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菊
內容摘要:人類對英雄的崇拜植根于集體無意識,英雄形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精神感召力。英雄形象塑造具有時代特征,能夠展現(xiàn)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過程中,塑造與時代緊密結合的英雄形象意義重大。
關鍵詞:新時代 原型 英雄形象 敘事
在人類文明歷史進程中,英雄和英雄敘事貫穿始終。英雄崇拜是各民族普遍具有的文化心理意識,由這種普遍心理意識產(chǎn)生的各種英雄形象,具有顯著的時代性和民族性。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zhàn)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庇⑿坌蜗笞鳛槊褡寰竦姆栞d體,擁有持久的文化生命力和強大的精神感召力。
一.英雄形象的歷史原型闡釋
東西方神話傳說中,英雄普遍存在。在我國各民族神話傳說中,有大量英雄人物,女媧、后羿、大禹等英雄被人們代代相傳,早已成為中華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形象。
早在先秦時期“英”和“雄”分別單獨使用,西漢時“英雄”一詞才出現(xiàn),在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夫鳥獸魚猶知相假,而況萬乘之主乎?而獨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士與之為伍,則豈不病哉!”后來“英雄”被定義為有智有勇的“杰出人物”,是“聰明才智和膽力勇氣皆備超群的人?!彪S著社會不斷發(fā)展,英雄概念更加寬泛,有學者認為“英雄就是偉大的人格,英雄就是永恒價值的代表者和實現(xiàn)者,永恒價值乃是指真善美”,即能夠代表真善美的人是英雄。在中國神話傳說中英雄通常是自然界“天人合一”的代表,這反應出傳統(tǒng)文化中的英雄觀和英雄崇拜意識,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在西方文化中,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定義“英雄”指:“在《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所描述的早期自由人,尤指杰出人物:在戰(zhàn)爭與驚險中出類拔萃的和珍視勇敢等美德的超人?!焙芏嘤⑿郾旧砭褪巧竦暮蟠?,于是具有半人半神的特性,隨著社會發(fā)展,在社會民主化進程中,英雄由帶有神性的傳奇本身向世俗、生活化的當代性轉化,這種轉化后文學作品的英雄敘事從神話傳說轉向文學創(chuàng)作的英雄敘事。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與各種未知力量進行無休止斗爭的過程,每一次斗爭取得一點進步、獲得一次生存機會始終都伴隨著英雄的犧牲和受難。通過現(xiàn)存民族神話傳說可以發(fā)現(xiàn)英雄敘事的兩個重要主題是“災難”和“救世”,在古代神話中每一個災難事件中都有英雄形象出現(xiàn)。事實上,災難在人類歷史上客觀存在,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遭遇的災難包括自然災難和人為災難事件,例如洪水、戰(zhàn)爭、瘟疫等,在與災難較量的過程中,英雄形象出現(xiàn)并不斷被塑造。面對災難,人們想象自身在整個世界和災難事件中的位置和戰(zhàn)勝災難的力量,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英雄形象。
面對災難時英雄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一、人定勝天型,在災難面前,人類在英雄的帶領和幫助下一定能戰(zhàn)勝災害的人定勝天敘述是主流的敘事模式,英雄能夠通過自身的超能力或者超越普通人的力量以及智慧戰(zhàn)勝災難,幫助人類重新生存下去。大禹、后羿等都是這類用神奇的力量戰(zhàn)勝災難的英雄形象。二、雖敗猶榮型,這類型的英雄通過不懈努力斗爭,但最后犧牲了自己,換來相對勝利,獲得精神上的永恒,表現(xiàn)出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神話敘事中的夸父、精衛(wèi),在客觀自然面前并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但他們具有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彰顯出英雄氣概。三、無力回天型,在災難面前,無論怎樣斗爭,最終以失敗結束,這類型英雄以俄狄浦斯為典型,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刑天,他們具有強烈的悲劇意義。不管結局如何英雄性格中都具有一種百折不撓、敢于抗爭的精神特質。無論英雄事跡成功與否,他們都讓人類贊賞和敬佩。
心理學家榮格分析人類集體無意識時認為“集體無意識是精神的一部分,它與個人無意識截然不同,因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樣可以歸結為個人的經(jīng)驗,”在人類精神的三個層次“意識、個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中集體無意識潛藏在人類精神最深處,通過繼承或進化而來。按照原型心理學的解釋,英雄是在人類集體意識中存在的某種原型,這種原型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反復出現(xiàn),如同基因一樣,根植于每個人的心中,世代遺傳卻難意識到,即文化基因,不斷出現(xiàn)在各個時期的文藝作品中。正如學者指出“雖然英雄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但人們留戀英雄的集體無意識依然強大,從而導致英雄以不同形式不斷再生”,人類對英雄形象的塑造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表現(xiàn),能夠激發(fā)出人類的某種內在感情。
二.英雄形象塑造的時代性
“英雄是時代的楷模,文藝是時代的聲音”用英雄形象塑造來彰顯時代精神是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因為任何時代,都需要通過文藝作品來塑造英雄的人物形象,來作為歷史的先驅、民眾的榜樣和時代的楷模。
