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強 禮巍 尹中宇 張克忠 江洋深
梗阻性大腸癌是臨床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隨著現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飲食結構的變化,導致近年來梗阻性大腸癌的臨床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梗阻性大腸癌如不能及時發(fā)現,未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會使癌細胞擴散最終導致患者死亡。梗阻性大腸癌的常見癥狀為腹痛、腹脹、嘔吐,具有間歇性發(fā)作,持續(xù)性進展的特點[1]。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中藥治療、手術治療及內支架治療,各種治療方法均有利弊。近年來,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手術治療梗阻性大腸癌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為探討手術治療對梗阻性大腸癌的確切療效,本文對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60 例梗阻性大腸癌患者開展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60 例梗阻性大腸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經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確定診斷,排除腦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精神障礙性疾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 例。觀察組患者男19 例,女11 例;年齡41~79 歲,平均年齡(61.7±7.9)歲;梗阻位置:直腸10 例,橫結腸9 例,右半結腸5 例,降結腸6 例;病理類型:高分化腺癌13 例,中分化腺癌10 例,低分化腺癌7 例。對照組患者男20 例,女10 例;年齡42~77 歲,平均年齡(60.9±7.1)歲;梗阻位置:直腸11 例,橫結腸8 例,右半結腸6 例,降結腸5 例;病理類型:高分化腺癌14 例,中分化腺癌9 例,低分化腺癌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先施行保守治療,糾正脫水、低蛋白血癥及貧血現象,糾正體內酸堿平衡失調、水電解質失衡現象,給予營養(yǎng)支持,行胃腸減壓等。對照組給予奧沙利鉑化學治療,劑量為130 mg/m2加入5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4 h,觀察有無毒性反應,如無毒性反應每隔21 d 給藥1 次。觀察組采用手術治療,手術前控制患者心功能指數及血壓在正常范圍,對患者病情進行充分評估,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控制手術時間。具體手術方式:①19 例患者行根治術:麻醉后探查游離乙狀結腸,再游離降結腸,切斷乙狀結腸直腸后游離,直腸前壁游離,直腸側韌帶游離,切斷直腸遠端,最后行吻合;②8 例患者行短路手術:在近端腸管和遠端腸管的側口側進行吻合,吻合口直徑為腸管的2 倍,將腸內容物引流出來,吻合口再近梗阻部位。③3 例患者行造瘺手術:患者取仰臥位,在左小腹正中旁邊作一6 cm 左右的切口,將乙狀結腸切斷封閉遠斷乙狀結腸,近端乙狀結腸造瘺縫合。如果梗阻性大腸癌患者病情屬Ⅰ期吻合,手術中還需進行結腸灌洗,手術后為防止感染,需應用抗生素治療并進行擴肛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年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2]:痊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無復發(fā);顯效:患者癥狀明顯減輕無復發(fā);有效:臨床癥狀好轉但有復發(fā);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主要有神經毒性反應、胃腸道反應、吻合口瘺及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大腸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僅次于胃癌及食管癌,老年人中發(fā)病率較高,主要臨床表現為血便、腹脹、腹瀉及便秘[3]。據研究表明,大腸癌發(fā)病因素與遺傳及飲食習慣密切相關[4]。長期高動物蛋白質、高脂肪飲食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5],因此改變飲食習慣是降低其發(fā)病率的關鍵因素,隨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手術技術的日趨完善,大腸癌患者生存期不斷延長。大腸癌嚴重的并發(fā)癥為腸梗阻,梗阻性大腸癌會有血便、腹瀉等癥狀,梗阻后梗阻上部的腸蠕動加劇,腸管擴張患者會有劇烈的腹部絞痛癥狀,如梗阻發(fā)生一段時間,梗阻近端腸道中的內容物潴留使腸管擴張,患者則自覺腹脹[6]。如為高位腸梗阻則腹脹程度輕,如為低位腸梗阻則患者腹脹嚴重,高位腸梗阻患者往往嘔吐時間早,次數多,呈頻繁的反射性嘔吐,低位的腸梗阻嘔吐時間晚,梗阻性大腸癌主要依靠影像學如CT、MRI、彩超等進行診斷[7]。梗阻性大腸癌的患者如急性發(fā)作,應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對于梗阻性大腸癌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時間,可保證最佳的治療效果,患者入院后應先予以保守治療,進行全面的檢查,收集相關資料,準備充分后再進行手術治療。手之前若準備不充分,有可能不能完全清除淋巴結,會影響預后,如手術時間過晚,患者病情惡化,可出現腸壞死、休克及腸穿孔等嚴重的合并癥,增加手術難度,也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8]。如果是粘連引發(fā)的梗阻可進行觀察,腸管的蠕動可使局部恢復,手術可在48 h后進行,如懷疑為絞窄性腸梗阻應盡早手術,防止腸壞死,梗阻性大腸癌常用的手術術式為根治手術、短路手術及造瘺手術,手術方式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包括疾病因素、治療需求、醫(yī)療條件等[9]。Ⅰ期吻合術能及時將病灶切除解除梗阻,防止癌細胞擴散,不完全腸梗阻患者術前充分準備后行Ⅰ期吻合術,完全性腸梗阻要視患者全身情況,身體情況好的患者吻合張力小,切口邊緣出血,腸管顏色正常,靜脈無淤血的患者Ⅰ期吻合術安全有效[10,11]。腹腔污染嚴重的患者要盡早手術切除腫瘤組織,近端造瘺口后行腸吻合術[12]?;颊呱眢w狀況差、不耐受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行近端結腸永久性雙管造口術再行根治性手術,為降低死亡率,保證手術治療效果,手術期間應嚴格無菌操作,術后行抗感染治療,術前對患者病情全面了解,做出正確的判斷,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本次本院對手術治療梗阻性大腸癌的臨床效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手術治療梗阻性大腸癌其治療效果確切,不良反應少,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手術前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時間及手術方式,術后應進一步抗感染治療,以提高手術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