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云超
2021 年11 月13 日,第八屆中韓儒學交流大會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中國濟南和韓國安東兩地同步舉行。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山東社會科學院、尼山世界儒學中心、韓國國立安東大學主辦,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院、韓國國立安東大學退溪學研究所承辦,中共山東省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韓國駐青島總領事館給予大力支持。作為2021 年中韓人文交流共同委員會交流合作項目之一,本屆中韓儒學交流大會的主題為“儒家心學思想與當代人的精神健康”,圍繞這一主題,來自中韓兩國儒學領域的50 余位專家學者,展開深入廣泛的交流探討,四場學術交流活動呈現(xiàn)了諸多富于創(chuàng)新性的學術成果。
來自高麗大學的尹絲淳教授探討了孟子的“四端”說對于當前世界的價值。尹先生試圖去修正這一古老儒家思想之不足來適應當下的需求。其修正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以博愛實踐的“仁”之德性來補充惻隱之心的狹隘性,使之成為“適合現(xiàn)代社會的倫理價值”;第二,以公正與公平來使“義”獲得現(xiàn)代意義上的正當性;第三,“禮”之根本應是油然而生的“廉恥”之心,而不是“恭敬”“辭讓”;第四,對于孟子所言“智之端”——“是非之心”的解釋,應當同時考慮倫理和認識的雙重含義。最后,尹先生指出他作出以上修正的根據(jù)在于《中庸》之“中節(jié)說”。尹先生的發(fā)言對于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轉化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并且對于韓國儒學之現(xiàn)狀有非常強烈的自省意識。
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涂可國主要探討了先秦儒家心學與責任倫理的關系問題。涂可國認為,之所以要展開先秦儒家心學與責任倫理建構的探究,一方面是因為目前學界對先秦儒家心學的研究還不夠深、不夠透,另一方面是因為目前學界對先秦儒家心學責任倫理的意涵關注不夠。先秦儒家言說的“心”不僅決定著人的內在的為我德性責任,也影響著人的外在社會責任。傳承發(fā)展先秦儒家的心學責任倫理思想,將會克服歷史上中外存養(yǎng)與事功撕裂的局限,實現(xiàn)心靈和義務的有機統(tǒng)一,推動當代公民做到“心中有責”。
中國人民大學溫海明教授,提出并試圖在中西比較視野下建構一個新的哲學命題——人作為意向創(chuàng)生的存在。從“意”出發(fā),可以把人作為意向創(chuàng)生的存在作為理解宋明理學的核心命題。這里溫教授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論斷:意向性與反身性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心靈不僅是情境的被動觀察者,也不完全創(chuàng)造它所感知的事物,相反,心靈與現(xiàn)實互動創(chuàng)造著實在(reality)。這是非常具有詮釋學、存在論以及現(xiàn)象學色彩的關于儒家哲學的論斷。儒家的“情境創(chuàng)生的意向性”在動態(tài)的文化環(huán)境中為理解人類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
山東大學沈順福教授認為,傳統(tǒng)的對儒家工夫論的研究大多將儒家工夫技術化、形式化,進而在“靜坐”等細節(jié)上用力,并沒有徹底洞察工夫的真諦,這些觀念或做法反而嚴重降低了工夫論的地位。沈教授認為,工夫的內容是氣質之心與絕對之理的相遇。絕對之理與相對之心的相遇的工夫,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便是生存超越,人心變?yōu)榈佬摹⑷顺蔀槿?。超越性工夫是人類生存的本質性活動,工夫便是超越,便是人類的本質性行為。