英雄的塑造與特定的歷史時代相符,不同時代產(chǎn)生并塑造的英雄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遠古時代人們?yōu)榱藨?zhàn)勝自然災害,神話和古代文學敘事中塑造出大禹這類不食人間煙火充滿反抗精神,神化的英雄,近現(xiàn)代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贏得民族解放過程中塑造出楊子榮類智慧與勇氣并存的英雄形象。英國作家托馬斯·卡萊爾把英雄分為六大類:“神明英雄、先知英雄、詩人英雄、教士英雄、文人英雄和帝王英雄?!睆臄⑹挛乃囎髌穪砜?,英雄的出生、成長與創(chuàng)業(yè)的敘事模式具有類型化、時代化的特征,英雄主人公在成長和立業(yè)過程中積蓄力量、增長本領,展現(xiàn)具有個人魅力的才能和智慧。這種敘事模式的英雄形象在中國文藝作品中大致有這樣幾類:
1.民族英雄:蘇武、文天祥、岳飛等,他們精忠報國、不屈不撓、不畏艱險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脊梁,能夠凝聚民族力量。
2.紅色英雄:江姐、楊子榮等,這些英雄的出身、性格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理想追求,為了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慷慨就義。特別是在主旋律革命作品中,為強調教育功能,英雄的高尚品質以及大義凜然的革命精神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弘揚的。
3.時代英雄,在新時代,更多具有時代精神和時代特色的平民英雄形象被塑造出來,例如改革英雄、創(chuàng)業(yè)英雄、扶貧英雄、抗疫英雄等等,他們是具有新時代中國精神的英雄形象,他們更接近普通人,更貼近生活,更能滿足新時代人民大眾的精神需求。與美國好萊塢的“超級英雄”不同,中國英雄形象和英雄塑造植根于中國大地,帶有民族性,更多的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做家譜的所謂光彩照人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边@里中國的脊梁正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英雄形象,在任何時代的文藝作品中都能看到在英雄敘事背后蘊藏的英雄情結。
三.英雄形象的當代審美價值
在中華歷史上面對國家存亡、民族大義、人民安危的時候產(chǎn)生出許許多多英雄人物,英雄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和文化基因。中華歷史上,英雄形象塑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進程、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價值觀的變化,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語境下,英雄形象塑造不斷變化。
在當代中國社會快速轉型時期,文藝作品中英雄人物的產(chǎn)生帶有特定時代的審美傾向性。二十世紀80年代前的英雄形象具有明顯的“高大全”特征,主要是在政治話語以及主流審美中塑造出來的,90年代后一段時間內,一些文藝作品為了高話題流量、高收視率、高發(fā)行率等,在經(jīng)濟利益面前為迎合大眾審美需要塑造出的英雄形象被加入匪氣、痞氣等另類個性氣質。但在主旋律作品中滿足官方主流文化和大眾需求的英雄形象仍是主要形態(tài),無論是革命歷史題材作品還是其他類型的文藝作品都運用了多元化的手段塑造出全方位、不同特質的英雄形象。
在一個民族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所有真實和塑造的英雄形象都傳承了“英雄祖先”的某些特征和敘事方法,在這些英雄形象塑造和敘事的文本創(chuàng)作和傳播過程中,英雄文化基因得到延續(xù)、印證和強化,以此來不斷凝聚和鼓舞民族精神。英雄形象塑造能激發(fā)起人類感情中的英雄情懷。英雄形象的感染力、號召力和精神榜樣的力量能夠凝聚起民族精神,“民族認同的重建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的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他們印證了真正的民族精神,體現(xiàn)了民族對意義、身份、統(tǒng)一性和集體生命力的追求?!辈煌瑫r代的英雄形象和英雄敘事文本無一例外的體現(xiàn)著特定時代的民族命運和民族心理,“講述一個關于英雄的故事,是對一個民族歷史、現(xiàn)在、未來進行積極判斷與響亮召喚的過程。而聆聽一個關于英雄的故事,則是民族成員確認自身對于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并將民族精神內化為自身生存準則的重要途徑?!彼?,從英雄形象塑造到英雄敘事的文本創(chuàng)作,都需要向人們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創(chuàng)造出富有中國特色的、極具感染力的英雄,這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向心力,提高民族和國家文化認同。
文藝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及英雄敘事不僅是文藝問題、審美取向問題,更多的是新時代人們的價值追求和理想道德的體現(xiàn)。有學者指出:“英雄人物與人們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念、象征符號、事件和景觀一起,構成了一個可讓民族共同體歷代受用的獨特文化寶庫?!碧貏e是面對青年一代,不遺余力的塑造屬于他們的英雄形象和精神偶像,打造英雄主義的“詩和遠方”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卡萊爾著,張峰、呂霞譯:《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萊爾講演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2][英]安東尼?史密斯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tài)、歷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
[3][美]約瑟夫·坎貝爾著,黃玨萍譯:《千面英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4]李健《“英雄形象”的話語重構及其視覺隱喻》《學術界》2019年8月。
[5]馬立新,洪文靜《如何塑造新時代英雄形象》《人民周刊》2018年第5期。
(作者單位:武漢市漢陽區(qū)委黨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