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菁 李相禹
研究背景
2021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2021)(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從政策層面首次提出了幼兒園與小學“雙向銜接”的概念,并提出了具體的教育建議??茖W有效的幼小銜接不僅對兒童的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具有重要價值,對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升教育質量也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幼兒入園需求的增加,幼兒園學位及場地資源日趨緊張,部分小學則擁有一些閑置校舍,一些幼兒園會“借用”附近小學的閑置校舍開展日常保教活動。幼兒園和小學有多種場地“借用”或“共用”方式,比如雙方互相借用對方的閑置場地或公用場地(如多功能室、劇場等)。場地“共用”的主體與形式既包括獨立設置的幼兒園和小學由于地理位置臨近,臨時或定期借用、常規(guī)性共用;也包括小學與附設幼兒園(學前班)共用校區(qū)的操場、功能教室或班級教室。例如,幼兒園或小學舉辦大型活動時,由于自己的場地不足而臨時或定期借用對方的多功能室或劇場等。這種共用不僅有助于提高場地的利用率,也能促進兩個學段兒童的溝通與交流,有助于幼兒做好入學準備,提高入學后的適應水平。
國外小學附設幼兒園或學前班也大量存在。一項調查指出,50%的美國小學都附設了幼兒園或學前班(Fuller,2018)。小學附設幼兒園由于在地理空間上與小學毗鄰,使得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有更多相互合作的機會,有利于不同學段的兒童獲得經驗的連續(xù)性,對于促進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的銜接有重要作用。同時,亦指出,幼兒園位置很可能是影響學前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探索性變量(Little M,2020)。但已有的關于場地“借用”或“共用”的研究,少有立足幼小銜接的視角,分析場地“借用”或“共用”對幼兒入學適應的影響。
場地“借用”或“共用”從物質環(huán)境層面為幼兒園和小學共同開展幼小銜接活動,促進幼兒的入學適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國家推進幼小雙向銜接、提升教育質量的背景下,研究場地借用背景下幼小雙向銜接工作對幼兒入學適應的影響,對于探索與深化幼小雙向銜接教育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鑒。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S幼兒園和X小學為個案。S園和X小學一年級部毗鄰,自2016年以來,S園與X小學達成合作,將幼兒園大班部設在了小學校園,借用了小學一層的場地開展日常保教活動。本研究旨在了解以下兩個問題:第一,S園如何借用X小學的空間?如何創(chuàng)設與利用互動的物理空間?如何營造與利用互動的社會交往空間?第二,S園升入X小學的新生與非S園升入X小學的新生在小學一年級的入學適應是否存在差異?在哪些方面具有顯著差異?
研究采用問卷法、觀察法和訪談法收集數據。(1)問卷法主要用于對幼兒的入學適應情況進行調查。在李佳怡編制的《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情況調查問卷》基礎上,對問卷進行刪改,形成了本問卷。問卷共有33題,包括行為習慣、自理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和環(huán)境適應5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方式,所有維度均為正向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入學適應情況越好。采用可靠性檢驗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數均在0.94以上;采用探索因子分析對問卷進行效度分析,KMO系數值為0.88,巴特利球形檢測的近似卡方值為4392.06,p<.05,高度顯著,由此可知問卷信效度較好。問卷采取小學班級教師填寫的方式,在一年級第一學期末,對46名S園和47名其他園升入X小學的新生在一年級的入學適應進行調查。(2)觀察法主要對幼小開展場地借用模式的空間規(guī)劃與利用及其效果進行現場觀察。(3)訪談法主要了解S園5位大班教師和23位X小學教師對場地借用模式下彼此開展的幼小銜接工作的認知與態(tài)度。
研究結果
(一)S園與X小學的場地借用形式
1.物理空間:S園借用X小學的教室和公共空間
S園主要借用了X小學教學樓一層場地,南側的5間教室被規(guī)劃為5個大班的活動室,北側一間教室被規(guī)劃為多功能教室,同時保留了原來的公共洗手間、飲水區(qū)和辦公室的設置(幼兒園的班級室內環(huán)境為幼兒在園的生活、游戲和學習提供場地。一般而言,班級室內環(huán)境包括盥洗室、飲水區(qū)和室內活動區(qū)。場地共用模式下,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的洗手間和飲水間兩個公共區(qū))。其中,在大班活動室中,主要開展集體教學、區(qū)域游戲等活動。多功能教室是大班的公共區(qū)域,為不同班級的幼兒創(chuàng)造交流和共同游戲的機會。同時,在走廊北側,每個班都配備了專門的儲物柜,以便幼兒存放水壺、彩筆及外套等用品(如圖1所示)。
除大班幼兒的活動室和多功能教室外,睡眠室、餐廳、操場等均設置在幼兒園內,不涉及物理空間方面的場地共用。此外,大班幼兒的戶外、進餐、盥洗、午睡、入園、離園等生活活動,以及特色課程均在幼兒園內進行,不涉及活動實施方面的場地共用,家長接送幼兒均使用幼兒園的專用出入通道。
2.雙向交往與互動的社會空間
