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后,黃琪翔親赴前線協(xié)助蔡廷鍇指揮作戰(zhàn),并動員87 師、88 師黃埔出身的軍官主動請戰(zhàn)。農工黨組織“義勇軍”,編入19 路軍補充團參戰(zhàn),固守太倉城;組織“后援隊”,為19 路軍提供物資支援;創(chuàng)辦《自衛(wèi)》雜志、《上海悶葫蘆報》,揭露日寇罪行,鼓舞軍民抗日。因得不到增援,19 路軍面臨彈盡援絕,在交通部郵政儲金局工作的農工黨黨員楊建平,挪用該局巨額資金支援19 路軍。
《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簽訂后,19 路軍被調往福建“剿共”,蔣介石陰謀讓19 路軍和紅軍互相消耗。黃琪翔等農工黨同志經商議認為,19 路軍只有和中共取得聯(lián)系,商談合作,反蔣抗日,才有立足生存之可能。這些看法得到19 路軍領導人的認同。經過聯(lián)絡,19 路軍與工農紅軍簽訂《反日反蔣的初步協(xié)定》。代表19 路軍簽字的是總部秘書長、農工黨黨員徐名鴻。
1933 年11 月,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以反蔣抗日為號召,在福建發(fā)動“福建事變”。農工黨的負責人黃琪翔、章伯鈞等人是這次事變的策動者和參加者。11 月20 日,參加事變的各方面代表在福州南校場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黃琪翔作為大會主席團主席主持大會。22 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正式成立,黃琪翔當選為人民革命政府11 位委員之一,章伯鈞任經濟委員會委員兼土地委員會主任,丘哲任經濟委員會委員兼貿易委員會主任,郭冠杰任延建?。ǜ=ㄈ嗣窀锩螺犑≈唬└笔¢L。
1933 年11 月,農工黨參與策動“福建事變”,黃琪翔(圖中③)擔任臨時代表大會主席團主席。
在蔣介石集團軍事鎮(zhèn)壓下,事變于1934 年1月失敗。農工黨參與策動、參加“福建事變”,不失為聯(lián)合其他力量進行反蔣斗爭的嘗試,在此過程中農工黨初步認識到了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福建事變”等反蔣反帝活動遭遇失敗與挫折,農工黨同志在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上不斷總結經驗。1935 年夏,在日本的章伯鈞等人在商談中,一致認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主力,但也還要各方面的力量去配合行動。大家決定要重振農工黨的組織。章伯鈞寫信告知在德國的黃琪翔。黃琪翔復信表示贊成,并提出:“共產黨是斗爭的主力,要搞革命就必須與紅軍取得聯(lián)系?!敝链?,要與共產黨合作的主張在農工黨負責人中取得了一致。
1935 年8 月1 日,中共中央發(fā)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農工黨同志深受鼓舞,認為“反日反蔣,事有可為”,準備重振組織,參加抗日民族陣線。
1935 年11 月1 日,第二次全國干部會議在香港九龍大埔道召開,會議決議改黨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響應中共《八一宣言》,以“抗日、聯(lián)共、反蔣”為黨的總方針,以推動抗日為中心工作。以上述主張為核心,會議通過了《臨時行動綱領》和《告同志書》等文件,選出了19 人為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推選黃琪翔為總書記。
第二次全國干部會議確立的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政治路線,標志著農工黨的重大歷史轉折,表明農工黨完成了認識上的飛躍:不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而且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保證。
在1935 年11 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干部會議上通過《告同志書》,率先響應中共《八一宣言》。
1936 年11 月,農工黨派中央委員羅任一為代表,去西安與楊虎城聯(lián)絡,以促進聯(lián)合抗日早日實現(xiàn)。1937 年6 月,農工黨負責人之一彭澤湘應毛澤東的邀請到延安共敘國是。6 月12 日,毛澤東致電中國共產黨北方局負責人,告知已與彭澤湘在延安談好合作問題。同日,毛澤東致電潘漢年說:“彭澤湘來延安談,尚好,表示同意我們主張并愿合作。”
為團結抗戰(zhàn),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中共領導人到南京等地和蔣介石進行了多次談判。在此期間,周恩來等同黃琪翔經常交往,周恩來希望黃琪翔發(fā)揮推動和促進作用。黃琪翔在這些交往中受到很大鼓勵,完全同意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團結全國人民,結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表示愿為此盡到自己的責任和力量。
