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露
摘 要:本文淺析了當面臨技術領域相同或相近,公開的技術特征最多和雖技術特征少但公開了發(fā)明點的引證文件同時存在時,通過假設法假設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判斷本領域技術人員對哪篇文獻有更合理自然和更具邏輯性的動機來改進而獲得要求保護的發(fā)明。
關鍵詞:三步法;創(chuàng)造性;最接近的現有技術
1.引言
《專利審查審查指南》中選擇最接近現有技術的標準為:選擇技術領域相同或相近,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效果或者用途最接近和/或公開發(fā)明的技術特征最多的現有技術,或者是與要求保護的發(fā)明技術領域不同,但能夠實現發(fā)明的功能,并且公開發(fā)明的技術特征最多的現有技術。
而在審查中各考慮因素如技術效果、所解決的技術問題以及公開相同技術特征的數量等因素之間往往會相互制約難以抉擇,利用上述標準難以準確確定最接近現有技術。
2.具體案例分析
某案,權利要求1如下:
一種服務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承載盤,具有一底部及位于所述底部的周圍的一左側、一右側、一前側及一后側;
一主板,設置于所述底部,所述主板與所述左側及右側分別保持距離且靠近所述前側;
一轉接板,設置于所述底部并位于所述主板的后端且與所述左側及右側分別保持距離,所述轉接板電性連接于所述主板而得以傳輸一第一數據信號及一第一電源信號;
多個第一硬盤,設置于所述底部,且分別介于所述左側與所述主板之間以及所述右側與所述主板之間,每個第一硬盤電性連接于所述主板而得以與所述主板傳輸一第二數據信號,每個第一硬盤電性連接于所述轉接板而得以接收所述轉接板所輸送的一第二電源信號;
多個第二硬盤,設置于所述底部,且分別介于所述左側與所述轉接板之間以及所述右側與所述轉接板之間,每個第二硬盤電性連接于所述主板而得以與所述主板傳輸所述第二數據信號,每個第二硬盤電性連接于所述轉接板而得以接收所述轉接板所輸送的所述第二電源信號;以及
一連接模塊,設置于所述底部且位于所述左側及所述后側之間,所述連接模塊電性連接于所述轉接板而得以傳輸一第三數據信號及一第三電源信號,所述連接模塊用于電性連接至一機柜而得以與所述機柜傳輸一第四數據信號及一第四電源信號,所述機柜用于容置所述服務器。
本案涉及服務器,背景技術是硬盤偏向服務器前或后側致服務器重心偏斜支撐滑軌受損和承載盤的變形,原散熱流場變化對服務器的散熱產生負面影響。將硬盤設置于服務器內部中時常設上蓋,不方便對服務器內組件更換散熱。解決的是如何改善服務器變形組件更換和散熱的問題。發(fā)明構思為多個硬盤,設置于承載盤底部,且分別介于左側與主板之間及右側與主板之間,和左側與轉接板之間及右側與該轉接板之間。
檢索到了兩篇相關的背景技術,文獻1(CN 102346520A)和文獻2(CN 202838155U)。
文獻1屬于服務器領域,公開了本申請中的基本框架硬盤主板轉接板承載板電源以及其連接關系,未公開發(fā)明點硬盤均勻規(guī)則地分布在承載盤兩側,文獻2同屬服務器,公開了發(fā)明點硬盤均勻規(guī)則地分布在承載盤兩側,以及主板、承載盤,但并未公開基本的框架。兩者均服務器領域,1公開了大部分技術特征和整體框架未公開關鍵技術手段,2公開了發(fā)明構思但框架未詳盡揭示。
一般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傾向于選擇公開技術特征多的文獻即上述文獻1。假設選1,區(qū)別為:主板、轉接板與所述左側及右側分別保持距離,多個第一硬盤,分別介于所述左側與所述主板之間以及所述右側與所述主板之間;多個第二硬盤,分別介于所述左側與所述轉接板之間以及所述右側與所述轉接板之間?;谏鲜鰠^(qū)別技術特征,本申請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改善服務器變形、組件更換和散熱的問題。
文獻1背景技術中提及市場對計算機運算與存儲要求逐漸提高。為滿足要求須設置多硬盤和其它組件。而多個主機板、相關組件以及多個硬盤均被安裝于機殼中,以服務器為例通??臻g有限,在如此狹窄空間中合理布局并在連接上優(yōu)化配置并非易事。文獻1公開了大部分技術特征和整體框架,也有合理布局服務器的啟示,但文獻1中只公開了本申請中的基本框架硬盤主板轉接板承載板電源及其連接關系,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此基礎上能夠想到的有強烈改變動機的技術問題是在如此狹窄空間中如何合理布局;在連接如何進行優(yōu)化配置等,在該改進的基礎上才會有更進一步的如何克服重心傾斜導致的問題、變形問題、組件更換和散熱問題的改進,更無法自然的想到將多個硬盤設置于承載盤底部,分別介于左側與主板之間以及右側與主板之間,和左側與轉接板之間以及右側與該轉接板之間這種具體的設置方式來改善服務器變形、組件更換和散熱的問題。動機性非常薄弱,邏輯上也不通順,而且所需克服技術障礙也多需要經過多重的技術改進才能得到本申請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
假設選文獻2作為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其公開了發(fā)明點硬盤均勻規(guī)則的分布在承載盤兩側以及主板、承載盤,那么與文獻1的主要區(qū)別特征為基本的框架,基于上述區(qū)別技術特征,本申請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完善服務器的內部基本架構。在此基礎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有動機對其進行改進,只需設置基本的服務器的內部架構即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只需結合一篇公開服務器基本架構的文獻或者結合本領域的公知常識即可得到本申請的方案。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克服的技術障礙少邏輯上通順動機顯而易見。
綜上選文獻2為最接近的現有技術更為合理。
3.結語
在審查實踐中無需拘泥哪篇文獻相比于本申請是否滿足指南規(guī)定的“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僅需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綜合考慮,只要該文獻用于判斷創(chuàng)造性便于說理符合邏輯,有利于顯而易見性的評述,“對比文件的結合啟示”強,有更合理自然和更具邏輯性的動機來改進而獲得要求保護的發(fā)明,就可以選擇該篇文獻作為最接近的現有技術。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10[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172-173.
[2]米勒. 專利法概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31-132.
[3]朱廣存.從對比文件的整體性探討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的選擇[J].專利代理,2015(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