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珍
口琴作為世界上最小的簧片類樂器,是課堂樂器中唯一一種吹吸類樂器。通過口琴練習,能夠有效幫助演奏者鍛煉氣息控制能力;幫助學生記憶固定音高,矯正音準問題,并且對于聲部意識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因此,我嘗試利用口琴輔助歌唱教學,降低歌唱難度,讓學生在“唱、合、編、評”的歌唱課堂中提升歌唱能力。
當前歌唱教學中存在的難點 一是音準。歌唱教學中,教師應(yīng)注重音準、氣息、節(jié)奏等多方面的教學要求,而教學小學中段學生則需要面臨二聲部教學的困境。音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等待他們通過每節(jié)音樂課的長期訓練獲得進步。但這其中不乏一部分接受能力較弱且在音樂上“天賦”不高的學生,如果教師無法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與引導,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喪失信心,放棄學習。二是氣息。巴葛亞洛蒂曾經(jīng)說過:“唱歌就是呼吸?!彪m然這種說法有些夸張,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卻是顯而易見的。通過長期的氣息練習,我們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呼吸狀態(tài)。但學生要領(lǐng)悟和掌握歌唱時的呼吸要領(lǐng)往往不是短時間就可以促成的事,有一部分學生甚至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呼吸方式。而音樂教師需要面對整個班級的學生,更無法做到對每個人進行一一指導。
口琴引發(fā)的思考? 在學校開設(shè)的拓展課程中,我擔任口琴教師。我深知,小小的口琴蘊含著大大的能量,它音色優(yōu)美,攜帶方便,學生很快就會喜歡上這個小小的樂器。一開始學生練習口琴時會面紅耳赤,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像極了他們在歌唱課上的樣子,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的氣息不僅穩(wěn)定,而且連貫了。這樣的轉(zhuǎn)變引發(fā)我的思考:將口琴融入歌唱教學,是否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呢?
琴聲奪人,“唱”得輕松 雖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唱準音階,但是每個孩子都能用口琴準確演奏出音階,因為口琴上的音不會跑。因此,可以在開口唱歌之前,先讓口琴代替學生歌唱起來。在開始上課前,教師可以結(jié)合授課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口琴基礎(chǔ)訓練,如此一來,授課內(nèi)容中的音級組合或者主干音音高就會在學生的耳朵里打下“草稿”,等到學生再開口唱時,音準自然就好得多了。另一方面,演奏口琴的過程就是呼氣與吸氣的配合,會在無形中增強學生控制氣息的能力。例如,我們要吹出長音,在演奏時就要深吸慢吐;如果要吹出有力的小短音就要快吐。學生在感受腹部氣息運用的同時,耳朵也會聽到不同的音響效果,對氣息的控制也就有了真切的體驗。如此一來,配合耳朵的感受,對于要怎么發(fā)出聲音學生已然心中有數(shù),充分準備之下,再開口歌唱也就能夠胸有成竹,顯得輕松自在多了。
雙“合”齊下,事半功倍? 小學中段音樂教材中出現(xiàn)了二聲部的合唱歌曲,這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其實學生在低段時已經(jīng)接觸過合唱作品了,只是三年級以前的合唱作品都只作聆聽要求,這也是為了讓學生初步形成聲部意識。學生首先要“聽到”才能了解合唱的基本概念。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聽辨出低聲部。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聽到高聲部旋律以外的另一個旋律,口琴幫了大忙。教學時,讓班里口琴演奏水平較高的同學演奏低聲部,這樣口琴和人聲發(fā)出的不同音色,讓合唱歌曲的低聲部旋律變得顯而易“聽”,既能夠幫助演唱低聲部的學生找到音準完成合唱,又能使口琴與教師的鋼琴演奏形成合奏,雙“合”齊下,事半功倍。
奇思妙想,“編”得有趣 在低段音樂課堂中,學生們就已經(jīng)接觸了創(chuàng)編,教師也會鼓勵學生創(chuàng)編歌詞等。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簡單的歌詞編創(chuàng)已經(jīng)滿足不了他們,可編創(chuàng)節(jié)奏、旋律對于學生而言,又顯得難度太大,大多數(shù)學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面前重重的阻礙會阻擋他們的腳步,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認為編創(chuàng)遙不可及。但其實教師只需要借助口琴這個小小的媒介就可以解決問題,讓學生大膽地吹吹奏奏,隨時隨地地探索、嘗試,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編創(chuàng)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苦難,也能為課堂中的編創(chuàng)注入活力。
