者才能至善。孝是忠和善的基礎,只有能夠盡孝于父母之人,才能盡忠于國家,才能行善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