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入部編本《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文本研讀中有幾個關(guān)鍵點需要澄清辨明。一、課文是駁論文嗎?是對失掉自信力的人的批判諷刺,而非批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觀點;文章思路也不是先駁后立。二、課文有對論證的反駁嗎?失掉自信力的是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魯迅沒有必要用揭示對方論證中的邏輯錯誤的方式來反駁敵論點,而是重在認同對方“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觀點。三、題目是反問句嗎?是設(shè)問句,答案在正文中。四、“三信”之間有聯(lián)系嗎?有區(qū)分度,逐層遞進;也有共同點,都是無能自欺。五、能達成寫作目的嗎?運用多種方法手段增強感染力,能喚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關(guān)鍵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文本研讀 關(guān)鍵點 辨析
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入部編本《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在研讀文本和設(shè)計教學時,有幾個問題需要澄清辨明。
一、課文是駁論文嗎
“預(yù)習提示”問:“本文是一篇駁論文。它與正面立論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第230頁,2018年7月第1版)也說,1-5段是“駁”,6-9段為“立”,課文思路是先駁后立。
可見,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寫專家都把課文當作駁論文了。多年來,一線語文教師也是當作駁論文來教學的。那么,本文是駁論文嗎?擬從以下幾方面辨析考證。
(一)詞典釋義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第7版) 解釋:“駁,指出對方的意見不合事實或沒有道理;說出自己的意見,否定別人的意見?!瘪g論文,就是反駁對方的論點,在此基礎(chǔ)上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的文章。由上述定義可知,駁論文與立論文的最大區(qū)別是,它有一個不合事實或沒有道理的論點。這個錯誤的論點就是要批駁的靶子,而立論文是正面立論的文章,直接就某個問題闡明自己的主張,不需要批駁錯誤的論點。
(二)文本依據(jù)
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非錯誤論點。課文前兩段寫:
……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信地”“信物”“信國聯(lián)”“信神”,都是“相信他物他人”,就是不相信自己,就沒有過“自信力”。由“三信”的事實依據(jù)得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觀點,邏輯上沒毛病。第3段也有魯迅先生的認可肯定,“如果單據(jù)這一點現(xiàn)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需要強調(diào)說明的是,失掉自信力的是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不是全體中國人,即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中“中國人”的外延是有限定的,是特指的。
2.課文非先駁后立
先駁后立,就是先駁倒對方的錯誤論點,在此基礎(chǔ)上,再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即兩種觀點是對同一對象的認識,而且是完全相反的意見。看課文第3段,魯迅先生首先肯定了“(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觀點,而且強調(diào)“自從對國聯(lián)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艾F(xiàn)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第5段)。用“然而”轉(zhuǎn)折后,確立了自己的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第6段)。同樣,這里的“中國人”是有限定的,特指中國古今的脊梁。從表面看,對方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魯迅觀點是“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失掉過自信力”,雙方的觀點意見完全相反,但是,雙方論述的對象“中國人”是各有所指的。
魯迅先生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清醒的頭腦、理性的認知來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多)地辨析“中國人”,列舉出兩種觀點。兩種觀點是平行的,并存的,沒有交集,不需要先駁倒對方再來樹立自己的觀點。
3.課文思路很清晰
題目“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魯迅的論題,問題的答案就是魯迅的觀點,在第6段:“然而……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觀點句中,“然而”是個轉(zhuǎn)折連詞,表明前面有個相對的觀點,就是說,魯迅還有別的認識,這個認識在第3段,“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這樣,魯迅先后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認可對方的觀點“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二是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樣理解,魯迅的第一層意思,就是順著對方說話,而不是批駁。所以,課文是駁論文的觀點不成立,課文思路是先駁后立的觀點也不成立。魯迅先生在1—5段主要是批判諷刺而非批駁。他批判失掉自信力、對抗日前途悲觀失望的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而非批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觀點。批判和批駁不一樣:批判是情感態(tài)度,批駁是寫作方法。
二、課文有對論證的反駁嗎?
