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賈銀虎
(河北省兒童醫(yī)院 成人內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近年來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在20歲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為9.7%,高血糖是患者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控制理想的血糖水平,改善異常的高血糖狀態(tài),恢復胰島素β細胞功能,抑制胰島素抵抗,是治療糖尿病的首要任務,嚴重高血糖患者尤其應當及早控制血糖,應短時間行胰島素強化治療[1]。胰島素泵能夠模擬人體胰島素生理性分泌,能夠更好的控制血糖[2],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通過本研究,旨在探討胰島素泵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WHO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均未接受過胰島素治療。入選病人按照患者意愿,分為胰島素泵組(CSII組)72例,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齡29~71歲,平均(47.9±13.5)歲,2型糖尿病病程1個月~10年,平均(3.2±4.3)年;多次皮下注射組(MSII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37~75歲,平 均(57.25±16.2)歲,2型 糖 尿 病 病 程2個 月~16年,平均(8.8±6.0)?;颊呖崭寡?FBG)≥11.1mmol/L,HbA1c>9.0%。均無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無明顯心、肝、腎、肺等器質性疾病,無明顯糖尿病急慢性并發(fā)癥,無皮質醇增多癥、垂體生長細胞瘤、嗜鉻細胞瘤等影響糖代謝的疾病。
對于入選患者均進行相對固定的飲食及運動治療,進行相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CSII組應用美國美敦力512型胰島素泵給予門冬胰島素,全日用量的50%作為基礎量輸入,分6段設置不同基礎率,剩余劑量平均分配為三餐前負荷量,并根據(jù)血糖監(jiān)測值酌情調整基礎及餐時胰島素量,直至血糖控制達標(空腹血糖<7.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0.0mmol/L);MSII組三餐前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亦根據(jù)血糖監(jiān)測結果酌情調整用量,直至血糖控制達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胰島素及C肽,餐后2小時胰島素及C肽、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情況、3個月復查時糖化血紅蛋白值。
治療前兩組患者之間的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空腹胰島素及C肽,餐后2小時胰島素及C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胰島素治療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兩組患者之間的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個月時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及3個月時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比較
表3 兩組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率的比較[n(%)]
T2DM的主要發(fā)病機制為胰島素抵抗及胰島細胞功能缺陷。持續(xù)高血糖狀態(tài)可抑制胰島素基因的表達,降低β細胞對葡萄糖的敏感性,抑制胰島素分泌;同時,持續(xù)高血糖可產生氧化應激狀態(tài),引起胰島β細胞氧化損傷和凋亡,破壞胰島素β細胞功能,導致胰島素抵抗[3]。對于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早期胰島素治療可快速降低血糖,延緩胰島素β細胞功能衰竭進程,保護胰島功能,降低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改善患者預后[4]。胰島素泵可縮短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時間,減輕高血糖毒性,保護殘存胰島β細胞功能,有利于血糖的長期控制。
胰島素泵通過補充外源性胰島素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從而能更易獲得穩(wěn)定的血糖控制,可迅速緩解高血糖狀態(tài)對胰島β細胞的毒性作用,修復甚至逆轉胰島β細胞功能性損傷[5],多項研究證實CSII能顯著恢復新診斷的T2DM患者胰島β細胞的功能[6-10],明顯減輕胰島素抵抗[11],緩解患者病情,且低血糖發(fā)生率明顯較低,胰島素用量較少,血糖變異性小,有助于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的恢復[2,12]。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島素強化降糖治療可快速降低患者血糖,改善患者胰島功能,有利于血糖的長期控制,與李力等[1,13]研究一致。胰島素泵模擬人體胰島素生理分泌模式,使血糖達標時間明顯短于多次皮下注射組,且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不需多次注射,減輕患者痛苦,患者耐受性更好,生活質量更高[14-16],由于傳統(tǒng)多次皮下胰島素注射,可作為短期胰島素強化降糖治療的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