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荻蘭,楊 玉,楊 利,石 喬,徐 磊,黃 慧
(江西省兒童醫(yī)院a.內(nèi)分泌遺傳代謝科;b.中心實驗室,南昌 330006)
德朗熱綜合征(Cornelia de Lange syndrome,CdLS)又稱為阿姆斯特丹侏儒癥,是一種多器官受累的遺傳性疾病,具有獨特顱面特征、生長遲緩、認知障礙、肢體缺陷、多毛癥和多系統(tǒng)受累等臨床特點[1]。CdLS是由黏連蛋白復合體相關基因突變導致。這些黏連蛋白復合體相關基因有7個,包括NIPBL、SMC1A、SMC3、RAD21、BRD4、HDAC8和ANKRD11(R4)[2],其主要作用包括調(diào)節(jié)姐妹染色單體聚合和分離、維持染色體結構、調(diào)控基因轉(zhuǎn)錄及DNA修復[3]。目前國內(nèi)報道的CdLS確診病例較少。本文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間江西省兒童醫(yī)院內(nèi)分泌遺傳代謝科收治的2例CdLS患兒的臨床及分子遺傳學資料,旨在提高醫(yī)生對該疾病的認識。
病例1,男,2歲5個月,因生長緩慢1年于2020年6月3日在江西省兒童醫(yī)院內(nèi)分泌遺傳代謝科住院。年生長速率不詳,無慢性惡心、嘔吐,無視物模糊、嗅覺改變,聽力無異常,無多飲多尿、血尿,否認反復發(fā)熱、腹瀉病史,精神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既往史:2019年3月在我院診斷為“癲癇”,無缺氧窒息史,出生體重2.6 kg,運動發(fā)育無明顯落后,語言發(fā)育落后。家族史: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均健康,身高正常。查體:身高79 cm(-3.6身高標準差積分),頭圍44 cm,胸圍43 cm,腰圍40 cm,臀圍44 cm,弓形眉,無連眉,外側(cè)眉毛濃密,睫毛長,無睫毛外翻,外眼角下斜,無低耳位,短鼻,鼻梁塌陷,鼻孔前傾,長人中,無高顎弓,手指短,小拇指向橈側(cè)偏。
輔助檢查:生長激素激發(fā)試驗GH峰值12.4 ng·mL-1,磷1.43 mmol·L-1(1.45~2.1 mmol·L-1),CK-MB 33 U·L(2~28 U·L-1)。血氣分析、血常規(guī)、微量元素、乳酸、同型半胱氨酸、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血脂、IGF-1、尿常規(guī)均正常。心臟彩超:左冠狀動脈主干擴張。染色體:46,XY,9qh+。彩超:左側(cè)睪丸鞘膜積液微量,雙側(cè)睪丸未及明顯異常;肝、脾、胰、雙腎、腎上腺未及明顯異常。四肢長骨片:未見異常密度影。心電圖:正常。垂體MRI:未見異常。血串聯(lián)質(zhì)譜未見顯著異常。
基因檢測:完善trio增強全外顯子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NIPBL基因的1個變異,關聯(lián)疾病為CorneliadeLange綜合征1型(OMIM:122470)?;颍篘IPBL;染色體位置chr5:36995723;核酸改變c.3122-1(IVS10)G>A;氨基酸改變(變體號):-(NM_015384);父母為野生型。根據(jù)ACMG指南(2015年),該變異為致病型(PVS1+PS2+PM2+PP3),依據(jù)如下:1)LOF變異導致基因功能可能喪失。2)強致病證據(jù)PS2,經(jīng)雙親驗證的自發(fā)變異。3)中等致病證據(jù)PM2,MAF<0.005,屬于低頻變異。4)可能致病證據(jù)PP3,2種統(tǒng)計方法預測出變異對基因(基因產(chǎn)物)有影響;保守性及蛋白結構預測有害、剪接預測有害。該變異在ExAC數(shù)據(jù)庫、千人基因組數(shù)據(jù)庫、dbSNP數(shù)據(jù)庫均有收錄。先證者雜合自發(fā)突變、denovo突變。
治療與轉(zhuǎn)歸:患兒完善檢查后第2天要求出院,門診定期隨診。