山東社會科學院路德斌研究員主要探討了荀子的“辨義論”。荀子所謂的“辨義”便是亞里士多德以來哲學家們常說的“理性”,它是人先天而有并為人所獨具的一種機能或能力。尤為可貴的是,在荀子這里,對于“理性”已經有了“思辨理性”和“道德理性”的區(qū)分。路德斌提出一個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論斷:荀子的心學建構——辨義論,不只是對孔孟以來儒家哲學的一次超越,更意味著中國哲學一個新的典范即經驗論哲學之拓立和誕生。這樣一個判斷,非常值得學界同仁進一步思考。
韓國國立安東大學李潤和先生,從“智慧”和“完成”兩個概念入手,把智慧解讀為“耳順”,把“完成”解讀為“從心所欲,不逾矩”。李潤和指出,“不逾矩”和“復禮”一樣,并非抽象理論,而是應對具體現(xiàn)實的道德實踐。因此,它并不為單純的形式和規(guī)范束縛,而是非常活躍的、非常生動的生命力的具體表現(xiàn)。他把“不逾矩”和“復禮”“中庸”“中和”以及現(xiàn)代意義上的“責任”等概念結合起來進行闡釋,讓傳統(tǒng)智慧綻放出新的生命活力。
歐陽禎人教授的發(fā)言則是關于陽明學的學習以及實踐的經驗總結,指出《陽明學研究》和陽明學讀書會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取得這些成績最重要的原因是把良知之學落實在生命體驗中。歐陽教授的總結很有啟發(fā)性,這種以課題為支撐,以刊物和讀書會為平臺,在縱向和橫向層層鋪開的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可謂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實踐樣板。
韓國公州大學的李致億教授是朝鮮朝大儒李退溪先生的17 代嫡孫。他認為,退溪畢生以成圣為目標,相對而言,退溪似乎更追求內圣,也就是通過修養(yǎng)內心,以恰如其分的“情”應對日常,實現(xiàn)“時中”的境界。退溪心學可以歸納為“求誠之敬”,其目的在于不間斷地、完整地感知內在的聲音,并以“此心”過日常生活。李教授從人的日常生活角度切入理解退溪心學,讓我們對于退溪的學問和生命一體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被更多的煩惱、誘惑和欲望所困擾,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充實、安定、快樂?李教授的研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路則權副研究員的發(fā)言題目是“心理學視域下海外華裔學者的儒學研究”,著重探討了心理學與儒學研究的方法論。他解析了余英時等學者運用心理學分析探究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清代乾嘉考據(jù)與義理的緊張等問題,進而指出,儒學的人文學科屬性決定了研究者要對研究對象有“同情的了解”?!巴椤辈⒉皇且l(fā)揮學者的主觀性,而是要進入古人的內心世界和生活世界。這種研究是一種“共情”,而不是將自己的內在的情感通過投射而轉移到某一對象身上的“移情”,這是運用心理學研究儒學時應特別警惕的。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錢明研究員詳細梳理了朝鮮朝時期儒學歷史上一段公案——懷尼是非,這段公案是關于明齋尹拯和其老師尤庵宋時烈之間的學術爭論,而學術爭論的背后又密切牽連到政治立場。錢教授試圖盡量公正客觀地還原這段公案的前因后果,然后揭示尹拯的思想特質及其在韓國乃至東亞儒學史上的地位。雖然宋時烈故意妖魔化尹拯,但實際上,尹拯與宋時烈一樣都是朱子學的信奉者。他們兩人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宋時烈以朱子之是非為是非,思想上偏狹而固執(zhí),而尹拯融入心學、實學,可稱之為未脫朱子學的心學化的性理學家。兩人的關系由師徒走到敵對,實質上成為了學術政治化的犧牲品。
韓國國立安東大學全圣健教授文章的出發(fā)點是對建立在資本基礎上的利益共同體的反思,因此他對于作為修養(yǎng)論的心學和在其基礎上展開的治道論進行探討。從退溪的《心學圖》,到栗谷的經世論,再到茶山的治道論,講述了朝鮮儒學發(fā)展的脈絡。這三個代表人物都特別強調人倫秩序必須由家庭而社會、而國家的擴充路徑,強調經國治民的脈絡是經營國家、救濟百姓。全教授認為這種以“義”為核心的治國之道,可以對當前以“利”為主的資本主義形成良性的借鑒作用。
