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姝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由于圍生期缺氧導致新生兒顱腦損傷,可造成心、肺、腎等器官損傷,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其中心肌損傷是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研究顯示[1],氧化應激反應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疾病進展具有重要作用。磷酸肌酸鈉是一種內(nèi)源性功能物質(zhì)[2],作為能量緩沖劑可直接提供機體所需的高能磷酸鍵,降低缺血再灌注時氧自由基的生成,從而改善心肌酶譜等指標,目前廣泛應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多種心臟疾病,治療效果良好,但關于其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較少[1]。本研究納入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磷酸肌酸鈉在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研究組男34 例,女26 例;日齡1~29 d,平均日齡(14.5±5.5)d;體重2.5~5.1 kg,平均體重(3.43±1.08)kg;阿氏(Apger)評分2.8~4.4 分,平均Apger 評分(3.39±0.65)分。對照組男35 例,女25 例;日齡1~28 d,平均日齡(14.7±5.2)d;體重2.4~5.2 kg,平均體重(3.56±1.12)kg;Apger 評分2.9~4.5 分,平均Apger 評分(3.41±0.58)分。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兒均符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標準,存在導致患兒宮內(nèi)窘迫的病史,病歷資料齊全;②患兒靜息狀態(tài)下心率>100 次/min,持續(xù)時間>5 min,臍動脈持續(xù)血氣分析≤7.0;③胎兒伴有重度窒息(Apgar 評分1 min<3 分,持續(xù)時間>5 min 后評分<5 分);④患兒具有相關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表現(xiàn),如意識障礙、肌張力改變、反射異常,瞳孔對光反射消失等;⑤出生后短時間出現(xiàn)持續(xù)時間≥24 h 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損傷;⑥合并心肌功能損傷或窒息;⑦腦電圖、CT、磁共振(MR)等輔助檢查證實有缺氧缺血性腦部變化;⑧患兒家屬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愿意承擔相關風險并同意積極配合研究工作。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顱腦畸形的患兒;②合并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③治療期間服藥不規(guī)律的患兒;④合并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可能影響研究試驗結(jié)果的患兒;⑤合并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或其他具有高度傳染性疾病的患兒;⑥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需要緊急搶救的患兒;⑦因電解質(zhì)紊亂、顱腦出血或產(chǎn)科損傷引起抽搐的患兒。
1.3方法 所有患兒均進行對癥治療,維持生命體征和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為患兒提供吸氧、降顱壓、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等治療,必要時給予強心處理。所有患兒治療2 個療程,7 d 為1 個療程。對照組患兒采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jīng)節(jié)苷脂鈉注射液(北京賽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980,規(guī)格:2 ml∶20 mg×6支)治療,20 mg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jīng)節(jié)苷脂鈉注射液與10 ml 生理鹽水混合靜脈輸注,1 次/d,治療2 周。研究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磷酸肌酸鈉(吉林英聯(lián)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621,規(guī)格:0.5 g×2 支)治療,將1 g 注射用磷酸肌酸鈉溶解于10 ml 5%葡萄糖溶液稀釋后靜脈滴注,1 次/d,治療2 周。
1.4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心肌酶譜指標、心功能指標及氧化應激指標。心肌酶譜指標包括肌TnI、CK、LDH 及CK-MB。心功能指標包括LVEF和E/A。氧化應激指標包括NOX2、ROS。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心肌酶譜指標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兒TnI、CK、LDH 及CK-MB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兒TnI、CK、LDH 及CK-MB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患兒心肌酶譜指標對比 ()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患兒心肌酶譜指標對比 ()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研究組患兒LVEF(48.26±8.14)%、E/A(0.59±0.14)與對照組的(48.57±9.02)%、(0.61±0.13)對比,差異無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80、0.740,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兒LVEF(73.27±7.5)%、E/A(1.29±0.35)均高于對照組的(65.54±8.1)%、(1.07±0.17),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951、3.998,P<0.05)。
2.3兩組患兒治療前后NOX2 及ROS 水平對比 治療前,研究組患兒NOX2 水平(0.90±0.13)、ROS 水平(823.59±67.94)U/ml 與對照組的(0.90±0.12)、(824.69±71.53)U/ml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00、0.079,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兒NOX2 水平(0.36±0.05)、ROS 水平(501.22±43.35)U/ml 均低于對照組的(0.54±0.09)、(567.87±49.38)U/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362、7.172,P<0.05)。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窒息、胎兒窘迫引起的腦缺氧性疾病,患兒腦部因窘迫過程中缺血缺氧,導致腦細胞損傷等一系列變化反應,表現(xiàn)為患兒出現(xiàn)意識障礙、驚厥、神經(jīng)反射減弱等表現(xiàn),嚴重者可出現(xiàn)急性死亡[3]。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常并發(fā)心肌損傷,且病情較重,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患兒智力受損或其他不可逆神經(jīng)損害[4]。臨床上對于該病治療主要采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jīng)節(jié)苷脂鈉進行,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對于改善患兒心肌酶譜指標效果較差。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可以導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代謝功能異常,使得機體產(chǎn)生大量氧自由基,改變神經(jīng)細胞結(jié)構,加重惡化患兒臨床病情[5]。改善心肌功能對于腦神經(jīng)損傷有一定的幫助。磷酸肌酸鈉是心肌細胞核骨骼肌細胞中廣泛存在的一種能量緩沖載體,提供機體所需能源物質(zhì),因而使用磷酸肌酸鈉有助于調(diào)節(jié)患兒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增強患兒對抗病毒的能力,減少心肌功能損害,即心肌酶譜指標下降,臨床癥狀改善。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兒TnI、CK、LDH 及CK-MB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兒TnI、CK、LDH 及CK-MB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LVEF、E/A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NOX2、ROS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因為能量代謝障礙是腦缺氧、缺血最初表現(xiàn)的病理生理改變,可以致使腦細胞死亡[6]。磷酸肌酸是一種細胞內(nèi)高能磷酸化合物,對于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合并心肌損害具有一定保護作用。磷酸肌酸鈉可以通過減少體內(nèi)磷酸激酶的損失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7],通過水解高能磷酸鍵釋放能量供應心肌、骨骼肌等細胞,同時可以改善心肌代謝,保護心肌收縮功能,抑制過氧化反應。
綜上所述,磷酸肌酸鈉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效果顯著,對新生兒心功能指標改善明顯,可減少心肌損害,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