病例2,女,3個月14 d,因咳嗽2 d,發(fā)熱半天入院。吮奶時咳嗽加重,呈陣發(fā)性痙攣樣咳,伴呼吸困難,喉部有痰不易咳出,無明顯氣喘,入院當日中午覺發(fā)熱,體溫在家未測,無抽搐,稍氣促,伴顏面蒼白,精神食欲減退,大便、小便如常。既往史:新生兒期因“哭聲小、吐沫3 h”在江西省兒童醫(yī)院NICU住院,診斷“新生兒肺炎并呼吸衰竭、新生兒腦病、動脈導管未閉、遺傳代謝病待排、先天性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新生兒顱內(nèi)出血”,給予低流量給氧、頭孢噻肟抗感染治療,多次試停氧失敗,后要求出院,住院期間相關輔助檢查:顱腦MRI:雙側(cè)側(cè)腦室旁腦白質(zhì)內(nèi)多發(fā)性小軟化灶,部分趨向與側(cè)腦室相通。自動聽性腦干反應:雙耳不通過。血氨:307 μmol·L-1(18~72 μmol·L-1),乳酸3.0 mmol·L-1(0.7~2.1 mmol·L-1)。個人史:出生體重2.5 kg,出生身長44 cm(-3.35身高標準差積分),頭圍31 cm,胸圍29.5 cm,無缺氧窒息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史。查體:體溫38.8 ℃,脈搏140 次·min-1,呼吸48 次·min-1,體重3.5 kg,精神差,前囟2.5 cm×2.5 cm,平軟,弓形眉,連眉,眉毛濃密,睫毛長,短鼻,鼻梁塌陷,鼻孔前傾,人中平,高顎弓,小下頜,上唇薄,耳外形正常,口唇微紺。肺部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前區(qū)可及3/6收縮期雜音,指趾短小,第3、4手指屈曲痙攣畸形,通貫掌,髖外展受限,四肢肌張力減低。
輔助檢查:血氨正常,血紅蛋白100 g·L-1,白蛋白36.8 g·L-1(39~53g·L-1),乳酸脫氫酶1010 U·L-1(100~240 U·L-1),ALT 73 U·L-1(5~45 U·L-1),CK-MB 95 U·L-1(2~28 U·L-1),BUN 11.6 mmol·L-1(3.1~7.4 mmol·L-1),尿酸486.3 μmol·L-1(123~430 μmol·L-1),乳酸4.9 mmol·L-1(0.7~2.1 mmol·L-1)。心臟彩超:動脈導管未閉、卵圓孔未閉。
基因檢測:新生兒panel測序:對患兒基因組DNA進行疾病相關基因目標區(qū)域捕獲和測序,并采用Sanger測序驗證檢測結果及父母相應序列,檢測到NIPBL基因的雜合終止變異,通過對患兒及父母相應序列進行Sanger測序驗證,父母均未檢測到上述變異(本檢測不能除外父母生殖細胞嵌合可能)。基因:NIPBL;染色體位置,chr5:36985458;基因突變信息:NM_133433:exon10:c.2176A>T(p.k726X)。父母均未檢測到上述變異,患兒為自發(fā)變異。
治療與轉(zhuǎn)歸:經(jīng)給氧、抗感染、丙球調(diào)節(jié)免疫、化痰等對癥支持治療,患兒咳嗽氣促有好轉(zhuǎn),家長要求出院。出院后3 d即再次因咳嗽、氣促、呼吸困難住院治療,最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患兒均有矮身材、相似的面部特征(弓形眉、長睫毛、眉毛濃密、短鼻、鼻梁塌陷、鼻孔前傾等),耳外形正常,有肢體骨骼異常,心臟檢查異常等,均無家族遺傳史。其中,病例2有反復呼吸道感染,血氨、乳酸、肝腎功能、頭顱MRI檢查的異常。
2例患兒基因特征見表1。
表1 2例患兒基因特征的比較
德朗熱綜合征(CdLS)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多呈散發(fā),發(fā)病率為1/30 000~1/10 000[4]。CdLS最常見的遺傳原因是NIPBL基因的突變,遺傳模式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5],約占病例的80%。NIPBL基因定位于5p13.2,編碼NIPBL蛋白,NIPBL和MAU2染色單體凝聚因子同源物形成了一種名為kollerin的異源二聚體復合物,在將黏著蛋白復合物加載到DNA上起重要作用[1],但是尚不清楚在脊椎動物細胞中的裝載方式和位置。