從“一墻之隔”到“同一屋檐”,空間的便利使得幼小聯系更加緊密,不僅有利于幼兒感受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也便于教師創(chuàng)設有利于幼小銜接的教育環(huán)境。
首先,從大班幼兒與一年級小學生的交往來看,一層的走廊和操場是他們互動的公共區(qū)域。小學生入校、離校、出操、參與體育課時都會經過該走廊,偶爾會與大班幼兒產生交集,會相互打招呼。大班幼兒與小學低年級學生偶爾也會接觸和簡單交流。大班幼兒雖然不在操場上游戲活動,但每當其穿過連接門,從幼兒園來到小學區(qū)域時,經常能夠看到小學生在操場上做操或進行體育活動。幼兒園教師也會組織專門的活動,請幼兒在操場邊觀察小學生活動,并圍繞“小學哥哥姐姐的游戲與我們有什么不同”等話題展開討論。
其次,從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交往來看,一方面,幼兒園教師設計了“幼小互動三階段課程”,尤其是設計了需要幼兒園與小學共同策劃實施“學校參觀”和“互動課堂”等活動,為大班幼兒創(chuàng)造了親密接觸小學生、了解小學生活環(huán)節(jié)和熟悉校園環(huán)境的機會;另一方面,小學教師以一年級教學內容為依據,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趣味課程,并請小學生帶領大班幼兒進行學習,作為小學生的“樂考”活動。這使得幼兒不但對一年級的知識有所了解,獲得了與小學生一對一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在觀察中有意地模仿小學生的行為舉止,情感上更加向往小學生活。在訪談中,G老師談及“樂考”對大班幼兒的影響時指出,不少大班幼兒發(fā)現小學哥哥姐姐上課特別專注后,逐漸改變自身的行為,注意力更加集中,專注的時間有所增長。
此外,大班幼兒與小學教師、一年級兒童與幼兒園教師之間也會有不定期的交流。例如,幼兒在樓道中見到小學老師時會主動打招呼;看到小學體育教師搬運器材時,在征得允許后會主動上前幫忙等。再如,因為孩子們熟悉的幼兒園教師會一直在小學內,所以在幼兒升學初期,若遇到問題或困難不知道向誰求助時便可以到教學樓一層(幼兒園區(qū)域)尋找老師幫忙,這會讓幼兒在人際交往方面更有優(yōu)勢。
(二)場地借用對S園升入X小學的新生入學適應的影響
1.S園與其他園升X小學的新生入學適應的總分差異比較
從入學適應的總體情況來看,S園升X小學的46名新生平均得分為119.37,高于其他園升X小學的47名新生平均得分113.32。但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發(fā)現,二者入學適應的總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
2.S園與其他園升X小學的新生不同維度入學適應得分的差異比較
從S園升X小學和其他園升X小學的新生在入學適應5個維度的差異比較來看,前者在行為習慣、自理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和環(huán)境適應的得分均高于后者。對上述5個維度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發(fā)現,前者在行為習慣(t (79.93) = -2.20,p < .05)、人際交往(t (78.38) = -2.11,p < .05)和環(huán)境適應(t (71.38) = -3.11,p < .05)3個維度的得分顯著高于后者(詳見表1)。
(三)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對場地借用背景下幼小銜接工作的認知與態(tài)度
1.幼兒園教師的認知與態(tài)度
(1)幼兒園教師對幼小銜接工作的看法
對5位幼兒園大班教師訪談后發(fā)現,教師一致認為場地借用對大班幼兒升學后的入學適應具有積極作用,特別是環(huán)境適應方面。她們認為,如果環(huán)境不適應,很容易引起幼兒的不良行為和情緒,甚至出現厭學。L老師和F老師都認為場地借用是難得的優(yōu)勢資源,若能充分利用,會讓幼兒的過渡期更平緩、有序。W老師認為,由于各個幼兒園都很重視幼兒行為習慣、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S園幼兒與其他園幼兒在這些方面上的差別應該不大。她還特別建議,應為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提供更多交流機會,加強雙方溝通,開展合作教研,以此來制訂更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
(2)幼兒園教師對新生入學適應工作的了解程度
在問及幼兒園教師對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工作的了解程度時,教齡更長的W老師、Y老師和G老師表示自己知道部分小學的工作內容,以及入學適應工作的重心。教齡較短的L老師和F老師則明確表示自己了解得不多,知道小學教師對于學生的一些基本要求。此外,5位教師都提出希望能進行更加系統(tǒng)的學習,以便他們開展生活常規(guī)教育并指導家長做好入學準備工作。由此可知,幼兒園教師對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且具有加深了解的意愿。
2.小學教師的認知與態(tài)度
(1)小學教師對幼兒園銜接工作的了解程度
對23位小學教師的問卷調查中,有95.65%的教師表示不了解S園為入學適應所做的準備工作。僅有4.31%的教師表示知道幼兒園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適應學校生活,但并未明確指出園所開展過的活動。由此可知,小學教師對S幼兒園銜接工作的了解程度不高。
(2)小學教師對幼兒園銜接工作的認可程度
23位教師中,有78.26%的小學教師表示S園升入小學的新生與其他園升入小學的新生相比,在入學適應方面不存在差異。有21.74%的小學教師表示,兩類幼兒在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方面存在差異,主要表現為S園升入小學的新生在行為習慣方面表現較好,但在學習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較弱,還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啟示與建議
