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玉
【摘 要】讓學生作文有話可寫,必須做好作文素材積累。積累要講究方法,本人通過“七情六欲法”“聚沙成塔法”“提綱挈領法”等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情感、思維參與素材積累,使素材不再只是沉寂文字符號的堆砌。學生因為歷經(jīng)素材積累活化的過程,最終能內(nèi)化于心而有效運用,從而調(diào)整作文心態(tài),提升作文水平。
【關鍵詞】素材積累 方法 內(nèi)化 運用
一提起學生寫作,大多數(shù)教師頭腦浮現(xiàn)的必然是這幅景象:課堂上,相當部分學生愁眉苦臉、抓耳撓腮,要么不知道寫什么,要么不曉得如何去寫。煎熬了一節(jié)課,好不容易寫好的作文,卻大多是虛假、拼湊的文章。學生的苦惱已然成為教師的苦惱,為了解決學生作文難的問題,教師們也都是使盡渾身解數(shù),從不同角度展開研究。其中,有些教師認為,相較于如何寫,學生更困難的是寫什么。因而,讓學生有話可寫、做好作文素材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
在實踐、對照、思考中,筆者發(fā)現(xiàn),作文素材的積累不能只是分類摘抄一些優(yōu)美詞語、名言佳句,記錄一些生活事件和經(jīng)歷并讓學生讀讀、背背、記記那么簡單。那樣積累的素材,只是一個個處于沉寂狀態(tài)下的文字符號而已,積累得越多,只不過是符號越多。學生在習作中要真正能夠運用,必須經(jīng)歷一個素材內(nèi)化的過程。而內(nèi)化素材,在積累素材時就必須講究一些策略方法,這樣,才能讓原本沉寂的符號在學生的心中鮮活起來。而筆者探索出的幾種積累方法,被學生戲稱為“花樣素材積累”法,讓學生面對作文,不再有如臨大敵的心態(tài),而是自信出發(fā),輕松上陣。
一、七情六欲法——從情感出發(fā),素材積累重體驗
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曾說過:“對于兒童,任何一種未知到來時,他們都先用感覺擁抱它。通過感覺獲得的東西,就是內(nèi)化的東西?!倍鴮W生經(jīng)歷的各種事件,只有產(chǎn)生了一定的感覺,才能記憶深刻,內(nèi)藏于心,成為活生生的事例,成為真正的素材,才能讓他們有寫出來、寫好的可能。所以,筆者引導學生積累素材,不再是單一記錄事件,而是讓他們從感覺、情緒出發(fā)。為了便于學生積累時有序分類,筆者和學生共同梳理出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感覺與情緒,形成了“情感素材小寶庫”:
喜(愉悅、快樂、高興、開心……)
怒(憤怒、憤恨、生氣……)
哀(哀傷、悲憫、憐憫……)
憂(擔心、擔憂、憂慮……)
懼(懼怕、悔恨、緊張……)
驚(驚奇、驚訝、驚慌……)
思(惦記、牽掛、思念……)
靜(平靜、鎮(zhèn)定、安寧……)
欲(愿望、心愿、渴求……)
……
學生們把“情感素材小寶庫”的分類標準張貼在素材積累本上,每天結(jié)合自己的感覺,回味自己的生活。如果有強烈或者獨特情緒體驗的事情,就三言兩語記錄在相應的頁面內(nèi),表現(xiàn)此類情緒的好詞好句也適當摘抄一些。從回憶、品味到分類記錄,生命的經(jīng)歷在這過程中深印在腦海中。
不僅如此,每過一階段,筆者會組織學生將情緒小寶庫的素材進行交流分享,對素材寫成作文的合適性即時進行點評,學生也逐漸領悟,如何從繁雜的生活中提升自己心靈的“洞察力”,篩選出合適的事件素材進行記錄,為自己作文所用。學生在相互傾聽中走進彼此的情感世界,對同伴的了解更深入、更立體,也增進了彼此的情感。對這種方法,學生甚是喜歡,并美其名為“七情六欲法”?,F(xiàn)在,每次習作時,學生會根據(jù)作文要求,確定情感基調(diào),翻一翻素材寶庫,憶一憶當日情景,理一理表達思路,最后再寫一寫真情實感。
二、聚沙成塔法——從專題出發(fā),素材積累重序列
讓學生每天在素材積累本上記錄生活,沒有限制,自由自在??墒?,他們生活的范圍小,不可能每天都會經(jīng)歷特別的事情,且在他人看來足以震撼人心的事情對有些學生來說也許就是平淡無奇。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只能跳出自然生活情境下積累素材的思維,轉(zhuǎn)換角度,為他們創(chuàng)造素材積累的機會。
班級里有一個女生的阿姨生了一個小妹妹,從此,這個女生周記里的主角都是這個可愛的妹妹,妹妹的一舉一動都牽引著她的心,筆尖的文字傾訴著對妹妹的喜愛和眷戀。一個學期下來,她的周記儼然就是一本以妹妹為主人公的傳記。而筆者也在品讀文字感受妹妹成長的歡樂中更有所悟,這不就是一種獨特形式的素材積累嗎?
