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昌明
摘? ?要:中職學生在學習電工基礎時,感覺到難度大,不好學。本文通過興趣導向下中職電工教學探究,敘述教學中職電工的方法。
關鍵詞:中職電工;教學;興趣
全球科技進步與國際技術封鎖并行發(fā)展,企業(yè)對自身科技實力的提升達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國家更是將自主創(chuàng)新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企業(yè)對人才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優(yōu)秀的職業(yè)技術素質,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能力都成為中職畢業(yè)生立足于社會,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的必須。為國家提供優(yōu)秀的高素質人才也是教師教學工作的最大價值,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因材施教,從每個學生的自身特點出發(fā),激發(fā)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探索,提升教學效果,賦能中職畢業(yè)生未來發(fā)展,滿足國家戰(zhàn)略性人才需求,成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重大課題。
1? 教與做相互結合,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馬斯克在10歲的時候就對電腦和編程產生濃厚興趣,在12歲就成功設計出一款太空游戲軟件,并以500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一家企業(yè)。興趣是激發(fā)人內在積極性的原力。
中職的課程大多是實用性較強的科目,這些課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平時難以理解的電工現(xiàn)象,通過動手實驗能夠讓現(xiàn)象的理解更簡單,這很容易讓剛剛入學的中職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盡管這種興趣可能是建立在對事物剛剛開始接觸后產生的好奇心理。這時,教師要把握住學生因好奇而產生的興趣敏感期,并積極引導,讓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轉移到真實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積極關注對生活知識的探求。教師應順勢而為將教學方式方法作為學生興趣激發(fā)和維持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多體現(xiàn)一些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案例,“之前的黑白電視為什么手扶著天線信號會變好?”“遙控器控制電視的原理是什么?”“怎么樣才能讓家里的Wifi信號變好?”通過電器基本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的融合讓學生在實際動手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對原理的理解,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實操能力的提升,進而實現(xiàn)自我學習興趣的建立,也就有了學習的持續(xù)動力。
大量的教學經驗證明,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是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師應在學生學習興趣導向下將創(chuàng)新能力要素的培養(yǎng)融于專業(yè)課的教學中,達到教師進行知識流動,學生進行知識應用的高效互動。
1.1? 課本知識系統(tǒng)化
電工涉及的概念、原理、公式等等體量非常大,但是這些又是對實踐進行指導的必須,如果要求學生刻板地記憶,這種方式就會讓學生失去電工學習的興趣。另外,單純地背誦記憶公式,即使將概念原理一字不差地記憶,這可能只能用來應付一道考試題而已,對于具體的實操產生的價值并不大。如何抽絲撥繭找到課本知識最核心的內容對教師的教學提出重大挑戰(zhàn)。比如,分析電路圖可以說是電工最核心素質之一,這對于今后的實操擁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學習好如何看電路圖或許比記誦概念原理要重要得多,對于教學也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行云流水,學生得心應手。
1.2? 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
教師應該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詳實的指導意見和相應材料,但是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應該具有自主性。教師作為提出問題的首倡者,學生作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導者。他們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線下實踐,驗證結果的方式來實現(xiàn)對問題的最終解決。教師的作用在于培養(yǎng)學生不畏難的情緒,保持好奇心,進而保持自主學習的興趣,并內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教學高效的目的。
1.3? 知識流動,活學活用
無論書本上的知識,還是實驗室的操作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往往是對單一原理的驗證。比如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那么實驗最終就是去驗證通電導體周圍是否存在磁場,只要去發(fā)現(xiàn)磁場的一些外在現(xiàn)象表達即可。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一個問題的產生都是非常復雜的,會涉及多個電工原理和實操的方法,這就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制造了更大障礙,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讓知識從單一轉向復合,讓實操無限接近生活中、實驗中的具體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完成成為教與學的更大意義。
2? 合理設疑,興趣激發(fā),在探索中學到知識
