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波
【摘要】新課改實施已近20年,自教育部印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綱要以來,各學校紛紛響應號召,結合自身開發(fā)適合的校本課程??予髦行男W《漫步多彩百花園》校本教材立足于校園植物這一學校建設必備的自然元素,研究具有普適性和推廣性,形成具有連貫性的自然學習體系,并通過實踐來優(yōu)化資源的開發(fā),總結其成效和存在問題,最后得出利用校園植物進行校本教材的研究與實踐的一些策略,為其它學校在開發(fā)具有共性的校本課程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校本課程;跨學科融合;課程實踐
隨著校園文化建設的逐步加強,辦學條件的深入改造,越來越多學校的創(chuàng)建是以“花園式學?!睘闃藴?,校園環(huán)境也由單調乏味的鋼筋混凝土樓宇、校道改造成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綠色校園。校園一事一物、一草一木皆教育。其中,植物成了校園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因此,利用校園植物進行設計校本教材,可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構建出適合本校學生心理與發(fā)展的校本課程,其開發(fā)、實施和普及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學校的生態(tài)文化理念,學生綠色生態(tài)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探究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都可以從多個方面、多個維度得到深化。以下是我校《漫步多彩百花園》植物校本教材設計和實踐的過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校本教材的設計與制作
1.繪制校園植物地圖
在教材的設計初期,我們組織教師利用課間和休息時間,對校園植物進行間歇式調查、拍攝和記錄位置,查找每種植物的資料進行鑒定和分類,并標記到校園地圖上(圖1)。
圖1.校園植物地圖
2.校本教材研發(fā)與實踐
基于“校園植物如何和學生的研學結合在一起構建成課程”這個核心問題出發(fā),結合小學生的學情分析和實際的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按照植物的六大基本結構與學生的六個年級進行串聯(lián)分類(表1),將校園植物的知識貫穿學生的整個小學學習階段,從而培養(yǎng)學生由淺入深,立體完整的認識植物,并掌握跨學科學習的方法。
綜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根據(jù)不同年級的學生設定相應的學習內容,可以有效地營造學生的學習情境,并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此內容設定中的學習,就容易解決學生在研學過程中較為盲目和難以操作的問題。因此,開發(fā)的研學主題都分別按照校園植物的特性,精心篩選、歸類,將其收錄進校本課程所配套的教材內,并逐一制作出教學設計、課程PPT和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學生教學高效有序的開展。
此外,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可以充分營造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開展校外專家科普講座和社會實踐,帶領學生參觀生態(tài)園、博物館,帶學生進行戶外研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以此激勵學生自發(fā)的發(fā)生深度學習,創(chuàng)新拓展,進行學生小課題研究。具體的實踐類活動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同時,學生在系統(tǒng)的完成學習后,也可以通過收集、展示學生的作品(圖2學生作品選)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校園植物研究作出回顧和肯定性的評價,有助于學生更主動性、自發(fā)性的開展深度學習,自主學習,將學習的場所從教室搬到校園的自然環(huán)境中,促進人和自然親近的、共生的關系滋養(yǎng),從而形成一個綠色的、放松的校園生態(tài)學習圈。
二、總結校本教材課程形成的實踐策略
1.合理應用校本資源
從眾多研究發(fā)現(xiàn),立足于校風、師性和學情開發(fā)校本課程是學校特色辦學的重要突破口,在這個重要突破口中,校園植物作為學校生態(tài)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每一所學校的共性環(huán)境和資源,同時,根據(jù)校園植物的種類和習性不同,校園植物作為觀察學習的對象又具有特性,因此,將視野聚焦于校園植物,依托植物開發(fā)校本課程,不僅可以為學校特色辦學提供可推廣學習的課程內容之一,又可以起到為學生營造一個兒童友好型校園、兒童學習成長型自然生態(tài)校園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從刻板的教室放生回歸到自然之中,自發(fā)的、有序的在校園植物中主動發(fā)生學習、學會學習。
2.依據(jù)現(xiàn)代課程理論進行課程設計編排與實踐
圍繞現(xiàn)代課程理論之父泰勒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進行課程開發(fā),即確定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和評價課程四個方面來課程開發(fā)的策略。
(1)確定課程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目標要對于學生有一定的挑戰(zhàn)難度,但經(jīng)過學習和努力,還是比較容易基本達成。因此,從教學目標到教學內容都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實際學情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篩選最適合的學習情境來開展學習目標設定。在小學階段有科學課,但科學課堂的學習局限于教材內容的學習,缺少學生實踐的普遍性認知和動手學習,因此,課程的目標設定要補齊缺漏,以學生動手為主,讓學生學習的場景回歸,幫助學生跨學科式學習。
(2)選擇課程內容和組織課程內容,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事必躬親先行,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和已有的教學內容、資源相結合,篩選出適合的校本課程學習資源。因此,讓學生共同參與課程的設計、調查統(tǒng)計、鑒定、匯編等等一系列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可以跨學科地融合應用多門學科知識和技能,并且加深師生對校本資源的認識和認同感。
(3)課程評價,所建設的校本課程評價須注重過程是高于結果的。從多視野的角度上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側重學生和自然是否建立起平衡聯(lián)系,從學生的意識認知性、主動參與性、可持續(xù)發(fā)展性等方面反饋,而這些學習成果又是難以用分數(shù)來衡量。因此,可以通過對不同學生不同時期、同一學生不同時期的作品收集展覽,來幫助學生可視化地總結自己對課程學習的收獲和認識,形成學校和學生最寶貴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積淀。
三、反思與結語
總言之,校本課程開發(fā)不僅可以創(chuàng)新國家課程,又可以促進師生的教學相長、跨學科學習,但師生在已有的課內負擔中,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組織校本課程的開展和學習,提升學習過程的效率、削弱學習的結果導向,依然還需要不斷實踐和研究。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可以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自身的環(huán)境、人文等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和實踐課程,但相對于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教師的差異性勢必會受到一定限制,如何改善還需經(jīng)過實際調研,可操作性的評估也需大家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劉培正,崔秀梅.小學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2(6):3-6.
[2]朱廣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fā)展與實踐——訪北京師范大學劉儒德博士[J].中國電化教育,2003:4-7.
[3]林鳳秋.注重合作策略促進學生發(fā)展小學《地方課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探索[J].東方青年·教師,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