知其所以然,“評”得對味 音樂教學的實踐過程是音樂課程評價的重要方面,應(yīng)該給予充分關(guān)注,教學評價應(yīng)貫穿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時間有限,教師面對的學生眾多,教學評價往往無法落在實處。那么課堂評價必須來自教師嗎?當然不是,只要學生會評、會賞,不是只看熱鬧的門外漢,學生間的互評也能夠補足教師評價的缺陷。同時,學生在自評與互評的過程中能夠激發(fā)思維碰撞,取長補短,得到更多的反思與改進,讓學生在學習之余有所思、有所得。評價到位讓課堂的最后一關(guān)也牢牢掌握在學生自己手中。
夯實基礎(chǔ)?? 一是揣在兜里的音樂??谇俚膶W習讓學生將音樂“揣在兜里”,帶出教室,帶去操場,帶回家里,帶到任何一個地方,隨時隨地都能練習。這就打破了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如此一來,學生將固定音高的概念在日常的練習中深深印在了腦袋里。回到家中,唱不準音了,也可以停下來讓口琴“唱唱”,聽一聽自己的歌聲與琴聲的對比。而那些沒有掌握發(fā)聲方法的學生也能避免用錯誤的發(fā)聲方式歌唱導致喉嚨疼痛、聲音沙啞等情況。二是巧用學具,抓住共同點??谇倥c唱歌的相通之處在于兩者對氣息的要求。在常規(guī)的歌唱課程中我嘗試用打哈欠、聞花香、深呼吸等方式讓學生練習呼氣與吸氣,一部分學生能在引導下掌握要領(lǐng),但仍有一部分學生不得要領(lǐng)。學生需要更直觀的體驗。于是我利用拉伸球(如圖1),將拉伸球比作我們的身體,用拉伸球的開和合模擬我們身體呼吸的狀態(tài),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呼吸的深度與長度,再用拉伸球指揮呼氣吸氣的速度與時值,學生一下子掌握了要領(lǐng)。同時,我將拉伸球運用在口琴練習中,生動模擬了橫膈膜呼氣吸氣的狀態(tài),解決了口琴演奏時音不連貫的問題。
突破難關(guān)?? 歌唱教學中二聲部歌曲一直是教學的難點。三年級上冊音樂教材中的《美麗的黃昏》二聲部輪唱歌曲打開了二聲部歌曲的大門,四五六年級的合唱歌曲難度逐步遞增,從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看,學生從單聲部歌曲進入二聲部的合唱歌曲,完成度是不高的。在學生剛開始接觸二聲部歌曲時,我們解決難點的方法有哪些呢?以往我們會讓學生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熟悉第一聲部,讓第一聲部的旋律熟記于心,再加入二聲部,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其實一般,還是會有不少同學出現(xiàn)跑調(diào)等問題。對此,我以《美麗的黃昏》一曲的二聲部教學為例,闡述如何利用口琴突破二部難關(guān)。一是讓學生“聽到”?!睹利惖狞S昏》是一首二聲部輪唱作品,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學習歌曲《兩只老虎》時,對輪唱已經(jīng)有所接觸和了解,但正式學習輪唱和唱好輪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演唱時建立既能聽到自己的聲部,又能聽到另一個聲部的歌聲的概念。為了使二聲部更簡單地被每一位同學聽到,在播放音頻時,我用口琴吹奏了第二聲部,清晰地讓學生聽到了兩個聲部的進行。不同的音色降低了聽辨的難度,讓學生能夠分心去找尋兩個聲部的規(guī)律,很快學生發(fā)現(xiàn)二聲部幾乎是第一聲部的重復,由此確認了歌曲的演唱形式。二是抓住主干音。輪唱歌曲的二聲部是一聲部的重復,只是會比一聲部晚進入,演唱的難度其實相較于合唱而言降低了很多。但由于學生剛剛接觸二部作品,既要顧及自己聲部的音準又要注意二部的配合,顯得有些無暇顧及。此時,我請一小部分的學生演奏二聲部每一小節(jié)的主干音幫助二聲部演唱準確,而我用鋼琴聲穩(wěn)固一聲部的音準,相互配合,大大降低了演唱難度,讓學生在演唱的同時有閑暇聆聽感受二部的美妙。三是層層遞進。隨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二部演唱已逐漸成型且穩(wěn)固,結(jié)合教參為歌曲伴奏的要求,學生對于二聲部的主干音演奏已經(jīng)非常熟練了,再去指導學生演奏完整的二聲部顯得十分輕松與快速。兩次練習后,學生伴著口琴及音樂聲進行了完整的二部輪唱。
編評結(jié)合?? 音樂課本中最開始出現(xiàn)編創(chuàng)的要求是對歌詞進行編創(chuàng),歌詞的編創(chuàng)要求并不高,學生非常積極,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但編創(chuàng)的腳步不會一直停留在歌詞層面,更深層次的節(jié)奏編創(chuàng)和旋律編創(chuàng),讓許多學生望而卻步了。幾次開口演唱自己的想法,奇怪的音調(diào),不知所措的節(jié)奏讓學生漸漸“閉嘴”,借著會唱歌的口琴,他們終于不用抑制心中的想法,大膽地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會唱歌的口琴保持了編創(chuàng)的樂趣,降低了編創(chuàng)的難度。編創(chuàng)最重要的意義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xiàn)學生的自編自評,為歌唱課堂把好最后一關(guān)。
學生可以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開展音樂課后練習,為歌唱課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唱準旋律,自如地控制氣息,更好地聽辨聲音??谇俚募尤霝楦璩n注入了活力:課后練習充分,學生“敢唱”;課上口琴的加入降低了合唱的難度,幫助學生建立聲部意識,學生“敢合”;口琴作為編創(chuàng)的媒介,簡單有趣,學生“敢編”;多維度的歌唱學習讓學生對音樂有了自己的見解,學生“敢評”??谇倥c歌唱課的結(jié)合還有許多需要琢磨的地方,我會在課堂實踐中繼續(xù)探索。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qū)塘棲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