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興社
陽城縣實驗小學建校75年來,始終注重學校文化建設,逐步凝煉出“生命教育”辦學特色,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教學實踐中,尊重生命主體,關注生命體驗,營造生命環(huán)境,提升生命質量,力求通過生命教育的引領實現三個跨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良好品行養(yǎng)成,責任意識增強;教師教學理念更新,教學藝術成熟,綜合素質更高;學校書香之風縈繞,教學質量提高,社會滿意度提升。
駐足學校北門,“為生命教育,讓生命精彩”十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以學校辦學理念、“一訓三風一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圍墻文化營造出一種像陽光和空氣一樣的場域力量,使走過路過的人們時時刻刻受到實小精神的濡染、輻射、熏陶。北門背面鐫刻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在每日的熏陶中逐漸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一致的價值體系。
走進西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象征生命熱烈的“紅”和象征生命蓬勃的“綠”交相輝映的廣場雕塑,“陽城縣實驗小學”的首字母“YCXSYXX”在其間若隱若現、悅動而生,仿佛跳躍繩彩的雕塑彰顯了學校的跳繩特色;下層的金色墊板和向上托舉的金球相呼應,象征著學校以理想信念為基石,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托舉起全新的輝煌生命。
學校將傳統文化、家鄉(xiāng)文化等多種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設計了名人梯、茶藝梯、健體梯、漢字梯、書畫梯、節(jié)氣梯、閱讀梯、陽城梯等八大樓梯文化,把育人同文學與藝術、人與自然有機結合,讓孩子們在上樓、下樓、抬頭、轉身的瞬間收獲、感悟、成長。
1.以長征精神為資源,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
重走紅軍長征路,感懷崢嶸歲月稠。長征精神是當代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資源,借助紅軍長征大事件、革命故事、英雄人物、長征組詩等內容將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歷史文化、偉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融入德育,使學生從長征的歷史中感受無數革命烈士為了中華民族犧牲自己生命的精神力量,體會生命的不朽,理解“重于泰山”的生命意義;使學生從長征故事中感悟到,生命是槍膛里的最后一顆子彈,是腰間系著的最后一根皮帶,是戰(zhàn)友糧袋里的最后一把炒面,是雪山頂上的最后一口辣椒,是幾粒藏在風干牛糞里的青稞……從而積極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建立戰(zhàn)勝挫折的積極心態(tài)。
2.以勞動教育為渠道,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生命不息
為切實加強學校勞動實踐基地建設,提高學生勞動技能和實踐能力,學校斥資打造了“生生不息農耕園”勞動實踐基地,將勞動實踐基地分片劃撥給各班自主經營管理,種植各季蔬菜、瓜果、中藥材等。在這里,學生親眼目睹蔬菜的生長過程,親身體驗澆水、除草、搭架的艱辛,親手采摘感受收獲的喜悅,以“品”貫穿整個過程,品“種”的辛苦,品“賞”的樂趣,品“收”的喜悅,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生命的活力,體悟生命的意義。
2019年10月,學校與蠶絲生產加工企業(yè)達成了校企合作,借助陽城地方特色資源蠶桑,為全面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開辟出一條社會實踐之道。借助該企業(yè)“蠶桑文化”研學園,讓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積極主動地深入蠶桑基地學習,了解蠶桑文化。同時學校著手預備開設“生命不息·蠶寶寶領養(yǎng)”勞動專題綜合實踐課程,讓學生真正在勞動中關注生命的成長,實現勞動教育的與生命教育的有機結合。
學校結合時代特點,古為今用,創(chuàng)造性地舉辦了一年級新生入學開筆禮儀式。通過“擊鼓明志”“朱砂啟智”“整裝習禮”“開筆破蒙”“拜師禮”等莊重的儀式,讓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學會親圣賢、親師長、親友人、親校園、親祖國,明理篤行。
自2019年9月起,學校全力打造“六型”班級文化特色,即閱讀型班級、藝術型班級、自治型班級、實踐型班級、溫馨型班級、環(huán)保型班級。到目前為止,學校已舉辦了“六型”班級文化風采展、“六型”班級文化創(chuàng)建經驗交流會、“六型”班級文化創(chuàng)建大賽等多項活動。這些活動全面調動了學生參與班級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實驗小學的每個生命用熱情和活力鑄造班級的榮耀與驕傲,真正在環(huán)境的熏陶中體驗生命之精彩。
目前,我校形成了以社團活動、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和社會綜合實踐為主體的特色活動體系,成立了鳳凰繩彩社、鳳凰合唱團、鳳凰舞蹈社、鳳凰詩社等特色社團,學生在健身、書畫、禮儀體驗中提升氣質形象,形成健康品格;在活動拓展中充實自我,獲得生命尊嚴。
新時代,再出發(fā)。陽城縣實驗小學將乘著“教育名城”創(chuàng)建的東風,瞄準“全市爭第一,全省創(chuàng)一流”的目標,創(chuàng)生命教育特色,為全校師生注入生命活力,創(chuàng)建陽城實小新輝煌。
(作者系陽城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