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小婉 段志貴
【摘 ? 要】展示性學習有助于學生實現(xiàn)自我,與其他學習者共同成長。把展示性學習應用于“三角形三邊關系”教學之中,靈活運用“做”“展”“啟”“練”“評”等方式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圖形特征,體會三邊關系,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效構建師生、生生自由平等交往的生態(tài)化課堂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展示性學習;數(shù)學圖形特征;三角形三邊關系
展示性學習是一種凸顯兒童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具體地說,它是個人或學習共同體通過向他人展示知識、方法、疑難、困惑等,以實現(xiàn)自我,和其他學習者共同成長的學習方式[1]。下面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三邊關系》一課為例,分析展示性學習方式在數(shù)學圖形特征探索活動中的具體應用。
一、展示性學習的教學構思
雖然每名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個性不同,表現(xiàn)出的基礎特質也不相同,但他們各有各的優(yōu)勢,各有各的不足。誠如美國著名學者、心理學大師唐納德·克利夫頓所說,“教育的目的就是發(fā)現(xiàn)優(yōu)勢并發(fā)揮優(yōu)勢”,學校教育就是要喚醒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保持和發(fā)揚優(yōu)勢,修正或彌補不足。本質上,展示性學習就是要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成長的自信。相比傳統(tǒng)的小組合作學習,展示性學習不僅關注小組內知識和方法的交流,還注重小組代表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學習,學生可以在辨析與交流中豐富學習內容,進行更深度的學習思考。因此,扎根于“喚醒—展示—成長”理念的展示性學習策略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特征,即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是學生在學習三角形定義之后對三角形“邊”基本特征的初次研究。教學上采用展示性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圍三角形的探索活動,并讓學生先后在小組和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再通過教師的有效點撥及有針對性的鞏固訓練,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三邊關系的數(shù)學本質。
二、展示性學習的推進過程
展示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包括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精講點撥、有效練習和創(chuàng)新評價等具體策略,常常簡稱為“做”“展”“啟”“練”“評”。這五項策略并非完全割裂,也不固化為固定的時間、統(tǒng)一的模式,而是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推進,優(yōu)化組織。一般情況下,“做”在展示之前完成,“展”“啟”“練”“評”交互進行。在小學數(shù)學圖形特征的展示性教學中,教師著重組織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一)小組合作,展示前“做”中學習
上課初始,教師首先讓學生任意選取小棒圍三角形,發(fā)現(xiàn)有能圍成三角形和不能圍成三角形兩種情況,在此基礎上順勢而教,引導學生研究三角形三邊長度關系。
小組合作1:從學具內任意選擇3根顏色不同的小棒,圍一圍,并記錄在學習單上。
[第一條邊 第二條邊 第三條邊 是否能圍成三角形(打√或×) ]
學生選擇顏色不同的3根小棒獨立圍三角形,小棒顏色不同即長度不同,同時請小組記錄員將每人圍的情況一一記錄下來,教師在組內巡視指導。
小組合作2:從圍成三角形的小棒中任選2根,和第3根比一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比較圍好的三角形,思考三角形中任意2根小棒與第3根的關系。
小組合作3:剛剛我們只是從3個三角形中發(fā)現(xiàn)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能說明所有三角形都這樣嗎?(不能)這只是我們的猜想,還需要通過更多的例子來加以驗證。怎么驗證呢?小組討論交流。
小組的有效交流應基于對所有學生動手操作結果的展示與思考。只有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動手操作,課堂展示才會呈現(xiàn)出真實性和多樣性。如果僅靠一兩個小組與教師的互動交流完成學習,那么課堂呈現(xiàn)出的是虛假的熱鬧,不利于全體學生發(fā)展。因此,在展示前小組內應先進行分工,組內成員一起動手操作圍三角形,獲得體驗,并初步形成猜想,為真實有效的課堂展示打下基礎。
(二)激發(fā)思考,在“展”“啟”中提升思維
匯報展示1:小組合作完成第一個任務后,請各小組匯報展示圍三角形的情況。
第一小組:我們小組用10厘米、6厘米和8厘米這三根小棒圍成了1個三角形,用4厘米、5厘米和6厘米這三根小棒圍成了1個三角形,還用5厘米、6厘米和8厘米小棒圍成了三角形。
師:那有沒有小組沒能圍成三角形的?
第四小組:我們小組用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這三根小棒沒圍成三角形。
師(點頭):嗯,怎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其他小組呢?
第五小組:我們小組用10厘米、4厘米和5厘米也沒能圍成三角形。
師:我們來看一下,為什么這兩種情況不能圍成三角形?
學生展示圍三角形的各種情況后,教師引導學生先研究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情況,發(fā)現(xiàn)用數(shù)學算式表示這兩種情況中三根小棒長度關系,分別是4+5<10和6+4=10,進而猜想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關系:兩根小棒的長度加起來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長度。
匯報展示2:比較三角形中任意兩根小棒與第三根的關系。
小組匯報:我們小組先研究第1個三角形,6+8>10,6+10>8,8+10>6。然后研究第2個三角形,4+5>6,6+4>5,6+5>4。最后研究第3個三角形,5+6>8,5+8>6,8+6>5。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三角形中任意兩根小棒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長度。
師:在三角形中,小棒其實相當于三角形的邊,我們還可以換一種說法: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句話中“任意”是什么意思?
這里教師的追問即為“啟”?!皢ⅰ焙苤匾翘嵘龑W生思維層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不能錯過。
師:剛剛在比較時我們有沒有體現(xiàn)出“任意”?