NIPBL以不同于黏附素的序列結合到體細胞中的染色質(zhì),高親和力的NIPBL結合位點定位于比黏附素不同的區(qū)域,幾乎只定位于活性基因的啟動子,NIPBL或粘連蛋白的敲除可不同程度地減少這些基因的轉(zhuǎn)錄,表明NIPBL在轉(zhuǎn)錄中具有不依賴于粘連蛋白的作用[6]。有研究[7]發(fā)現(xiàn)NIPBL和BRD4在超級增強子上結合,共同調(diào)節(jié)發(fā)育基因的表達。由于NIPBL突變而導致的CdLS是通過常染色體顯性模式遺傳的[8],本研究中2例患兒的父母及近親均無CdLS的臨床表現(xiàn),推測均為自發(fā)突變。
按2018年CdLS診斷共識中評分標準[5],病例1評分11分,病例2評分為13分,可診斷為典型的CdLS。有文獻[5]報道,NIPBL基因突變的患者典型臨床表現(xiàn)包括:1)生長發(fā)育:矮身材,宮內(nèi)發(fā)育遲緩;2)顱面特征:低前發(fā)際線,拱形濃眉,連眉、一字眉,長睫毛,塌鼻梁,鼻孔前傾,長、平的人中,薄上唇,嘴角下彎,寬齒縫,小下頜;3)軀干和四肢:小手、小腳,第5指短或彎曲,多毛癥;4)認知和行為異常:智力障礙,自殘行為。有文獻[9]報道34.9%的CdLS患者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其中房間隔缺損占50%,肺動脈狹窄占27%,主動脈縮窄占9.6%。本研究中2例患兒均有心血管系統(tǒng)的改變,但并不是常見的類型。
CdLS患者的基因型與臨床表現(xiàn)密切相關,NIPBL基因變異中無義突變、移碼變異患者臨床表型最嚴重,剪接變異的臨床表型中度,錯義變異的臨床表型較輕。有學者[10]報道1例NIPBL基因錯義突變患兒出現(xiàn)生長遲緩、體重不增,存在肺動脈瓣輕度狹窄,無反復呼吸道感染,臨床癥狀較輕。本研究中病例2患兒NIPBL基因存在雜合終止突變,臨床上因反復呼吸道感染多次住院治療,最終3個月齡時病逝,臨床癥狀較重,與文獻報道相符。
有文獻[11]總結了引起CdLS患兒的死因,最常見的主要病因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1歲內(nèi)病死率較高,包括吸入/反流和肺炎(31%),其次是胃腸道疾病,包括腸梗阻/腸扭轉(zhuǎn)(19%)。有學者[12]報道1例6日齡CdLS患兒在出院2日后因胃食管返流窒息死亡。雖然CdLS患者多死于呼吸道疾病,患者通常出現(xiàn)發(fā)燒和典型的呼吸道癥狀,但許多都與嚴重的反流與誤吸有關。本研究病例2患兒就因反復呼吸道感染多次住院治療,故CdLS患兒需注意隨診有無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先天異常并加強護理干預。
CdLS不存在種族特異性,全球的發(fā)病率推測為(1.6~2.2)/10萬,實際發(fā)病率可能更高[13],這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臨床表現(xiàn)的多樣性;2)臨床醫(yī)生對本病的認識不足;3)部分患者存在體細胞嵌合現(xiàn)象,不易被普通基因檢測所發(fā)現(xiàn)。有學者[14]對CdLS患者口腔黏膜細胞或皮膚成纖維細胞進行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了細胞嵌合,變異比例約為23%。因此,在臨床高度懷疑為CdLS時,醫(yī)生可根據(jù)患兒臨床表現(xiàn)并完善相關基因位點的檢查,必要時可進行全外顯子或全基因組檢測,如檢測結果為陰性,可繼續(xù)進行體細胞基因或MLPA檢測[5]。如在孕期發(fā)現(xiàn)胎兒異常時,可在子宮內(nèi)通過特定的分子測試確診CDLS的胎兒[15]。
綜上所述,CdLS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復雜,??漆t(yī)生需結合其特殊外貌及臨床表現(xiàn),選擇合適的基因診斷以提高該病的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