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田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頸椎病類型,其病因主要為椎體受到牽拉而導致椎-基底動脈缺血,進而影響中樞神經系統(tǒng)供血,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影響較大[1]。西藥在該病治療方面療效有限,而中醫(yī)則獨具優(yōu)勢。中醫(yī)治療頸椎病的方法經驗豐富,且療法眾多,近年來激痛點推拿技術開始應用于臨床,可作為頸椎病針刺療法的輔助治療技術,為進一步探明該聯合療法的實踐效果,本次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6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對比分析了針刺+激痛點推拿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分為針刺組和激痛點推拿組,各30例。X線片和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針刺加激痛點推拿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0~70歲,平均(59.11±8.42)歲;病程1~5年,平均(2.49±1.21)年。針刺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1~70歲,平均(59.72±8.64)歲;病程1~5年,平均(2.59±1.14)年。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伴有頸性眩暈;發(fā)作期眩暈;近4周內未接受相關治療;X線檢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椎管矢狀徑狹窄;無頸部外傷史、手術史;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顱內占位、耳/源性、代謝性疾病等引起的眩暈;肝腎功能嚴重衰竭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常規(guī)給予活血通絡藥物、領枕牽引療法等治療。在此基礎上,針刺組增加針刺治療:取俯臥位,一次性毫針(0.3 mm×40 mm),對針刺點穴位進行消毒處理,快速點刺、淺刺風池、風府等雙側穴位,不留針;隨后對雙側肩井、頸百勞、百會、阿是穴進行直刺針刺(15~20 mm)治療,得氣后留針半小時,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1次/d,每周治療5~6次,1周為一個療程。針刺加激痛點推拿組在針刺組基礎上增加激痛點推拿治療:治療前確定患者壓痛點,同時觀察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病變位置,常見位置為斜方肌、胸鎖乳突肌鎖骨支、枕下肌群等,操作者用手指按壓這些部位,出現強烈疼痛感,且疼痛向四周擴縮,表明該位置為激痛點,隨后用記號筆或碘伏標記;采用剛柔并濟的推拿手法對激痛點進行推拿;指尖按壓枕下肌群,再旋扳手法; 采用指壓、揉按、拿法進行斜方肌1、2、3號位等常見激痛點推拿;點按、揉捏胸鎖乳突肌鎖骨支反局部壓痛點;最后采用叩擊、拍法方式按摩斜方肌、胸鎖乳突肌鎖骨支、枕下肌群,結束操作;每次治療約為30 min,1次/d,每周治療5~6 次, 1周為一個療程。2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 超聲監(jiān)測結果2組患者治療前后分別進行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檢查,觀察2組治療前后椎動脈血管內徑和椎動脈血流速度變化。
1.4.2 頸性眩暈評分參考《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法》評估2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量表評分,分值0~30分,分數越高表明頸性眩暈癥狀越輕,功能越好[2]。
1.4.3 臨床療效評估2組患者2個療程結束后,參照《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評估臨床療效:顯效:患者眩暈癥狀基本消失,麻木、疼痛、肢體活動受限等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可在勞累后出現輕度癥狀;有效:患者眩暈癥狀顯著改善,麻木、疼痛、肢體活動受限等癥狀均有改善,勞累后出現癥狀加重;無效:各癥狀均無改善者??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椎動脈超聲檢測結果比較針刺加激痛點推拿組治療后椎動脈血管內徑和平均血流速度顯著高于針刺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頸性眩暈與功能評分比較激痛點推拿組治療后頸性眩暈與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針刺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療效比較針刺加激痛點推拿組總有效率(93.33%)顯著高于針刺組(7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2組患者椎動脈超聲檢測結果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頸性眩暈與功能評分比較 (例,
表3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誘因復雜,但是在現代生活與工作方式下,該病發(fā)病率呈明顯的升高趨勢,低齡化顯著,但其臨床治療較為棘手,該病病勢纏綿,極易反復發(fā)作,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痛苦。該病可引起以惡心、眩暈、平衡感異常等癥狀,其極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而需盡早采取有效治療措施。西醫(yī)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以各類理療手段、擴血管和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為主,但是療效不理想,長期服用毒副反應較大,因而多建議患者聯合中醫(yī)療法,從而更好地提升臨床療效[4]。
中醫(yī)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及技術較為多樣,如針刺、推拿、外敷、熏蒸、拔罐、中藥內服等,但是存在見效慢、療程長等不足,因而這些治療技術也需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完善[5]。現代中醫(yī)學研究發(fā)現,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不僅存在頸項部的疼痛,同時也可放射至肩部,甚至達到肩部以下位置,按壓這部分區(qū)域可以找到多個壓痛點,而結合影像學圖像可見,壓痛點位置可見軟組織及椎體關節(jié)的異常,提示可以從壓痛點入手,找到強烈疼痛感,且疼痛向四周擴縮的激痛點,然后對于激痛點進行推拿手法干預,疏通壓痛點經脈,改善肌肉筋結,調節(jié)頸部肌力的平衡,進而促進椎動脈型頸椎病患椎體力學失衡的改善,從根本上解決椎-基底動脈缺血的問題[6]。本次研究也發(fā)現激痛點推拿組治療后椎動脈血管內徑和平均血流速度顯著高于針刺組,可知增加激痛點推拿組治療可更好地改善椎-基底動脈狹窄,增加血流量,并提升血流速度,進而真正改善缺血問題。同時,本次研究發(fā)現,激痛點一般位于斜方肌1、2、3號點,胸鎖乳突肌鎖骨支等位置,局部往往存在頸部關節(jié)囊粘連、椎體牽拉失衡等問題,而對激痛點按摩可促進關節(jié)粘連松解、活血化瘀,緩解頸部肌肉痙攣,促進頸部肌群的功能改善,使頸部肌群恢復正常功能,幫助頸椎達到力學平衡。此外,針刺療法可以振奮人體陽氣、活血通絡、消腫祛瘀,進而使筋脈盡得濡養(yǎng),進而改善眩暈等癥狀[7]。激痛點推拿相關文獻報道也顯示,該療法應用于針刺療法基礎上,對椎動脈型頸椎病頸性眩暈癥狀改善尤為顯著,較單純針刺治療,頸性眩暈與功能評分可提升5~10分[8]。本次研究也發(fā)現,激痛點推拿組治療后頸性眩暈與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針刺組,可知聯合激痛點推拿可更好地促進頸項部功能改善,減輕頸性眩暈癥狀,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此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針刺加激痛點推拿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針刺組,提示在總體療效方面,增加激痛點推拿效果更好,該聯合療法值得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在針刺治療基礎上聯合激痛點推拿,可進一步提升頸性眩暈改善效果,并可促進椎動脈血管狹窄和血流速度改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