學生思考片刻,逐漸理解:在比較三角形兩邊之和與第三邊關系時,對應寫出三道算式,將三種情況都進行比較,這就是“任意”的體現(xiàn)。
師:可是每次比較時都寫這么多算式很麻煩,有沒有簡單點的方法?
生:其實只要寫出一道就可以了,第1個三角形中只要寫出6+8>10,第2個三角形只要寫4+5>6。
師:為什么?
生:這是比較了較短的兩邊之和與第三邊的長度。較短兩邊之和都大于第三邊了,三角形中其他任意兩邊之和肯定大于第三邊。
教師隨即點撥:既然有較短邊,相應的就有最長邊。我們在比較時不需要把所有情況都寫出來,只要比較短兩邊之和與最長邊之間的關系就可以了。
匯報展示3:由3個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初步提出猜想后,在組內驗證其他三角形是否也滿足這一猜想,并介紹交流驗證的過程和結果。
以上教學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和不完全歸納,在眾多實例中發(fā)現(xiàn)其他三角形同樣滿足這一猜想,并且沒有出現(xiàn)反例,大家形成共識: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其中,在驗證猜想時,學生通過自己畫三角形發(fā)現(xiàn):三角形三邊的長度不僅可以是整數(shù),小數(shù)也同樣適用,擴大了三角形三邊的取值域。
(三)鞏固訓練,在“練”“評”中深化認知
練習1:從學校到少年宮有幾條路線可以走?走哪一條路最近?
練習1的解決并不困難,重在通過問題解決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提出猜想,并通過舉例驗證獲得結論的方法是一種合情推理。在小學教學中很多地方會用到合情推理,但合情推理的結果本身不夠嚴謹,所以教師在進一步的討論中隱去“學校—郵局—少年宮”的路線,引導學生觀察上面的三角形,感受從“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演繹推理思想。這樣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相輔相成,凸顯思維的創(chuàng)新與躍進,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幫助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探索知識,感受數(shù)學的趣味性,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練習2:(1)李叔叔打算從8厘米、5厘米、4厘米和3厘米長的小棒中,選擇3根小棒釘成1個三角架,可以選擇哪3根?
學生選擇3根小棒,并自覺用算式驗證是否能圍成三角形。
(2)李叔叔最后選擇了8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如果把其中的4厘米小棒換掉,可以換多長的?
教師結合視頻,幫助學生理解在比較三角形任意兩邊和與第三邊時,最長邊不一定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變換的。將8厘米看作最長邊,第三邊要大于3厘米卻不超過8厘米;也可以將第三邊看作最長邊,這時第三邊大于等于8厘米,卻要小于13厘米。由此得到第三邊的取值范圍:小于已知兩邊之和,大于已知兩邊之差。
以上練習能幫助學生在思考中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深入理解三角形三邊關系,自覺檢驗三角形第三邊的范圍,感受解決問題過程中數(shù)學思維的層次性和操作方法的靈活多樣性。
三、展示性學習的教學反思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是展示性學習的前提
本節(jié)課基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基本理念,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匯報展示和交流。通過獨立圍三角形、小組展示、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并獲得結論這一過程,學生得以充分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自由發(fā)言、動手操作等活動貫穿始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正因為有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才有后面課堂中展示匯報的精彩。課堂上每個人都積極參與,認真思考,群策群力,課堂氛圍活潑真實,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習效果。
(二)實現(xiàn)全體學生共同發(fā)展是展示性學習的目標
本節(jié)課學生先獨立圍三角形,然后以小組展示匯報為平臺,通過展示,調整完善自己的認知;通過傾聽同伴的補充發(fā)言,形成新的信息。“任意”是數(shù)學推理中重要的詞語之一,多數(shù)學生頭腦中原本的“任意”指隨意、隨便的意思,他們并沒有深入理解本質。小組討論并闡釋對“任意”的理解,從語言、算式等不同方面相互交流,學生在吸收集體智慧的過程中,又反過來促進集體的發(fā)展,進入新一輪的學習,在這種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中實現(xiàn)對“任意”的深入理解。這種學習展示體現(xiàn)了生命的兩種本性:作為個體的自我需要成長、發(fā)展,作為群體中另一個自我需要交流、欣賞或被欣賞、評價或被評價。如此,每個人在數(shù)學上都獲得不同的發(fā)展,整個學習共同體在課堂教學中煥發(fā)了生命的自然活力。
(三)開展行之有效的探究活動是展示性學習的載體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特征,即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教學上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沿著猜想—驗證—結論—應用這一線索組織學生通過組內和組際間的互動與展示,開展動手圍三角形的探索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輔以示范與啟發(f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圖形特征,體驗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如果不安排圍三角形的活動,也不匯報展示圍的情況并比較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而是直接告訴學生結論,盡管也能完成教學,但學生的體驗和理解不會如此深刻,綜合能力得不到明顯提高,學習效果也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顯著。開展行之有效的探究活動,可以促進展示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構建師生、生生自由平等交往的生態(tài)化課堂環(huán)境。
綜上,在展示性學習視角下開展圖形特征的探索,促使學生不僅可以從被動地“聽”轉向主動地“做”,擁有更多自由表達、與他人交流的機會,獲得對數(shù)學知識的深度理解,還可以通過小組共同合作和展示,對自己所在小組產生歸屬感,改變全班學習氛圍,讓知識、能力和情感自然發(fā)展,互相促進。
參考文獻:
[1]汪小珍.展示性學習:自主學習的一種樣態(tài)[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0(2):23-24.
[2]韓立福.展示對話學習 ? 煥發(fā)生命活力[N].中國教育報,2012-08-09.
(江蘇省南京市將軍山小學 ? 210012
鹽城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 ? 2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