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文
(中共常德市委黨校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毛澤東指出:“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跟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的統(tǒng)一,一個普遍一個具體,兩個東西的統(tǒng)一就叫中國化?!睋Q言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一方面是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對理論的認識并豐富和發(fā)展理論的過程。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是毛澤東同志集中了全黨的智慧,及時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勇敢地沖破了教條主義的束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它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自從1871年法國無產階級舉行武裝起義,建立巴黎公社,特別是1917年列寧領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存在著一個共同的難以逾越的認識: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想奪取革命的勝利,就必須走巴黎公社的道路,按十月革命的具體模式,即通過中心城市的武裝起義奪取政權。那么,在這種國際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放棄了城市中心論,走上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呢?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后,在總結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應該說全黨對開展武裝斗爭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統(tǒng)一的認識。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武裝斗爭的基地,或者說武裝斗爭的主攻方向,究竟放在哪里呢?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一個較長時間里爭論不休的問題。當時,之所以出現(xiàn)是以城市為中心,還是以鄉(xiāng)村為中心的爭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中國具體國情的不同認識,特別是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關系的不同認識。
主張以城市為中心的,堅持通過中心城市的武裝起義奪取全國勝利的中國共產黨的一些領導人,包括共產國際的某些領導人認為:在中國,大城市的經濟力量可以統(tǒng)治全國,鄉(xiāng)村只是統(tǒng)治階級的四肢,城市才是他們的頭腦與心腹,單單斬斷他們的四肢,而沒有斬斷他們的頭腦、炸裂他們的心腹,不可能置他們于死地,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因此,他們認為,只有中心城市的武裝暴動取得成功,才可能影響小城市和鄉(xiāng)村,才可能取得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所以一味地主張通過城市的武裝起義,來發(fā)展革命,奪取勝利。但是,中國的實際情況并不是他們所想像的那樣。恰恰相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經濟政治發(fā)展的極端不平衡以及資本主義因素弱、經濟文化發(fā)展極端落后,使中國不可能形成像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那樣的全國統(tǒng)一的資本主義市場。在中國,廣大的鄉(xiāng)村由于自給自足的地方性自然經濟占著顯著的優(yōu)勢,仍然可以相對獨立于城市而頑強地存有鞭長莫及之煩惱,舊中國的城市不可能像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那樣控制鄉(xiāng)村。而帝國主義的分裂政策造成的統(tǒng)治階級內部不同派系的割據狀態(tài),又進一步加劇了中心城市與廣大農村的分離。這種中心城市無法統(tǒng)治廣大農村的狀況,使廣大農村成為反動統(tǒng)治鏈條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農村不僅可以為堅持長期的武裝斗爭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的土地問題,共產黨到農村去后,只要堅持開展土地革命,就可以得到最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是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獲得深厚的社會階級基礎。所以這些,規(guī)定了中國革命可以而且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論新階級》的報告,詳細分析了“敵據城市我據鄉(xiāng)村,所以戰(zhàn)爭是長期的,但鄉(xiāng)村能夠最后戰(zhàn)勝城市”的主客觀條件。毛澤東指出:第一是半殖民地條件。在半殖民地,城市雖帶有領導的性質,但不能完全統(tǒng)制鄉(xiāng)村,因為城市太小,鄉(xiāng)村太大,廣大的人力物力在鄉(xiāng)村不在城市。第二是大國的條件。失去一部分,還有一部分。第三是今日的條件。今天主要的是中國進步了,有了新的政黨、軍隊與人民,這是戰(zhàn)勝敵人的基本力量。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又做出了進一步的論述,他說:“由于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不是統(tǒng)一的資本主義經濟),由于中國土地的廣大(革命勢力有回旋的余地),由于中國的反革命營壘內部的不統(tǒng)一和充滿著各種矛盾,由于中國革命主力軍的農民的斗爭是在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的領導下,這樣,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國革命有再農村區(qū)域首先勝利的可能;而在另一方面,則又造成了革命的不平衡狀態(tài),給爭取革命全部勝利的事業(yè)帶來了長期性和艱苦性。由此也可以明白,在這種革命根據地上進行的長期的革命斗爭,主要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游擊戰(zhàn)爭?!?/p>
紅色政權生存論。毛澤東指出:“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者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qū)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得發(fā)生,尤其特有的原因。而其存在和發(fā)展,亦必有相當?shù)臈l件?!泵珴蓶|在《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系統(tǒng)地論證了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原因:第一,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沒有統(tǒng)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地方性的農業(yè)經濟;第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政策,造成了帝國主義和國內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支持下的各派軍閥之間進行著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第三,國民革命的影響;第四,全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第五,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第六,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紅色政權建設論。在論述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上,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思想。所謂“工農武裝割據”,就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主要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和以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建設為依托的三者密切結合的思想。毛澤東認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主義和根據地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思想。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三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三位一體。“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理論基礎,同時,發(fā)展了馬列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是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
紅色政權發(fā)展論。毛澤東指出,農村根據地的紅色政權必須走“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他指出:“必須這樣,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群眾的信仰,如蘇聯(lián)之于全世界然。必須這樣,才能給反動統(tǒng)治階級以甚大的困難,動搖其基礎而促進其內部的分解。也必須這樣,才能真正地創(chuàng)造紅軍,成為將來革命的主要工具??偠灾?,必須這樣,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泵珴蓶|的這些論述,進一步發(fā)展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實際上是否認了照搬外國經驗的“城市中心論”,提出了“以鄉(xiāng)村為中心”的思想,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初步形成。
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和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其一,農村包圍城市是1927年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部歷史證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只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而沒有任何別的路可走,一旦脫離了這條路道路,革命就會經受挫折和陷于失敗。其二,農村包圍城市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中得出來的,充分體現(xiàn)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敢于突破前人,開拓創(chuàng)新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其三,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和實踐,體現(xiàn)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敢于同形形色色教條主義錯誤傾向作斗爭的頑強精神。其四,農村包圍城市理論體現(xiàn)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的深入調查和對中國國情科學把握。毛澤東不僅對中國歷史文化有著豐富的知識,而且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現(xiàn)狀也有深切的了解,他了解中國社會各個階級的現(xiàn)狀,清楚中國農民的要求、農民的價值和農民對于中國革命的意義。其五,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和實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樹立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自己的路的榜樣。世界上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具有各自不同的國情,有著不同的具體革命實踐。各國共產黨要領導本國革命取得勝利,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和實踐,成為毛澤東思想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部分。鄧小平對此有過高度的評價。他說;“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薄榜R克思、列寧從來沒有說過農村包圍城市,這個原理在當時世界上還是沒有的。但是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的具體條件指明了革命的具體道路,在軍閥割據的時候,在敵人控制薄弱的地區(qū),領導人民建立革命根據地,用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了政權?!币虼?,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把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走出的一條新的革命道路。這一理論既體現(xiàn)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領導權、工農聯(lián)盟以及武裝斗爭的基本思想;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為馬克思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