1937 年8 月,黃琪翔夫婦(右三、四)邀請國共兩黨談判代表朱德(右一)、周恩來(右二)、葉劍英(左二)、張群(左一)到家餐敘后合影。此照片是農工黨推動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見證。
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后,農工黨以民族利益為重,采取同國民黨合作的態(tài)度,通令全黨停止對國民黨的斗爭,積極參加和開展一切抗日活動,并盡量爭取投入到抗日第一線。
1938 年3 月1 日,第三次全國干部會議在漢口璇宮飯店舉行。會議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zhàn)”路線和“持久抗戰(zhàn)”方針,決定淪陷區(qū)組織凡能保留的,應盡力保留下來,堅持工作;后方組織應配合全國抗戰(zhàn),積極加強活動。
全面抗戰(zhàn)打響后,大批農工黨黨員義無反顧奔赴抗日前線,投身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斗。
黃琪翔領導抗日部隊參加抗戰(zhàn)。黃琪翔先后擔任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第六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等職,率領抗日部隊參加了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1940 年“棗宜會戰(zhàn)”、1944 年“滇西反攻戰(zhàn)役”等重大戰(zhàn)役,為消滅日寇主力作出貢獻。
1938 年,黃琪翔(左一)與葉挺、郭沫若等人在漢口。此時黃琪翔與周恩來共同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參加抗日斗爭。
季方在蘇北蘇中地區(qū)參加領導抗敵斗爭。1939 年起,季方以“國民政府戰(zhàn)地黨政委員會少將指導員”的身份,動員蘇北地區(qū)的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同新四軍聯(lián)合抗日。1940 年,電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接管蘇四區(qū),在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地區(qū)建立起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實現(xiàn)新四軍蘇北抗日部隊東進至黃海邊的戰(zhàn)略目標。
圖為1940年,季方(右三,時任新四軍蘇中四分區(qū)司令員)與新四軍蘇中軍區(qū)政委陳丕顯(右一)等人在蘇中根據(jù)地。
朱程在冀魯豫邊區(qū)參加領導抗敵斗爭。農工黨黨員朱程到“河北民軍總指揮部”工作,率河北民軍第4 團投身抗日,編入八路軍,為開辟太行南區(qū)抗日根據(jù)地和鞏固冀魯豫邊區(qū)抗日根據(jù)地作出重要貢獻。1943 年9 月,朱程在山東曹縣反“掃蕩”戰(zhàn)斗中壯烈殉國。
圖為1943年5 月,朱程(前左三)等人在河南新鄉(xiāng)輝縣。
組織游擊武裝開展抗日斗爭。農工黨在河北、河南、安徽、廣東等地組織游擊武裝,展開抗日斗爭。
采取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堅決抵制國民黨頑固派的拉攏與壓迫,章伯鈞表示要他單獨參加政府不行,要中國共產黨參加政府,才算真正的聯(lián)合政府。1940 年10 月,農工黨中央向全黨發(fā)出《整黨通知》,清除黨內意志消沉分子特別是主張在國、共兩黨之間持超然中立的一批人,吸收了一批骨干參加組織,提升了戰(zhàn)斗力。
1941 年,農工黨倡議并參加組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章伯鈞當選為5 位常務委員之一并任組織部長。以農工黨黨員為主力,先后建立了民盟桂林核心小組、東南總支部、南方總支部、華北地下組織、西北總支部籌委會、湖北支部、貴陽支部、上海支部、南京支部、廣東支部、港九支部、成都支部。在民盟內部,農工黨與救國會一起堅持比較正確的立場,為民盟始終保持同中國共產黨的親密合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41 年3月,農工黨以章伯鈞、丘哲為代表參與籌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章伯鈞(右一)擔任民主政團同盟常委。
1941 年初,章伯鈞、丘哲代表農工黨,在重慶同中國共產黨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舉行“兩黨會談”。會談后,周恩來等向中共中央報告:農工黨近因當局之壓迫,日漸左傾,現(xiàn)正整頓其組織,并提出聯(lián)俄聯(lián)共之中心主張,與我們建立密切之合作。該黨凡在大是大非的斗爭中,都站在共產黨一邊,采取了積極的態(tài)度。中共中央在1941 年3 月22 日編報的《政治情報》指出:農工黨與我們最接近,是最同情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