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學醫(yī)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 腫瘤科,四川 成都 610072)
自2019年12月起在湖北省武漢市爆發(fā)多例不明原因的肺炎,現(xiàn)已經病原學證實為新型冠狀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感染導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1]。COVID-19傳染性強,各年齡段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已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地區(qū)蔓延,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對社會經濟造成較重負擔[2]。在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期間,受到疾病及治療的影響,腫瘤患者自身免疫力及抵抗力較低,與健康人體相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更高,而感染后的隔離可影響腫瘤治療,降低患者生活質量[3-4]。腫瘤內科雖然不處于新冠肺炎診治的一線工作,但惡性腫瘤大多自身存在特點,腫瘤患者必須在醫(yī)院治療,因此新冠疫情期間,采取何種防御措施,提高腫瘤患者對新冠肺炎的重視程度,達到預防腫瘤病人感染新冠肺炎成為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5]。本文研究新冠疫情期間健康科普對腫瘤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男26例,女24例,年齡28~69歲,平均(33.75±5.18)歲。疾病類型:消化系統(tǒng)腫瘤12例,呼吸系統(tǒng)腫瘤9例,神經系統(tǒng)腫瘤6例,泌尿系統(tǒng)腫瘤5例,生殖系統(tǒng)腫瘤10例,皮膚腫瘤5例,其他3例。國際肺癌協(xié)會(IASLC)臨床分期:IIa25例,IIb23例,IV2例。文化水平:小學12例,初中14例,高中9例,大專10例,大學及以上5例。本次研究均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臨床病例資料不完整者,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排除言語或認知功能障礙者。兩組患者自然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入院時均開展體溫測量,詢問并登記其性別、年齡、家庭住址、有無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接觸史等基礎信息,指導患者佩戴好口罩,在護士協(xié)助下開展全身檢查,根據(jù)患者疾病類型及病情進展,實施針對性治療。在此基礎上,護士對其開展健康科普,具體如下:
(1)入院當天:主治醫(yī)生詳細詢問患者既往病史、曾接受過的治療史等,通過發(fā)放宣傳手冊、播放宣傳視頻、面對面交流等方式,講解腫瘤臨床表現(xiàn)、致病機制、治療手段等,并告知患者新冠疫情相關知識,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致病機制、傳播途徑、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等,提升患者對新冠疫情及腫瘤疾病的認知。護士通過視頻或圖片向患者講解醫(yī)院環(huán)境、現(xiàn)有醫(yī)療資源,耐心解答患者問題,消除其顧慮,提升其安全感。叮囑患者在院期間做好自我隔離,堅持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換衣物,盡量不外出走動,減少新冠肺炎感染風險。
(2)住院期間:主治醫(yī)師及護士定期巡房,2~3次/d。與患者交流,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告知患者疾病治療進展。查看患者病情,并實施針對性指導,如食用清淡、易消化飲食,保證營養(yǎng)均衡、膳食合理,補充維生素、蛋白質和能量;指導患者在病房中堅持運動,包括開展床上主被動訓練、病房內來回走動等,叮囑患者減少外出次數(shù),外出時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護。對存在嚴重負面情緒的患者實施心理疏導,指導其通過聽音樂、看電視、看書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使用鼓勵性語言安慰患者,給予其精神支持。告知患者新冠肺炎時可防可控的,緩解其負面情緒。
(3)出院時:醫(yī)護人員再次向患者講解疾病及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并發(fā)放健康科普手冊,手冊上印刷腫瘤疾病及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叮囑患者出院后做好自我防護,堅持運動,遵醫(yī)囑用藥。根據(jù)患者情況為其制定科學的食譜,叮囑患者按食譜進食。并告知患者出院后減少外出,告知其主治醫(yī)師電話及醫(yī)院咨詢服務熱線電話,叮囑其定期通過在線問診平臺復診。家中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少去人流量大、密閉的場所玩耍。同時指導患者做好自我病情觀察,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與醫(yī)生聯(lián)系,便于對癥處理。
(1)使用宗(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宗(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比較患者干預前后的情緒狀態(tài)。兩個量表均包含20個條目,每個條目0~5分,分值范圍0~100分,分數(shù)越高,焦慮、抑郁越嚴重。
(2)自制新冠疫情及腫瘤疾病知曉情況調查問卷表,護士指導患者填寫,共設置15個問題,總分100分,比較患者干預前后的疾病知曉率。分數(shù)>81分為知曉,分數(shù)61~80分為部分知曉,分數(shù)<60分為不知曉。疾病知曉率=知曉率+部分知曉率。
研究數(shù)據(jù)運用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患者的SAS、SDS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對比[(±s),分]
表1 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對比[(±s),分]
干預后患者的疾病知曉率(96%)較干預前更高(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的疾病知曉率對比[n(%)]
我國2015年就有接近400萬的惡性腫瘤患者,其中超過一半的病人死亡,日均超過萬人確診為惡性腫瘤[6]。在如此龐大的腫瘤人群中,任何時期患者的診療工作在都無法忽視,而進展期和晚期的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其疾病仍會持續(xù)進展,某些患者的病情甚至在短期內迅速惡化,而早期的腫瘤患者,為避免疾病進展錯失手術時間,也需要及時實施早期術前檢測、治療,盡早安排手術;疫情期間,定期復查的腫瘤病人若發(fā)生病情變化,也應該盡早就醫(yī)檢查、治療[7,8]。此外,腫瘤患者自身的身體情況和診治方式的特點,造成其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概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腫瘤病人的疾病長期反復,因放化療造成機體的免疫力降低,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多數(shù)患者疫情期間需要前往醫(yī)院診治,從而頻繁的往返于住所至醫(yī)院,這期間都容易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惡性腫瘤患者往往在老年人群中好發(fā),而這類人群亦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易感人群。目前已有的數(shù)據(jù)均表明腫瘤患者長期接受放化療,機體的免疫力和多數(shù)臟器功能下降,若果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則更容易轉為重型甚至危重型感染[9,10]。
正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11],因此,疫情期間,腫瘤患者更需做好自我防護,嚴格自我管理。通過健康科普提升腫瘤患者對新冠疫情的認知,提高其重視度,增強其自我管理能力,對腫瘤患者意義重大[12]。本文研究顯示,干預后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干預后患者的疾病知曉率高于干預前。提示新冠疫情期間健康科普對腫瘤患者有較為確切的臨床作用,可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治療心態(tài),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受到文化背景、心理承受能力、對疾病認知、自身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的影響,加之新冠疫情下,社會形勢緊張,腫瘤患者極易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恐懼、害怕、擔憂等負面情緒,影響治療依從性[13-14]。健康科普通過圖文、言語、視頻等多種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包括致病機制、治療手段等,并告知患者新冠疫情相關知識,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致病機制、傳播途徑、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等,提升患者對新冠疫情及腫瘤疾病的認知,可糾正患者對新冠及腫瘤的錯誤認知;主治醫(yī)師定期巡房,與患者溝通、交流,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實施針對性指導,叮囑患者減少外出次數(shù),外出時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護,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治療心態(tài),提升治療依從性,減輕心理應激反應,優(yōu)化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此外,患者出院時由醫(yī)護人員講解疾病和新冠肺炎相關知識,發(fā)放健康科普手冊,叮囑其出院后做好自我防護,堅持運動,遵醫(yī)囑用藥、按食譜進食,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少去人流量大、密閉的場所玩耍[15-16]。
綜上所述,新冠疫情期間健康科普可提升腫瘤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顯著改善患者負面情緒,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