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茶來源于中國,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但是在很多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說起茶道第一印象就是日本,日本茶道已發(fā)展為日本的一張名片。與此相比,外國人只知道中國茶但是卻不知道中國茶文化,由此可見日本茶道跨文化傳播中有許多值得我國茶文化跨文化傳播借鑒的地方。
【關鍵詞】茶道;茶文化;傳播載體;跨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63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2-056-03
【本文著錄格式】符婕.日本茶道跨文化傳播中值得中國茶文化借鑒的做法[J].中國民族博覽,2021,11(22):56-58.
基金項目:2019年度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從日本茶道的海外推廣探討可借鑒的跨文化傳播方式”(項目編號:Hnky2019-92)。
長期開展、多方位多維度并進和多載體支持是跨文化傳播所需要的幾點重要要素。日本的跨文化傳播經(jīng)驗豐富、成果顯著,日本茶道、日本和服、日本花道等都是日本被世界熟知的名片,這些名片所營造的古樸、靜寂和禮儀也幫助日本樹立了禮貌、有原則的國際形象,成為日本的軟實力。
一、日本茶道跨文化傳播的載體
日本茶道的跨文化傳播一開始以美國為主,之后傳播到中南美和歐美各國,進而擴大到了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各國。日本茶道的跨文化傳播載體豐富,主要是以能夠直接感受的文化符號、茶道流派海外活動、文學作品和動漫影視作品為主。
(一)文化符號
在岡倉天心的《茶之書》在美國廣受歡迎后,日本政府意識到茶道所體現(xiàn)出來的東方文化對西方國家有著特殊的魅力,因此在那之后將茶道作為日本的一個文化符號進行推廣。[1]在政府的支持下,電影、動漫中開始加入茶道文化場景,日本茶道所融合的靜寂的人、靜寂的景和日式建筑等成為日本文化的符號,作為日本文化的名片之一在全世界被普及。[2]
(二)茶道流派
在傳統(tǒng)工藝技能方面起到重要影響的就是世襲制延伸出來的家元制度,它是保障日本傳統(tǒng)工藝能夠代代相傳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制度。[3]家元的體系構造有點類似于中國的宗族,日本的家元主要是指在傳統(tǒng)技藝傳承中的本家,家元有著傳承傳統(tǒng)技藝、管理整個技藝家族事務和發(fā)放技藝傳承許可證等權利,以家元為首分支出類似于金字塔結構的組織開展活動。[4]
日本的茶道傳播離不開“里千家”對日本茶道文化海外傳播的努力。第一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袄锴Ъ摇笔艿矫绹玖罟俅骺舜鷮④娫谠绲咎锎髮W演講中講到“日本不必向美國學習,日本有其民主主義,就是茶道。不分身份的高低共飲一碗茶,和敬清寂的精神才是民主主義的根本”的啟發(fā),在美國洛杉磯、紐約等地設立了茶道支部,之后在巴西等南美洲國家也設立了支部,同時通過舉辦茶會、在大學開設茶道文化講座、寄贈茶室等方式向外國人介紹茶道。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通過參加萬國博覽會,開展茶道巡回演講的方式向世界推廣日本茶道。在萬國博覽會上建立茶室,召集“里千家”的人赴美國每天舉行茶道表演,并用英語解說。第三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頻繁參加各地活動和加強美國各大學的合作。第四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至今,抓緊學術研究,舉辦“茶道學術會議”,每年收集優(yōu)秀論文進行頒獎,為茶道研究給予學術支持。
(三)文學作品
日本茶道的文學作品必須提及的就是岡倉天心的《茶之書》,這本書用英文書寫介紹日本茶道并在美國紐約出版,出版后引起強烈反響,使茶道作為日本文化被世界熟知。[5]《茶之書》是純英文書寫,對很多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國家的人來說容易閱讀,不存在因為文化不同導致翻譯艱澀難懂的現(xiàn)象。該書出版的時期是日本的明治時期,這本介紹日本文化的書正好符合了時代的要求?!恫柚畷分屑尤肓撕芏嗌裨捲?,雖然與茶道無關,但是正是由于這種神秘性使之大受西方歡迎。就像西方對中國功夫感興趣一樣,他們對未知的東方神話也一樣感興趣。
(四)影視和動漫作品
隨著《茶之書》在海外的廣泛傳播,日本很多影視作品和動漫都加入了茶道的元素。影視作品是最簡單的文化傳播方法。影視作品像《古都》《尋訪千利休》等獲得國際獎項的影片和動漫,以及20世紀90年代風靡中國的“一休哥”“亂馬”等動畫中都有茶道的元素。日本影視作品和動漫中呈現(xiàn)的茶道都是通過日本的建筑、庭院、和服還有做茶的手法、飲茶的禮儀營造出一種安靜、平和的氛圍,將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向世界展示。