(一)幼兒園與小學聯接物理空間,密切心理空間,有助于幼兒入學適應
研究結果顯示,S園升X小學的新生在入學適應方面的總分和5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非S園升X小學的新生,且前者在行為習慣、人際交往和環(huán)境適應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后者。由此可印證,在場地借用背景下,通過創(chuàng)設緊密的物理空間聯接和親密的社會交往空間,使得幼兒園大班幼兒與小學生、幼兒園大班教師與小學教師,乃至大班幼兒與小學教師,以及升入小學的兒童與幼兒園教師之間增加了互動;通過采取豐富多樣的幼小銜接課程、“樂考”活動等,促進了幼兒升入小學后的入學適應。
對于未采用場地“借用”或“共用”的幼兒園和小學,可以通過與臨近的小學建立相對穩(wěn)定和緊密的聯系,并形成一定的常規(guī)化、制度化安排。如每學期固定時間,開展兩次“大帶小”活動,請大班幼兒參與小學生的課后興趣小組活動或體育游戲活動,使幼兒提前感受小學的豐富課余生活,從而萌生對小學的向往之情;邀請大班幼兒參與小學的課間操環(huán)節(jié),為幼兒創(chuàng)造體驗的機會,進而使其明確課間操的流程并內化小學生做操的標準,為將來步入小學做好心理準備等。在活動內容與形式上,不僅借助物理空間定期開展共建共育活動,更要注重大班幼兒在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所獲得的熏陶。在設計活動方面應充分考慮活動的參與性,讓大班幼兒與小學生獲得真交往、真互動、真體驗和真感受,提高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心理環(huán)境適應度。
(二)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開展聯合教研、建立學習共同體
研究發(fā)現,在當前的幼小銜接中,幼兒園“一頭熱”的現象仍然存在,小學教師并沒有主動了解幼兒園開展的相關工作,或主動溝通。這也是幼小實現雙向銜接的重要制約性因素?!吨笇б庖姟分兄赋?,“鼓勵學區(qū)內小學和幼兒園建立學習共同體,加強教師在兒童發(fā)展、課程、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時解決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現狀中的突出問題”,并“建立聯合教研制度”。因此,幼兒園與小學可以建立相互觀摩和共同培訓的制度。在場地借用或共用背景下,幼兒園與小學教師可以更方便地進入對方的教學場景,觀看對方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從而明確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差異,并在實際的工作中注意縮小差異,使一年級新生更容易地適應新生活。對于非場地借用或共用的幼兒園和小學也可以定期組織上述活動,密切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得幼小銜接工作更具針對性和連貫性。
(三)小學一年級應改革教學模式,促進幼小科學雙向銜接
《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小學要強化銜接意識,將入學適應教育作為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毖芯堪l(fā)現,雖然小學一年級嘗試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向幼兒園“靠近”,如將“樂考”作為采用綜合性、能力取向的教學評價方式。但在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作息制度安排、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仍然需要實施進一步、系統(tǒng)化的改革。《指導意見》還特別指出,“國家課程主要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方式實施,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因此,小學教師應合理調整一年級課程安排,合理安排內容梯度,減緩教學進度,給予一年級新生適應期來實現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同時,小學教師可利用幼兒園教師善于設計游戲化活動的優(yōu)勢,與幼兒園共同研發(fā)課程。此外,小學也可利用幼兒園的場地,如音樂教室、國學室、烘焙教室等場所,開展游戲化的探究學習,以彌補小學功能教室欠缺的情況,確保實現科學的雙向銜接。
本研究是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一般項目“OECD國家幼小銜接教育一致性的策略與保障條件”(項目號:SM201800281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Fuller, E., Young, M., Richardson, M., Pendola, A., & Winn, K. The Pre-K-8 School Leader in 2018: A 10-Year Study[R]. NAESP: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2018.
[2] Little M . Educators' views on the location of Pre-K programs and its relation to features of P-3 align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20(9):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