人教社《教師教學用書》(第230頁)說:“文章第1段擺出對方論據(jù),第2段緊接著擺出對方論點。第3至5段,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jù)是事實,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jié)論。因為這些中國人有的并不是‘自信力,只有‘他信力,因此,也就談不上‘失去自信力,頂多可以稱得上失去了‘他信力?!薄督處熃虒W用書》編寫專家的理解是:對方偷換了概念。魯迅先生直接反駁敵論證,通過揭示敵論點和敵論據(jù)之間不存在嚴密的邏輯聯(lián)系來駁倒敵論點。專家的理解,一是針對敵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自信力”來發(fā)力,而不是針對“失掉”;二是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和“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中兩個“中國人”的外延完全等同起來。這兩點都是有偏差的或者錯誤的理解。
上面說過,從文本內(nèi)容看,魯迅是有明顯區(qū)分的,失掉自信力的是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不能代表全體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的是中國古今的脊梁,也不是全體中國人,這樣理解才符合魯迅的本意。既然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魯迅先生就沒有必要反駁敵論點,沒必要在“他信力不是自信力”上糾纏,用揭示對方論證中的邏輯錯誤的方式來反駁敵論點,而是重在認同“失掉”——“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重在批判諷刺這部分中國人相信他物他人,就是不相信自己,就沒有過“自信力”。
教材編寫專家和語文教師理解起來都有偏差的地方,一定也是學生理解中的難點,所以,教學設(shè)計中就要有對難點的突破。
三、題目是反問句嗎?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反詰,就是反問?!狈磫?,就是用疑問語氣表達與字面相反的意思,即反問句的答案就暗含在反問句中。
在人教社《教師教學用書》(第237頁)的“資料鏈接”中,有一篇陳藝鳴的文章《推理的組合重拳——〈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邏輯簡析》。其中寫道:“從標題強烈的反詰語氣看,本文的反論題顯然是對‘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否定。”這句有兩個錯誤。首先,陳藝鳴認為題目是反問句,答案就包含在題目中。實際上,題目只是魯迅先生的論題,問題的答案就是魯迅的觀點,但是,我們從題目本身是看不出觀點的。觀點在正文中,如上所述,觀點分別在第3段和第6段,“(反動政府的)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所以,題目是設(shè)問句,而不是反詰反問。其次,陳藝鳴把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理解成全體中國人了。
四、“三信”之間有聯(lián)系嗎?
對方根據(jù)“信地”“信國聯(lián)”“信神”得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觀點。在魯迅看來,首先,“三信”之間有區(qū)分度。信地,還是切實的東西;信國聯(lián),就渺茫,不可靠;信神,最玄虛,是長久麻醉欺騙自己?!叭拧敝g逐層遞進。
文中兩處加點的是“信神”的文字:“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薄耙坏角笊癜莘?,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jié)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最初發(fā)表時,這些都被國民黨書報檢查機關(guān)刪去了,因為充滿諷刺挖苦,觸到了反動當局的痛處要害。
其次,“三信”之間也有共同點,都是無能自欺。信地、信物,是依賴祖宗的余蔭,是啃老,好像地和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永遠屬于自己;日本強占東三省后,也就明白了。國聯(lián)偏袒日本;信國聯(lián),也是無能自欺,不久也明白了。信神最玄虛,有益或有害,無從知道,最是無能自欺。
五、能達成寫作目的嗎?
魯迅寫作雜文都有明確的針對性,有感而發(fā),有為而作,態(tài)度鮮明。本文寫于1934年9月25日,時值“九一八”事變?nèi)苣曛H。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了東北三省后,又向關(guān)內(nèi)步步進逼。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受到極大的摧殘,悲觀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情緒。為此,魯迅寫了這篇文章。前5段,主要批判諷刺反動政府和御用文人散布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觀論調(diào),后4段主要贊美歌頌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古今的脊梁,都建立在充分的事實依據(jù)基礎(chǔ)上。事實勝于雄辯,而且,批判、贊美等都有一種力量。此外,魯迅還運用多種方法手段增強感染力,比如,第7段運用排比,氣勢足,贊美之情飽滿熱烈?!凹沽骸钡谋扔?,寫出有自信的中國人坐得正,行得端,有確信,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姿態(tài)。第8段的反問,滿溢著贊美之情,然后魯迅義正詞嚴:“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澄清認識,劃清界限,批判有力,都能喚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效達成寫作目的。
綜上所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雜文,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嚴格的議論文。它寫作自由,思路清晰,概念明確,這是魯迅雜文的文體特征。用駁論文的內(nèi)容要素生硬對照本文,有失妥當。作為魯迅名篇,課文經(jīng)典,受眾廣泛,影響深遠。本人愿以淺識拙見,拋磚引玉,供諸君研討共勉。
作 者: 谷瑞麗,碩士,濟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學、寫作學。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