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曉蕾 顏藝芳 游建勇 杜麗君 蘇志揚 粘美靈 陳輝萍 毛文滸(.德化縣醫(yī)院康復科 福建 泉州 6000;.南安市洪瀨中心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 福建 泉州 6000;.廈門理工學院 福建 廈門 604)
陳士鐸,字敬之,自號大雅堂主人,一生著作較多,其中《辨證錄》最能代表其學術思想,該書以辨證詳明為最大的特點,對疾病病因病機的闡釋有獨到之處。本文將從統(tǒng)計學的角度對《辨證錄·火熱癥門》中32 個醫(yī)案的用藥特點進行分析。
1.1 研究對象 通過對《辨證錄·火熱癥門》32個醫(yī)案電子版的整理,規(guī)范醫(yī)案中的名詞術語,避免重復和歧義。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參照“600 種常見癥狀的辨證意義”[1],結合21 世紀教材《中醫(yī)診斷學》,并參考《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進行癥狀分解、合并形成一系列的概念粒度。
1.2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的數字化則利用二分類法,將規(guī)范化后的癥狀、中藥按照出現標為“1”,不出現標為“0”,錄入Excel 表格,進行數據整理、頻數統(tǒng)計,利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癥狀、藥物與病機、治法的多元相關性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專業(yè)知識,對統(tǒng)計結果進行分析評價,分析醫(yī)案中辨病辨證特點和用藥規(guī)律。
本次數據共分析32 個醫(yī)案,涉及藥物66 種,總共應用中藥192 次,平均每味藥使用2.91 次,具體中藥的頻次分布見藥物及使用頻數表(見表1);涉及癥狀35 種,平均每種癥狀出現2.17 次,具體癥狀分布見癥狀及出現頻數表(見表2);涉及病位臟腑以心、肝和腎為主,具體為心14 次、腎12 次、肝12 次(見表3);對使用超過平均頻次的中藥、癥狀和病機進行spearman 相關分析(見表4)。
表1 藥物及使用頻數
注:對表1中使用頻數大于等于3的藥物進行歸類,分別為:補氣藥:山藥、甘草、人參;祛濕藥:茯苓、茯神;活血藥:丹皮;清熱藥:黃連、梔子;補血藥:當歸、白芍、熟地;補陰藥:麥冬、生地、玄參、山茱萸;祛風藥:柴胡、升麻、炒荊芥;化痰藥:半夏、遠志。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共12組。其中使用人參與心、心包病位呈正相關;使用甘草與虛實夾雜病性呈正相關;使用茯神與心病位、虛實夾雜病性呈正相關;使用黃連與實熱病性呈正相關,與腎病位呈負相關;使用生地與實熱病性呈正相關;使用白芍與肝病位呈正相關;使用熟地與肝、腎病位呈正相關;使用柴胡與肝病位呈正相關。
表2 癥狀及出現頻數
表3 病性、病位及出現頻數
表4 頻次出現4次以上的藥物與病位病性的相關性
3.1 病機以心肝火熱、陰虛火旺為主,且用藥精簡,量大力專 通過原文及結合表3 可知,火熱癥病機以心肝火熱、陰虛火旺為主,病位以心、肝、腎為主,病性以實熱、虛實夾雜、虛火為主。由表2 可知,出現頻次較高的癥狀有面色赤、腹脹、煩躁和身熱斑疹,在原文中我們發(fā)現面色赤多與心、胃之火有關,腹脹多與胃火有關,煩躁和身熱斑疹多與心、肝之火有關。
