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文學主要指的是通過以日本語言寫作的文學藝術作品,橫跨的時間大概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早期的文學作品當中,也會受到我國文學的影響,但是到后來,日本也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文學藝術風格與特色。十九世紀的日本重啟港口以及西方國家貿(mào)易并且積極展開了對外交流,西方文學也在此時影響了日本的許多作家,一直到今天,也都可以看到其發(fā)展的身影。在日本,也是由于考慮到近些年來非日本籍的作家,進而采用了“日語文學”這樣一種情形。
關鍵詞:教育語言能力;審美意識;日本文學;教學方法
引言:
日本的文學課,對于教育者而言,其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對于學生而言也并不是那么的枯燥,關鍵則是明確教育教學內(nèi)容并且找到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夠提升教學質量?這就需要不斷的進行探索才能夠得以實現(xiàn)。
一、日語語言能力的進一步培養(yǎng)
在這過程當中,我們可以主要從《伊豆的舞女》這樣一篇文章作為研究的例子,這部著作主要是川端康成在早期所創(chuàng)作的,也是其最著名的成名作質疑,是一篇非常杰出的中篇小說?!兑炼沟奈枧废群罅伪话嵘狭舜蟊姷拿媲?,呈現(xiàn)在熒幕之上,在整個故事當中,所講述的則是一堆少男少女之間呈現(xiàn)出來的最為朦朧而且非常純真的情感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也為讀者帶來了非常清新的感覺,同時也凈化了讀者的內(nèi)心,將人們引入到一個非??侦`而且美好的世界當中。在針對這樣一篇文章進行學習的過程當中,教育教學者則可以提前準備,針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研究,進而更好的對其內(nèi)容進行講解。
在針對內(nèi)容進行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先針對《伊豆的舞女》當中的內(nèi)容進行全方位的理解,并且自己獨立進行翻譯,依據(jù)學生們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一些錯誤點來進行翻譯,反復的對學生翻譯的內(nèi)容進行強調并且予以糾正。一些詞語在后期的翻譯過程當中往往會顯得非常的生硬,而這些則需要學生在后期的翻譯過程當中,更加準確的認識到文章所展現(xiàn)出來的特殊的含義,并且能夠依據(jù)前后文所表現(xiàn)出來的信息進行更加準確的翻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針對學生語言方面的提升,并且能夠更有效的體會到日本文學的神奇魅力,在后期的文章學習過程當中,不斷鞏固自身的日語基礎知識。
除此之外,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選取一些典型的日本文學作品來進行精讀,從中便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詞匯都會有著不一樣的用法或者是翻譯,一些句子也能夠更為靈活的進行使用,也可能會為后期的文章帶來各不相同的含義。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來對日本文學進行學習,不僅僅能夠對日本語言能力進行提升,而且還能夠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面,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
二、對日本文學審美意識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當中,通過針對文本的閱讀來進一步加強日本文學方面的學習,這樣不僅僅可以提升大家的日語素養(yǎng),但是簡單的日本文學教學并不是通過簡單的詞匯或者是語法來進行教學就可以輕松達到的,偶爾的精度往往會給學生們帶來非常大的收益,但是長此以往,則會逐漸打消了學生們后期的學習主動性。在過去的課程教學當中,學生在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往往會覺得日本文學課程非常的枯燥無味,這不僅僅是由于授課方式存在著單一性的特點,更重要的則是學生們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到我們與日本所不一樣的審美意識。由此,如果想要更好的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就需要讓學生在日本文學課程之上真正感受到學習日本文學所獨有的魅力。
對于日本民族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意識來說,最初的起源則是源語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感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自然之美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當中重要的基石,同時也是日本文化形態(tài)之美所獨有的原型內(nèi)容。在《伊豆的舞女》當中,作者也會將非常凄美的愛情故事展現(xiàn)到一些美麗的場景之下,從最初的“驟雨白亮亮地罩在茂密的杉林上,以迅猛之勢從山腳下向我追趕過來”,仿佛連雨點也在催促著“我”去追趕舞女,小小的雨點把“我”和舞女相連,表現(xiàn)出“我”急切想見到舞女的心情。川端康成把主人公“我”放置在一個這樣的情景中,使人物形象與自然情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境界。
另外,大部分的學生也都會覺得文學作品當中有許多的內(nèi)容是非常的有趣的,但是這些內(nèi)容還不能夠帶給學生極大的樂趣。在這時候,我們則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想象一下后面的畫面,如同在花園花圃盛開時候這個樣子,舞女們就會看到鮮花的樣子,而且還會有一些女子相互之間打招呼的樣子,將這些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串聯(lián)起來,就會先得非常的豐滿,而且在這過程當中,還會通過文章的進一步深入的學習,來達到心靈上的全方位的體驗,促使整個畫面變得更加的生動。
結論:
綜上所述,日本文學教育教學不能夠僅僅只是存留在對簡單的單詞、句子或者是段落等方面進行闡述,而是需要引導學生不斷的進行精讀,并且將日本文學課程變得更加的生動,真正打破傳統(tǒng)教學過程當中的填鴨式的課程教學模式,使之能夠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進一步促進學生掌握日語語言的能力,感受到日本文學獨有的語言內(nèi)容以及神奇魅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們的日語語言能力,讓學生們真正的了解到日本人的審美意識。
參考文獻:
[1]東方主義在大正日本文學中的探討[J]. 劉亞鈺. 今古文創(chuàng). 2021(05)
[2]病態(tài)與唯美——日本文學的矛盾與融合[J]. 楊君. 長春大學學報. 2019(09)
[3]戰(zhàn)后日本文學概貌[J]. 李德純. 世界文學. 1979(05)
[4]新日本文學會召開第九次大會[J]. 梅韜. 世界文學. 1959(12)
[5]日本風行出版文學家個人全集[J]. 茲心. 世界文學. 1993(06)
[6]關于戰(zhàn)后日本文學的對話(節(jié)譯)——從中國的觀點出發(fā)[J]. 尾崎秀樹,李德純,董昉. 世界文學. 1997(02)
[7]日本神話對日本文學的影響[J]. 羅青. 青年文學家. 2020(29)
[8]關于日本文學中櫻花觀變遷的研究[J]. 許曉娜. 青春歲月. 2019(03)
[9]淺析日本文學中的“物哀”[J]. 鄭香花. 北方文學. 2016(19)
[10]從日本文學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日本文化獨特性的研究[J]. 朱翊葉. 文存閱刊. 2016(05)
作者簡介:馮玉(2000.3~),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湖南省沅江市),單位(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 文學與社會科學系),職稱:學生學歷(2018級本科)研究方向:日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