不久,班級里又誕生了以“專題”為線索的素材積累方法。學生可以對某一人、某一景、某一物持續(xù)進行觀察或者與之交往、互動,將過程中的感悟、收獲及時記錄。筆者設計了幾個專題,如種植專題、養(yǎng)育專題、成長專題,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一個專題進行積累。當然,也可以自己創(chuàng)生專題,比如有一個學生獨辟蹊徑,以“腳步”為專題,觀察了身邊不同人的腳步,領悟腳步傳遞的信息。
有一個男生在那階段家里正好了一只寵物貓,從此,他就對家里的貓展開了持續(xù)觀察,并及時記錄積累,從外形、飲食、活動、睡眠、生病,每隔一段時間就記錄幾筆,持續(xù)了近一個學期。直到有一天,他媽媽以他即將畢業(yè)考試為由將小貓送人。這位學生在一次習作中,以“我的小弟弟”為題,懷念這只小貓。此時,這只小貓,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小動物,而是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這一個學期里,他已經(jīng)圍繞這只貓寫下了“家里的新成員”“風波”“萬千寵愛在一身”等幾篇作文,每篇作文都充滿了真情實感。
圍繞“專題”展開積累,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并能持續(xù)進行,在一點一點的積累中聚沙成塔,完善了對事物的認識、了解,充實了自己的心靈。素材積累因為同一件事情時空的延展呈現(xiàn)出序列,作文內(nèi)容明顯豐富,描寫時也更加細致。
三、提綱挈領法——從中心出發(fā),素材積累重構(gòu)思
學生有了好素材,難道就一定能寫出好文章?答案是否定的。寫不出好文章,拋卻遣詞造句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問題在于不能圍繞中心來謀篇布局,要么跑題,要么重點不突出。這類學生判斷不準一個事件素材中哪些方面是和中心有關聯(lián)的部分、是需要詳細寫的。但是,多數(shù)學生,只要經(jīng)過專門訓練,都是可以進行較為快速的構(gòu)思的。而訓練學生謀篇布局進行整體構(gòu)思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回歸理性,將前期通過觀察、體驗、感悟積累的素材進行對比、辨析、篩選,留下有價值的素材,撰寫“提綱素材”。
筆者通常要求學生將篩選留下的素材以提綱的形式列出來,提綱的形式不限,可以是表格式,可以是導圖式,可以是綱目式。撰寫時,先確立文章的中心,用幾句話描述一下事件,然后簡單寫一寫每部分內(nèi)容,寫明情感狀態(tài),該內(nèi)容是否和中心關聯(lián)、是否要詳細等。能力強一點的學生還可以適當增加運用什么描寫手法。 每周這樣的訓練進行一次,對于構(gòu)思能力弱的學生就多安排幾次。學生完成后,筆者會及時批閱指導,學生進行修改。這樣,某次作文時,學生可以根據(jù)作文要求匹配、關聯(lián)相應的提綱素材,直接根據(jù)提綱素材或者對素材稍加調(diào)整展開具體描寫,以免成篇后再推翻重新寫。
呈現(xiàn)一位學生提綱素材案例:
題目:一碗熱餛飩。
中心:人間處處洋溢真情,處處有愛。
事件:傍晚,課后服務結(jié)束后,自己走路回家,遇上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我急忙躲到一家小吃店,順便點了一碗餛飩墊墊饑。沒想到,餛飩個大還好吃。吃完后,意猶未盡,老板娘在給別人下餛飩時,又給我下了幾個,這幾個免費給我吃,讓我在陰雨天感受人間溫情。
內(nèi)容1:大雨,到小吃店躲雨。(事件背景,略寫,感覺:饑餓、狼狽、沮喪)
內(nèi)容2:老板娘的餛飩個大、量足、味美,非常好吃,一會兒就吃完了。(和中心有關聯(lián),詳寫,感覺:舒服、愜意)
內(nèi)容3:老板娘見我喜歡吃,又免費送我?guī)讉€,讓我暖胃暖心。(與中心關聯(lián),詳寫,感覺:感動、溫暖、幸福)
內(nèi)容4:雨后,道謝回家,一路美景,神清氣爽。(結(jié)尾,略寫,感覺:喜悅)
這篇提綱素材,該學生根據(jù)相應的作文要求使用多次。比如以情感為題的作文——《感動》《驚喜》,以事件為題的作文——《難忘的一件事》《記憶深處》,以人物為題的作文——《陌生人》《謝謝你》,因為是親身體驗,又有了初步構(gòu)思,所以每次寫來都得心應手。該學生并沒有特意地背誦作文進行套用,每次都會在具體表達上做一些符合實際作文要求的調(diào)整,都能別出心裁,寫出新意。
綜上所述,對于作文素材積累,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不再簡單機械化地將詞句、事件疊加、堆砌,而是要在積累過程中,運用多種方法,喚醒、調(diào)用學生的身、心、腦,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讓相應的素材因感官、情感、思維的協(xié)同作用而活化,最終促進內(nèi)化,使學生能在寫作時主動“運用”并“用好”“用巧”,逐步調(diào)整寫作時的心態(tài),提升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