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彬彬
【摘要】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于身心發(fā)展處在人生重要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為了營造符合小學生好奇心強、可塑性高等特點的校園文化,我校從文化內涵、文化具象、文化活動三方面入手,確定了以“悅”文化為中心,校園N景為具象,開心農(nóng)場為基地的校園文化體系。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化浸潤為路徑,為學校師生營造科學的序列化校園文化,力求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形成全校師生共同認可的學校精神。
【關鍵詞】“悅”文化;開心農(nóng)場;校園N景
一、因地制宜定設計,系列體驗“悅”文化
我校是大涌鎮(zhèn)嵐田村的村辦學校,嵐田村歷來民風淳樸,從居民到村委都十分支持教育。自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作為村小的嵐田中心小學也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基于嵐田村的歷史特點,創(chuàng)建我校有農(nóng)村特色的校園文化。校長從解讀“嵐田”地名入手,“嵐”——山間霧氣,充滿朦朧美,亦如教育一般;“田——農(nóng)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教育是農(nóng)業(yè)而不是工業(yè)”一樣,農(nóng)業(yè)與教育也有相通的地方。我校地處嵐田村的中心地帶,入讀學生多為本地村民的孩子和外來務工人員,學生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淳樸善良、勤勞本分是他們的共性?;诖?,學校提出了“悅”文化,提出“悅己”“悅人”“悅世界”的辦學理念,希望通過“悅”文化的浸潤,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做到向善、向上,擁有上善若水的生活情懷。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更傾向于具象思維,加上6-12歲孩子好奇心重、模仿力強,非常愿意參與實踐操作性質的體驗活動。學校將“悅”文化和勞動教育以及校園環(huán)境緊密結合在一起。希望通過開展勞動教育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懷,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從而,增強學生對“悅”文化的感知;同時,通過師生齊參與的形式,選出師生“心中的最美校園”,賦予這些景觀特殊的人文含義,建立校園N景。從而,使“悅”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二、細化落實有層次,全員參與重體驗
“悅”文化,分為“悅己”“悅人”“悅世界”三個階段,按學生年齡段,在低、中、高年級分別有針對性地開展“悅”文化教育。低年級結合個人物品整理、家務勞動,提升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引導學生學會欣賞自己的能力,指引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感受自我價值,達到欣賞自己,培養(yǎng)自信的目的,做到“悅己”;中年級開始認識農(nóng)具、學習二十四節(jié)氣等自然規(guī)律,并結合自然規(guī)律開展居家種植活動。在家長的幫助下,從發(fā)豆芽、種紅薯、養(yǎng)花等最簡單的種植活動開始,引導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善于從家長、同學身上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學會欣賞他人,做到“悅人”;學生進入高年級后,在學校認領“開心農(nóng)場”責任承包地,開展“開心農(nóng)場”種植活動,利用學校的農(nóng)場實踐基地,讓學生親歷開墾、翻地、播種、澆水、堆肥、施肥、除草、除蟲等直到農(nóng)作物收獲整個過程,從而引導學生體會生命的奇妙,感知大自然的偉大,并學會與大自然和諧共生,達到“悅世界”的目的。
在分年級段以勞動教育為抓手浸潤“悅”文化的同時,全面鋪開學科“悅”文化情感教育,如:“悅”讀、“悅”畫、“悅”歌、“悅”誦等系列活動。面向師生評選“心中的最美校園”,為“校園N景”賦予文化意義。以我校去年當選的“我心中的最美校園”為例:
這兩處景觀是通過全校師生提名、投票選定,并向全體師生征集“解說詞”,通過海選、初選、復選,每組選出5份“解說詞”,最后由全體師生、家長投票產(chǎn)生。這個活動激發(fā)了每一位師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fā)了全體師生關心學校、熱愛學校的感情。每一處被賦予特殊意義的景觀,在全體師生心中都有了特殊的含義,景物不再是“死”物,而變成了承載全體師生情感的載體,進一步激發(fā)了全體師生“悅世界”的情懷。
景觀解說詞如下:
校訓文化墻:以黃色為底,象征了希望和喜悅。用木質材料書寫著學校辦學理念,木質字體透露的是學校濃濃的人文關懷,如木一般質樸溫潤的辦學情懷。黃色的文化墻在紅色的三角梅的襯托下,顏色鮮艷,對比分明,像極了當代小學生活潑跳脫的內心世界。
高“松”入云:兩棵高聳入云的松樹,見證了學校近40年的風風雨雨,看盡了學校師生的人來人往,每一屆六年級畢業(yè)生都會在兩棵松樹前留下他們最后那張畢業(yè)的集體照。它既是學校的見證者,也是校園的守護者。40年來,它增長的不僅僅是高度,更重要的是回憶和流年。
三、“悅”入人心樹品格,“善”迎境遇過人生
通過“悅”文化的浸潤,學生內心獲得了源于自我、他人、世界的喜悅,內心世界變得更加的強大。同時,隨著勞動教育的開展,我校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價值、合作精神都有明顯提高,能夠身心愉悅地參與到學習和生活中來。通過種植農(nóng)作物,學生體會到勞動的不容易,懂得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深刻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含義,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在評選“我心中最美的校園”活動中,師生共同評選出校園N景,并為這些景觀題寫解說詞,充分發(fā)揮師生的主人翁意識。學校有計劃以“自薦+選拔”的方式,挑選一批小導游,每年為一年級新生和六年級畢業(yè)生有針對性地講解校園N景,讓校園文化以孩子獨特的記憶留在學生的心中,具化他們內心的“悅”文化,讓他們以內心永恒的“悅”應對人生中無數(shù)的風云變幻,以內心長存的“善”迎接生活里每一次不同的境遇。
四、創(chuàng)新與傳承并重,機遇與挑戰(zhàn)共存
在創(chuàng)建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師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主觀能動性;感受到了只要給予師生正面向上的期待,就能獲得正面向上的回饋;體會到了校園文化在立德樹人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方面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容易,堅持和傳承卻很困難。鄉(xiāng)村學校作為國家力量在村莊的集中體現(xiàn),如何以校園文化輻射鄉(xiāng)村、回饋相鄰,讓校園文化更廣的堅持和傳承下去,將會成為我校下一階段的工作目標。我們都熱切期待嵐田學子能夠腳踏實地的耕耘人生,秉持一顆悅納世界的心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