慶尚大學咸泳大教授討論的主題是“經術”。“經術”,大致就是把關于儒家經典的學問用于政治,這是一種知識和權力在王權時代的結合。那么,經術是否能夠對朝鮮朝的政治產生決定性影響?咸教授回顧了朝鮮朝前期的幾位君主是如何學習儒學并且在國家治理層面應用儒學的歷史,結論是經術對于政治的確有相當?shù)挠绊?,但不同君主有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并非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有時甚至會產生消極影響。
曲阜師范大學王鈞林教授由孟子之“心”這一概念入手,談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放心”是不是“心”自放之?“求放心”是不是“心”自求之?鈞林先生認為,“放心”的主體性責任不在于“心”,而是在于“小體”占了上風的人。那么如何求放心?應該回到生活實踐中去,應用王陽明觸機神應的方法。他對“放心”的主體責任歸屬問題、致良知當中的循環(huán)論證問題,以及觸機神應的具體情境問題,都給出了獨到而合理的解釋,引人深思。
山東社會科學院張明研究員的文章,把荀子關于“學”的觀念置于整個學術史、思想史的視域中來審視,發(fā)現(xiàn)這種“學”的觀念實則具有某種實質性的思想價值和標準。這種價值和標準,不僅將先秦儒家與其他諸子百家區(qū)分開來,而且在先秦儒家內部,也將荀學與孟學的差別加以凸顯。張明的發(fā)言有非常明確的問題意識和憂患意識,他認為當前尤其需要良好的法治激發(fā)向善之心,因此尤其需要荀子所提倡的“學”的精神。
韓國教員大學的金珉在先生比較了陽明和茶山的心學。陽明和茶山都認為,只有“心”才是在面對事、物時作出判斷和選擇,并承擔相應責任的“人之為人”的根源。茶山明確區(qū)分“道心”和“人心”,而且認為只有道心才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傾向性的表現(xiàn),而道心又只是作為天或天理的喉舌而存在。因此,心作為道德主體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和當為性是相當有限的。而陽明則認為人心道心只是一心,心的責任范圍和當為性是無限的。金珉在先生提交的文章是一項非常專業(yè)的對茶山學和陽明學進行比較的研究成果,而且涉及道德主體和責任的問題,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韓國成均館大學的姜卿顯教授首先拋出一個問題:心學關注內圣是否導致排斥外王?他以陳獻章與李滉為例,通過探討兩位學者靜坐與居敬的工夫論來回應這個問題。陳獻章和李滉提出的內向工夫論,是在以人倫為代表的儒學公共領域,要求為政者以一顆公心處理公務的公職道德形態(tài)之一,而公職道德要求為政者必須具有公共性。沿著這一脈絡,他們提出的內向工夫論里對“無欲”的強調,可以理解成是為防止私人因素破壞公共領域的一種呼吁。并且可以預見的是,通過內向工夫論的日益精進,在此基礎之上,將會出現(xiàn)一種發(fā)展了的思維方式:著眼建立一種旨在完善制度的禮制結構。最后他指出,陳獻章和李滉工夫論的終極目的還是“作圣”,以在人世間廣泛實現(xiàn)儒學理想為目標。
總的來看,本次學術研討有以下四方面的新傾向和特點值得關注。
一是多樣性。本屆會議以心學為主要議題,涉及內容非常廣泛,有純粹的哲學思辨,有思想史梳理,有心學的生活實踐,也有儒學話語的現(xiàn)代轉化,話題非常豐富。并且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多種觀點的交鋒、對峙以及多元視野的相互包容也非常精彩。
二是現(xiàn)實性。關注儒學的現(xiàn)實價值和當代意義,關注儒學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價值,而不僅僅是純粹的學理探討。比如面向日常生活的“圣人”之道,比如很多學者的文章凸顯了“責任”一詞。
三是全球性。學者一致認同儒家優(yōu)秀思想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可以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提供價值資源。相對而言,中方學者的發(fā)言更為關注儒學話語的現(xiàn)代詮釋以及中西哲學的比較和融通,而韓國學者更為關注儒學或儒教的現(xiàn)實價值和對于世界的普遍性價值。
四是思辨性。較之往屆中韓儒學交流大會,本屆大會哲學思辨色彩更加明顯。儒家經典的再解讀類論文、儒家核心概念的深入哲學詮釋類論文,以及中西比較、中西哲學話語互釋互詮類論文占很大比重,這表明中韓儒學大會研討的話題逐漸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