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國君
陸游才氣超逸,文采斐然。12歲,按宋制,他依祖蔭,恩賜登仕郎,可直接參加省試。省試,即尚書省主管的全國會試,各地鄉(xiāng)試考中的舉人赴試,考狀元,由禮部主持。
陸游此時寫詩已有高格,人讀之,擊節(jié)稱贊。或曰其詩,有唐韻之風;或曰其志,必為國之良才。其詩名漸而遠播,人譽之“小李白”。
“小李白”自有他的生存環(huán)境。他的家鄉(xiāng)山陰,地處杭州灣錢塘江南岸,歷史悠久,翰墨流芳。天地人文之精華,哺育山陰,人材輩出,陸游自幼耳熟能詳。
遠古,越人祖先,在這里繁衍生息,至今七千年。大禹曾在這里登上茅山,大會各部落首領,按自然地域,劃分天下為九州。那天,大旗獵獵,鼓角齊鳴,聚共識,話統(tǒng)一,盛況空前。為彪炳這次盛會,將茅山改名為會稽。次年,大禹病逝,葬于會稽山。
春秋時期,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與夫人,被擄入?yún)菄魅速|,為奴三年。勾踐割草飼馬,夫人擔水除糞,夜囚于石室。吳王外出,勾踐執(zhí)鞭引馬,隱忍奇恥大辱,唯命是從,面無慍色。放歸后,建山陰城為國都。臥薪嘗膽,日日自囑,勿忘國敗之恥,發(fā)憤圖強,重用人才,勸民農桑,扶商興工,獎勵人口生育?!笆晟?,十年教訓”,十年艱苦備嘗,由弱變強。揮師征吳,上下一心,終于打敗夫差,報仇雪恥。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巡游天下,第五次巡游,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沿途之民奔走相告,傾巷而出,觀瞻威儀。秦始皇登險峰,望東海,勒石記功,是為歷史大事,代代相傳。
東漢時期,太守馬臻,愛民治水,興水利,建鑒湖,溝通水系,開發(fā)水上航運。后遭官宦豪強因私田有失誣告被害,有民冒死將其遺骸從洛陽偷運回會稽,葬于鑒湖之畔,年年祭祀。
艱苦卓絕的歷史記憶,悠遠的文化傳統(tǒng),融入人們的意識,綿延傳承,潤澤民心民風民俗。春秋時期,孔子曾派子貢來山陰考察,子貢對這里的仁義教化、尊崇賢才,頗多贊譽,其謂之“郁郁乎文哉!”東漢時期,王充“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童百人以上”,日日競讀,成為鄉(xiāng)風民俗。后王充為官,辭官后,回山陰設塾授徒。他三十年完成煌煌大作、傳世哲學經典《論衡》,桃李滿天下。
書圣東晉王羲之,性情率真,風骨清舉,不依家族勢力棄學問,但有文采睦群賢。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與友人四十一人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為之結集,乘興揮筆作序,心暢手達,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開創(chuàng)中國書法新紀元,山陰引領風氣之先,亦留下一篇千古讀之如新的經典散文。
文脈傳承,至宋代,學風鼎盛,家家以耕讀為宗,州學、縣學等官學興盛,私學亦興,私塾、學塾、村塾、義學、冬學遍布鄉(xiāng)村,村校學童競習歌詠,弦誦之聲遠近相聞。講學書院陸續(xù)出現(xiàn),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覆蓋全民。當時西方還處于中世紀的長夜,學校教育還被教會所壟斷。
書院是那時的研究院,大多由各地游學的名師碩儒講學。范仲淹任越州知州時,創(chuàng)建了稽山書院,他有時登壇講學,以天下為己任,循循善誘。以身為范,生活清苦簡約,食糜粥為常,留下了許多愛民、興學、克己的感人故事。山陰最多時有書院四十多所,各地學士云集,全國四方來此受業(yè)者眾,是名垂青史的蕺山學派及陽明學派的發(fā)祥地。州學由知州主持,教習由州官擔任,如是狀元出身,必由朝廷任命,倡導師尊,蔚然成風。山陰千年興學重教史,學術研究之風薪火相傳,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化為山陰人的精神血脈,是陸游的生命底色。
這山陰,山水之盛亦是得天獨厚。“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陰兩者兼而有之。
美麗的大自然,造就三百里會稽山鐘靈毓秀,高峰連綿,青林翠竹。八百里鑒湖,波光瀲滟,清流見底,陸游詩中描繪:“鏡湖俯仰兩青天,萬頃玻璃一葉船”。
傳說,遠古軒轅黃帝曾在湖邊石上磨鏡,光照天地,故而人們慣稱其為鏡湖。鏡湖秀水清澈,滋養(yǎng)靈性,潤澤肌膚,男儒女秀,王羲之有詩曰:“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崩畎讈磉^,詠嘆:“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倍鸥t詠:“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痹娙藶橹畠A倒,吟出魅力之詩;讀來心府空靈,如享山嵐野氣。
遠眺山陰,田塍如畫,村墟遠近映帶,水網密集,長短水巷縱橫,大小青石橋錯落有致。近觀,臺門老屋,粉墻黛瓦,傍水而立,家家臨水,戶戶垂楊。水上烏篷船,載物載貨,物暢其流;載人載酒,穿巷過戶,鄉(xiāng)民往來,親情交融。這“白玉長堤路,烏蓬小畫船”,是山陰畫卷中一幅獨有的水巷人家長卷。
有道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陸游生于斯,長于斯,耳濡目染,聽先人講史,訪古址遺跡,聞千年書香墨韻,染萬里古樸民風,得秀美湖山之靈性。他55歲時寫《思故山》,表達他對山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真實、自然而又難忘的切身體驗:
千金不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鏡湖。
湖山奇麗說不盡,且復為子陳吾廬。
柳姑廟前魚作市,道士莊畔菱為租。
一彎畫橋出林薄,兩岸紅蓼連菰蒲。
陂南陂北鴉陣黑,舍東舍西楓葉赤。
正當九月十月時,放翁艇子無時出。
船頭一束書,船后一壺酒。
新釣紫鱖魚,旋洗白蓮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