陳氏用藥精簡,所載之方,均未超過十味,常以幾味藥就可四兩撥千斤,如滑苓湯,以滑石、茯苓同研為末,井水調服以健胃土、分水氣,從而治療熱病完谷不化、奔迫直瀉者。又如生地冬芩湯,以生地、麥冬、黃芩水煎服補腎救肺以治鼻出黑血。再者,因心腎陰虛所引起的不寐,陳氏用水火兩滋湯,僅以熟地、肉桂、菟絲子心腎雙補,讓病人閉目而酣睡。若因腎火旺盛引起眼目紅腫、口舌盡爛、咽喉腫痛者,用止沸湯,僅以熟地、麥冬、地骨皮三味藥治腎火,使得各經之火消散。
陳氏用藥量大力專,常以重藥使得沉疴頓愈。譬如,人參竹葉石膏湯中,竹葉用三百片;清火安胃湯中竹葉用一百片;玄丹升麻湯中,玄參用半斤;救焚解毒湯中,熟地、玄參、麥冬、白芍、金銀花用到三兩。可見,陳氏用藥獨特。
3.2 陳氏喜用荊芥、升麻等祛風藥以散郁火 陳氏喜用祛風藥以散郁火,郁火如何得?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古方八陣》中指出:“東垣升陽散火湯,治胃虛血虛,因寒邪郁遏陽氣,以至肌表俱熱如火,捫之烙手。此火郁發(fā)之之劑也?!闭J為郁火因于“陽虛寒邪郁遏陽氣”;張秉成在《成方便讀》中指出:“此方治外來之火,郁于表分,而不得解散者?!闭J為郁火因于“外來之火,郁于表分”。費伯雄在《醫(yī)方論》中直言“郁結之火”,而不言何由而郁;李疇人在《醫(yī)方概要》中指出:“火郁多在肝膽之經,以木盛能生火,而二經挾相火”,又將郁火置于肝膽之經。而陳氏則認為火熱癥之郁火為“外邪蒙之,內無水潤”,如其在《辨證錄·火熱癥門》中指出:“夫肝木有火,火郁而不宣者,雖是外邪蒙之,亦因內無水亦潤之也?!痹谥畏ㄉ现赋觥巴接脻櫵帲砸嫫涓沃兄?,不用風劑以疏肝中之火,則拂抑肝氣而郁更深亦”,故在大量使用滋陰藥的基礎上(由表1 可見陳氏滋陰藥的使用頻率較高,如熟地、玄參、麥冬等),喜用荊芥、升麻等祛風藥,如風水散斑湯中荊芥、升麻的使用,“人有熱極發(fā)斑,身中如紅云一片者”,指出此乃熱郁于內不能外發(fā)之故也,火得寒則閉,用荊芥、升麻祛風之藥,以解散郁熱,則火得水而相制,火得風而易揚,全方無瀉火之品而得瀉火之效,此乃妙哉!又如玄丹升麻湯中升麻的使用;肝腎兩舒湯、快膈湯、解圍湯、攻火湯、息怒湯中柴胡的使用;定狂湯、玄荊湯中荊芥的使用;且其在《辨證錄》里指出:“荊芥可引血歸于氣分之中,引氣歸于血分之內,氣血陰陽既交,則水火之陰陽自濟,斷不至臟腑經絡再有拂逆?!庇帧扒G芥從上焦引火下行”。荊芥微溫,可引火,使水火既濟,炒用后更以收斂為主,可見荊芥等風藥,不僅可使郁火得散,還可引火下行,無助火之嫌[3]。
3.3 擅長根據病位、病機使用特定藥,尤重滋腎降火 陳氏用藥涉及病位臟腑以心、肝和腎為主,根據病位不同,使用特定藥物。由表4 可知,當病位在心,出現心神不寧癥狀時,用人參、茯神補氣安神;當病位在肝臟時,用白芍、熟地、柴胡疏肝解郁、滋補肝陰;當病位在腎時,用黃連清瀉腎火,熟地滋補腎陰;結合表1,可知陳氏喜用麥冬、熟地、玄參、生地、白芍,這些藥物均有滋腎益陰之功效,這與其重命門、腎有關[4-5]。
此外,表4 提示實熱證時,陳氏喜用黃連清胃泄火,生地清熱涼血滋陰;虛實夾雜證時,用茯神寧心安神,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通過頻次分布、spearman 相關分析等統(tǒng)計學方法,我們發(fā)現火熱癥病機以心肝火熱、陰虛火旺為主,陳氏用藥精簡,量大力專,并喜用荊芥、升麻等祛風藥以散郁火,并擅長根據病位使用特定藥,尤重滋腎降火,其在辨證上的特色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