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琳
古語有言“人看從小,三歲看老”。生命初期,嬰幼兒通過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探索吸收大量訊息,這一時期的教養(yǎng)方式將直接影響嬰幼兒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如何在幼兒教育階段為柔軟的群體提供溫柔的呵護,更好地幫助嬰幼兒健康成長,上海紫薇實驗幼兒園園長張愛蓮不斷在思考教育的本質。
在她看來,既然教育是面向有生命的個體,生命教育便應是教育的永恒主題。1997年建園伊始,張愛蓮在老園長潘玲珠的帶領下開始了生命教育的探索之路,將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齡提前至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深入嬰幼兒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將科學撫養(yǎng)觀送入千家萬戶,讓教育從生活開始、與生命同行。
為嬰幼兒發(fā)聲,傳播科學撫養(yǎng)觀
0-3歲階段大腦發(fā)育快,是早期教育的黃金時期。父母作為啟迪孩子心智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陪伴和指導質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在擔任幼兒園創(chuàng)辦的“0-3歲嬰幼兒父母育兒學校”負責人時,張愛蓮發(fā)現(xiàn)了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家長對嬰幼兒成長的心理特點和規(guī)律并不了解,從而忽視0-3歲階段教育的重要性;隔代養(yǎng)育等現(xiàn)實狀況導致年輕的新手父母責任感不夠,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由此帶來一系列早期家庭教育的困惑。鑒于嬰幼兒在認知水平和表達水平上的局限性,張愛蓮將生命教育的理念具化為“關愛嬰幼兒生命,使其健康成長”,通過“送教上門”“指導家長親子互動”,實現(xiàn)對生命的照護。
“聽不聽得懂、能不能理解”,是困擾早期家庭教育的重點之一。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聽不懂,錯失了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的黃金期。張愛蓮帶領老師們送教上門,傳遞“嬰幼兒作為小小的生命體,雖然不能如成人般滔滔不絕,但他們同樣擁有豐富多彩的語言,在用自己的方式與陪伴者進行交流”的觀念,倡導家長在養(yǎng)育過程中堅持語言陪伴,并在嬰幼兒大動作發(fā)育、精細動作培養(yǎng)、語言情感發(fā)展的全過程中,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認知。
當嬰幼兒出現(xiàn)行為上的偏差時,要通過語言給予正確引導,不因“年紀小”而放棄“教育”。就此,張愛蓮分享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某次幼兒園開展分揀游戲,每個孩子領到一只塑料盆。小美拿到一只黃盆,小宇拿到一只紅盆。小美很喜歡紅色,想把小宇的紅盆拿過來,小宇不肯。一番拉扯下,小美站起來動手打了小宇,兩人大哭起來。事后,張愛蓮看到小美的媽媽訓斥女兒不該動手打人,小宇的媽媽教育兒子要學會謙讓,但孩子們并沒有聽從家長的教導反而哭鬧得更加厲害。張愛蓮將兩個孩子的家長叫到一起,分析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孩子在不同年齡段對顏色的敏感度不同,17-18個月正是對紅色敏感的時期,為此而爭搶和動手的行為無須上升到品質問題,家長不應該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過度解讀孩子的行為。用“教訓”的方式告訴孩子動手打人是錯誤的,或強硬地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都只能適得其反。只有先滿足孩子的需求,把紅色盆給他們玩,等孩子情緒穩(wěn)定了,再告訴他們要學會分享、動手打人是錯誤的行為,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通過這段小插曲,張愛蓮總結出經(jīng)驗,家長想要順利解決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就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掌握嬰幼兒成長的心理特點和規(guī)律,能幫助家長客觀地看待孩子,理性地思考,懂得教育要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從嗷嗷待哺到牙牙學語,張愛蓮以科學撫養(yǎng)觀搭建起新手父母與0-3歲嬰幼兒之間溝通的橋梁,替嬰幼兒發(fā)聲。在她的倡導下,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
倡導共生理念,營造支持生命發(fā)展的環(huán)境
“幼兒對環(huán)境是具有感知力的,在他們的發(fā)育過程中,溫馨、柔軟、符合成長需求的環(huán)境,有助于其社會性情感的發(fā)展?!睆垚凵徣缡钦f。
在她看來,家長大多能夠提供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讓幼兒感受到愛,幫助他們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不過,由于缺乏“人與自然環(huán)境共生”的認知,往往容易忽視孩子在這方面的需求。幼兒需要感受到,他們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社會情境中生活,與周遭環(huán)境中的動植物乃至自然萬物共同成長。這種人與萬物共生的理念,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感知、珍愛生命的意識,正是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
張愛蓮讓幼兒園環(huán)境化作無聲的教育,為幼兒補上了這一課。紫薇實驗幼兒園抓住幼兒渴望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在生態(tài)視域下營造了親近自然的園所環(huán)境:四季有花,通過科普讓幼兒認識不同的植物、感受豐收的喜悅;在園內小水池里放養(yǎng)小魚,幼兒在活動時間可以親自投喂;在樹林里放置小米,吸引園外的小鳥飛來覓食。充滿生命氣息的環(huán)境,讓幼兒感受到這不單單是幼兒園,更是他們向往的、可以探索的自然,在浸潤式的生命教育環(huán)境中認識、熱愛、尊重與保護生命。
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而言,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缺一不可。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生命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吧鐣w驗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走進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園所合理利用與幼兒生存息息相關、能夠讓他們關注到生命的社會資源,如社區(qū)文化中心、養(yǎng)老院、派出所等,與這些機構合作,搭建起社會實踐的平臺。幼兒走進派出所,了解到那里不只是他們印象中抓壞人的地方,還有服務百姓的社會職能;在為養(yǎng)老院的爺爺奶奶唱歌、寫信中學會敬老愛老;通過在外灘做小記者,采訪路人愛上海的理由,增強了交際能力,了解了外灘名建筑。社會體驗活動著眼于幼兒經(jīng)驗的擴展和提升,豐富了幼兒的生活,在張愛蓮看來,這與家長的配合、社會資源的支持密不可分。
為了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生命教育理念,張愛蓮鼓勵家長入園體驗,近距離地觀察老師、幼兒,參與教研并提出自己的建議。幼兒園與家長攜手共同開發(fā)課程,通過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如今,她仍在家園合作中深耕細作,希望通過家園的深度合作給家長相應的指導來輔助幼兒園做好學前教育工作。
接受采訪前,張愛蓮帶領紫薇實驗幼兒園剛剛完成上海市市級示范園的評審工作。提及幼兒園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張愛蓮表示,在國家倡導幼有所育的大背景下,她希望能向所有學前教育工作者傳遞這樣的思想:要站在嬰幼兒的角度,了解嬰幼兒成長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思考和解決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難題。她將會把自己積累的經(jīng)驗進一步分享,為柔軟的群體“保駕護航”,使嬰幼兒教育從“幼有所育”邁向“幼有善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