日本茶道的跨文化傳播有日本民間組織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最離不開的應該是政府的支持,正是有政府的支持,民間組織才能夠在世界各國開展活動;正是有政府的支持,融合日本文化的書籍和影視作品才能夠得到推廣。
二、問卷分析
為了更準確分析日本茶道跨文化傳播中的可借鑒之處,筆者制作了《關于日本茶道》的調(diào)查問卷進行隨機發(fā)放,共發(fā)放問卷119份,回收119份。本次參與問卷調(diào)查的群體性別上男性的人數(shù)為65人,占比為54.6%,女性的人數(shù)為54人,占比為54人,占比為45.4%;年輕人占比高,25~35歲的人數(shù)占比為58.8%;月工資水平在4000~6000元的占比最高,為56.3%;在學歷上以本科和大專生為主,占比分別為38.7%和32.8%。
在對日本茶道的了解程度調(diào)查上采用的是量表題進行測試,得分越高的群體對日本的茶道了解情況會更加的好,本次量表從日本茶道源于中國,并結合自身特色不斷發(fā)展為自身文化;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作為茶道的理念;日本茶道遵從修生養(yǎng)性,自我規(guī)范;日本茶道始于唐朝,前期作為上流社會才有的消費;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在傳播方式上具有差異;日本茶道在當?shù)氐膶W習途徑很廣泛,可以很容易接觸到日本茶文化;日本茶道學習過程更為復雜等出發(fā)進行測試,可以看到得分整體情況都在3~4分的區(qū)間,說明調(diào)查群體對日本茶道的理解處在平均值以上的水平。其中認可度最高的是認為日本茶道源于中國,并結合自身特色不斷發(fā)展為自身文化。其次是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在傳播方式上具有差異。
在日本茶道的獲取途徑調(diào)查上可以看到中國群體對日本茶道的關注主要源于日本動漫和影視作品、網(wǎng)絡、媒體。其中日本動漫和影視作品占比程度是最高的,接近30%,這也和年輕群體較多有關系,可以看到在年輕群體中通過影視動漫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居多。
在是否聽說過日本茶道表演上大部分群體還是對茶道表演有所耳聞,聽說的人群接近80%,沒有聽過的群體在20%左右。這里可以看出國人對日本茶道的知悉程度還是較高的。
在對日本茶道的喜愛程度上一般的人數(shù)是最多的,而在不喜歡的人數(shù)和喜歡的人數(shù)占比接近一致,沒有存在很大的差距。
綜上問卷調(diào)查結果,國人本身接觸過日本茶道的比較少,而且對日本茶道并沒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對日本茶道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渠道主要是通過網(wǎng)絡和影視作品。
三、中國茶文化跨文化傳播的不足
(一)缺乏文化符號
受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影響,我國國人對茶的認知主要在于茶葉,沒有上升到茶文化的層面,對茶文化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相對比日本塑造的“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文化,我國茶文化沒有形成具有思想內(nèi)涵的文化符號,導致外國只知中國茶不知中國茶文化。[6]
(二)缺乏文化傳承
日本家元制的文化傳承方式和各大流派的組織傳承,使得日本社會對茶道的認知度高,認知度高也促進了傳承度高,傳承度高有利于文化的生生不息和對外傳播。相對比,我國并沒有相對成熟的傳承體系,傳承度低導致對茶文化的認知低,對茶文化的認知低也導致傳承度低,傳承度低不利于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
(三)缺乏多樣傳播途徑
眾所周知,日本的動漫和影視作品在世界上知名度高并廣受關注,因此動漫和影視作品中唯美的茶道場景自然讓人印象深刻。作為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和獲獎最多的亞洲國家,日本成熟的翻譯產(chǎn)業(yè)也使日本文學作品走入世界,日本文學中所融合的日本文化更是符合了西方人對東方神秘文化的向往。日本文學作品、動漫和影視再加上茶道各流派在海外的活動成為日本跨文化傳播的三大馬車。
(四)缺乏專業(yè)人才
跨文化傳播需要專業(yè)的人才,而且專業(yè)的人才應當擅長英語,從日本流派在國外用英語表演茶道就可見一斑。但是根據(jù)2019年6月中國教育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全國2956所高等學校開設茶學專業(yè)的大學只有28所。從我國的基數(shù)上來看,能夠傳遞茶文化的專業(yè)人才較少。
四、日本茶道跨文化傳播中的可借鑒做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傳播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提高中國的軟實力,這是開展跨文化傳播的關鍵。[7]針對我國茶文化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不足,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問題。
