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茹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諸多愛國文藝工作者只能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huán)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進行抗日文學(xué)活動。面對國土被踐踏的現(xiàn)實,他們內(nèi)心無比的抑郁。《囚綠記》的作者陸蠡當(dāng)時也在上海。在一個潮濕陰暗的房間里,一株常春藤讓他看到了希望和自由。一個身處上海的愛國人士,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回憶起北平公寓外的那株常春藤,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心愛的祖國?!肚艟G記》寫于1938年。作者在文章首段提到“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即1937年夏。當(dāng)時,北平和天津淪陷,上海文藝界救亡協(xié)會成立。作者用一句話交代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讀者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
本來,“我”在選擇公寓時是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東房間”。這是為什么呢?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闡明了理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痹瓉硎且驗椤皭劬G”?!拔摇笨吹竭@片綠影時,是“喜悅”的,因為它讓“我”感受到了“生命”和“希望”,帶給“我”的是“慰安”和“快樂”?!拔移@塾诨野档亩际械奶炜蘸忘S漠的平原”,結(jié)合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來看,祖國的天空彌漫著硝煙,自然是“灰暗”的。而此時看著那一株綠綠的常春藤,內(nèi)心自然是無比的喜悅,仿佛看到了祖國的未來。因此,“我”才會把這一抹綠“視同至寶”。
“我”是孤獨的,因為“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我”對此感到陌生,也感到孤獨。但孤獨和美似乎是一對戀人,人在孤獨的時候往往能靜下心來,去仔細品味生活,進而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在灰暗的天空下,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在一個陰暗潮濕的小房間里,一株常春藤就那么生長著,透過陽光,一片綠影投射到房間,使“我”的內(nèi)心得到了些許慰藉。奔波的辛勞、諸多的不快,在“我”面對這片綠影時似乎都煙消云散了。當(dāng)時的“我”無法與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和“我”作伴的只有“綠”。于是,“我”開始和它“對話”,將自己內(nèi)心的抑郁、對祖國的擔(dān)憂說與這“綠”聽。而它似乎也懂了“我”的心事一般,靜靜地聆聽“我”的話語。
這不僅讓人想問:“這是一片怎樣的綠?”它有“柔軟的卷須”“折疊著的嫩葉”“纖細的脈絡(luò)”。就是這樣一株常春藤天天陪伴著“我”,尤其是在下雨的時候,“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更加讓人感到歡喜。但是,愛有時候會讓人走火入魔,于是“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開始“囚綠”,把枝條牽進屋子里。這樣,“我”就能和它“更接近,更親密”。文中寫到“綠是自然的顏色”,但此時的“我”要將它“囚”起來,用它來裝飾屋子,讓它如同一只籠中雀,只為“我”一個人歌唱。
“我”把它“囚”了起來,但它并沒有因此而“屈服”,而是“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這被“我”“囚”起來的“綠”所生長的方向正是窗外。正如文中所寫,它只是“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但它“永遠向著陽光”。當(dāng)時的革命戰(zhàn)士也正如這“綠”一樣,雖然身軀被困,但心依然向著陽光,向往自由?!拔摇苯K于明白“囚禁”只能暫時留住它的美,它應(yīng)該生活在陽光下?!拔摇辈荒茉徸约?,打算“釋綠”,讓它重獲自由。至此,“我”由“愛綠”到“囚綠”,最終決定“釋綠”。
但文章并沒有因此而結(jié)束。接下來,作者提到了“盧溝橋事件”,使文章的主題得以升華。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國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我”也投入到抗日活動中,“釋綠”的意義就在于“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而這“綠”也正如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華夏兒女,用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捍衛(wèi)著祖國。在文章中,“綠”最終重見天日,也暗示著抗日戰(zhàn)爭必將取得勝利。
可以說,這篇文章是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的寫照,也是對華夏兒女的謳歌。
在一些人的眼中,文人是柔弱的。但陸蠡以他的一生向我們昭示了一個愛國文藝青年所具有的民族氣節(jié)。他是一名烈士,1942年死于日寇的酷刑之下,年僅34歲。他是一個鐵骨錚錚的華夏硬漢,更是一位柔情滿懷的英勇烈士。正是因為心中充滿了愛,他才會在陰暗潮濕的房間里感受到來自“綠”的生機和希望;正是心中滿懷對祖國的愛,他才會為了自由而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以上是筆者對《囚綠記》的解讀。希望各位語文教師在教學(xué)的過程中可以引導(dǎo)學(xué)生認真解讀文本,結(jié)合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xué)生領(lǐng)會“綠”的象征意義,感受愛國烈士的民族氣節(jié)。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八十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