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停留在只是初次接觸產生的新鮮感。這樣在新鮮感過后,學習興趣會持續(xù)衰減。那么教師就要在教學任務基礎上,不斷提出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同時強化實驗,問題與實驗的有機結合讓學習興趣能夠保持持久性。世界中存在的電工問題包羅萬象,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巧妙設計,提出簡約而不簡單的問題探究成為考驗教師教學功夫的試金石,也是考量學生學習興趣指數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
2.1? 化整為零,知識探索不止于好奇
教師在課堂上堅持“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策略,使學生“每天進步一點點”,從而逐步建立學習自信。內容龐大復雜的課程,如何一步步進行,通過一個個小問題的解決,實現(xiàn)最終問題整體的解決,這對教師教學策略提出了高要求。比如,看電路圖,最基本的電壓符號U,單位符號是V,電流符號I,單位符號A,電阻符號R,單位符號Ω。但是每一個最基礎的部分又會拆解為很多系統(tǒng)性知識,電壓如何變化,電壓、電流之間的關系等等,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拆解,如同一塊塊積木,最終拼湊成電路圖這張完美的實操指導畫。
2.2? 生活場景結合原理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最開始學習電工時,實驗課程的設計可以從生活原型出發(fā),以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原來復雜的原理與生活如此緊密相連。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有所得,學習興趣也可以逐步建立。比如,火線、零線接反會發(fā)生什么?用于控制火線的開關,實則變成了控制零線的開關,會導致日光燈等電器在關燈后出現(xiàn)微弱閃光等現(xiàn)象。學生一般常識性都知道零線、火線不能接反,但是對接反后產生的現(xiàn)象和后果都會存在好奇心,這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日常生活中大概率發(fā)生的事情在實驗中得到驗證,讓學生能夠有興趣去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3? 問題前置,探索性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書本上的基礎知識相信很多時候看起來都是非??菰锓ξ兜?。單純的概念原理表達非常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那么如何通過有趣的實踐讓學生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就要積極探索有趣實驗。比如對“靜電”的理解。人體皮膚、毛發(fā),所穿戴的衣服、鞋子等,都容易產生靜電,自身或與外界物體不斷(摩擦)都會產生人體靜電。如果產生電荷量大,特別是冬季空氣濕度小不容易放電時,甚至可以產生很高的電壓。例如,在冬季,人穿著絕緣性好的拖鞋拖步走在混紡地毯上,最高就可以產生35000 V的靜電電壓;從皮制座椅或汽車座位上猛地起身,也能產生高達6000 V的電壓。這樣的話題就會讓學生產生極大的質疑,因為大家知道高壓電會讓人致死。但是實際上,電作用于人體產生的生物效應主要決定于電流傳遞的能量,還有作用部位。人體所攜帶靜電電荷總的能量非常有限。經科學家計算,人體可以模擬成一個最大容量為100 PF(1 PF等于萬億分之一F)的電容器,能負載的最大靜電電位是35000 V,但是能釋放的最大能量僅有60 mJ,通常的負荷僅在幾mJ到幾十mJ之間。同時“為愛發(fā)電”的有趣實驗,通過摩擦起電,讓兩個手指接觸的同學點亮燈泡,更加直觀了解靜電的存在。
2.4? 通過維修身邊的電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很多學生都表示過對家電維修的興趣,看到電器修理師傅手里復活的電器,他們也會表現(xiàn)出無盡的欽佩。那么,讓學生動手修理在生活中發(fā)生故障的電器,第一有助于對原理的理解,第二對于實操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強化這方面的訓練,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從小白到大神的進階,生活“實戰(zhàn)”后,學生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任務和目的,結合使用場景制造一些家用電器的“人為故障”, 激發(fā)學生去探索解決。
3? 強化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強化學習興趣的持久性
經過心理學領域的持續(xù)研究,實際上決定人成功的因素不一定是高智商,非智力因素在成功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建立學習興趣,保持信任的師生關系,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課題。
3.1? 強化心理建設,構筑學習自信
如果說好奇是產生興趣的起點,那么自信可以說是保持興趣抵達終點的源泉。中職學生因自身的特殊性,他們在中職入學之前的學習基礎可能較為薄弱,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可能已經經歷了很多因為學習差遭到的種種困境,也有很多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但是中職的學習已經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更大的價值是,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能夠持續(xù)保持學習的動力,能夠在工作上有所創(chuàng)新。教師應該摒棄全部刻板印象,對學生多鼓勵,多贊揚,讓學生重塑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3.2? 基于信任,讓學生學習興趣持續(xù)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況且學習中的錯誤和彎路不可避免。教師要積極樹立學生“教育主體”的教育定位,同時確立他們才是“積極和創(chuàng)造性”的權利主體。不要因為學生提出的一些可能偏離課本原理,甚至偏離基本常識的問題認知就對學生提出一些批評甚至冷淡壓制他們的提問與行為。
教學過程中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應積極鼓勵,發(fā)覺他們提出的合理因素,誰能否定每一次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因為對常識的挑戰(zhàn)?教師要積極鼓勵,循循善誘,將學生的想法通過實踐的檢驗進行表達,引導他們自主糾正,同時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