(一)發(fā)揮三級作用
政府永遠屬于跨文化傳播的主導力量,政府需要考慮確定茶文化傳播的大致方向,確定以怎樣的文化符號傳播中國的茶文化;確定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給予多強力度的政策和經(jīng)濟支持;確定對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的動漫影視作品給予多少的自由度和支持。
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民間組織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日本“千里家”的海外活動成果就可以論證這一點。通過在大型會議或者是展館中開展茶文化表演提升國民對茶文化的認知,進一步促進國民跳脫對茶的通俗認識提升到高雅內(nèi)涵的茶文化認識。
在茶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中,個人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視的,像岡倉天心所著的《茶之書》就打開了西方世界對日本茶道的第一認知。因此對茶文化或者對傳播文化有興趣的學者應當加強研究,多出版和發(fā)表質(zhì)量高的書籍、論文。有機會接觸到外國人的國人也應當加強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將傳播中華文化作為己任。
(二)發(fā)揮現(xiàn)代媒體和影視作品的作用
現(xiàn)代媒體使得信息的傳遞速度更快,受眾更廣。Criteo 針對1995—2009 年出生的人的研究報告表明,超過半數(shù)的美國年輕人每天多次使用Snapchat、Instagram 和 Facebook,每周瀏覽視頻的時間長達 23 小時,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軟件是他們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8]
因此茶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要利用好現(xiàn)代媒體和影視作品,現(xiàn)代媒體要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影視作品應當講好中國故事,作品中加入包含茶文化在內(nèi)的中國文化元素。[9]
(三)注重人才培養(yǎng)
不論商貿(mào)還是文化的傳播都需要人才,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從岡倉天心用英語書寫《茶之書》和“千里家”在海外用英語進行茶道表演,都可以看出在茶文化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要精通茶文化也要精通世界學習最廣泛的第二語言——英語。因為要充分發(fā)揮高校人才薈萃和培養(yǎng)人才的優(yōu)勢,利用好高校的平臺培養(yǎng)綜合素質(zhì)高的茶文化傳播者。[10]
參考文獻:
[1]張夢已. 禪宗對中日文化影響的比較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
[2]代小艷. 日本茶道文化的救贖內(nèi)涵探究[J]. 福建茶葉,2017(7):352-353.
[3]張琳. 日本家族制度影響下的家元制[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1):226-227.
[4]張玥娟. 日本茶道家元制度傳承對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啟示[J]. 農(nóng)業(yè)考古,2017(2):48-51.
[5]方若星. 基于類型學之當代茶空間設計研究[D]. 杭州: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7.
[6]胡志偉. 從歷史的角度看日本茶道中的禪思想[J]. 福建茶葉,2018(9):427-428.
[7]張文英.對外文化傳播意識的構建: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138-141.
[8]朱帥.國外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的趨勢[J].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2019(03):38-43.
[9]陰艷,付妍妍.文化適應框架:中國影視文化在韓國傳播的有效路徑[J].傳媒,2019(12):20-22.
[10]黃慶. 高校在區(qū)域創(chuàng)新體系中的作用[J]. 學術動態(tài)(4期):1-8.
作者簡介:符婕(1987-),女,海南文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日語、日本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