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云
新冠疫情的發(fā)生讓全國中小學生暫停返校,為保證學生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各教學單位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線上教學,這使得在線教育成為當前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傳播教學媒介方式,并得到廣泛的普及與認可。在線教學的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克服時空距離的難題,但同時也存在著師生間缺乏互動、無法保證教學效果等缺點。本文在疫情期間通過對大興區(qū)中小學生校外教育課程在線學習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與分析,以便有針對性的提出適宜的建議和對策,為疫情后進一步改進校外教育在線學習的新模式提供有效參考。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5月在大興區(qū)少年宮已錄入學籍并參加課外教育的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6周歲,且家長同意參與此次調查。排除標準:未完成調查或中途退出者。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分別對已錄入學籍的舞蹈班、聲樂班及書法班中小學生進行隨機抽樣,每組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別抽取40名學生并對其進行電話訪談調查。
(三)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描述,定性資料采用頻率和百分比進行描述。
二、結果
(一)一般人口學特點
此次共調查120名學生,均為有效電話訪談,無中途退出及未完成調查者,其中被調查者最小年齡6歲,最大年齡13歲,平均年齡為8.53±1.46歲;男生占45%(54/120),女生占55%(66/120);小學生占40.8%(49/120)、初中生占56.7%(68/120)、高中生占2.5%(3/120)。
(二)在線學習的基本情況
(三)對線上學習的態(tài)度
(四)自評線上學習效果與學習干擾因素
三、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當前各類校外教育機構并存、多種校外教育力量交錯共生,使得校外教育已成為重要的文化課外的育人方式。疫情發(fā)生后為保障學生“停課不停學”,校外教育將開展線上教學模式成為了輸送知識的主要途徑。
此次調查顯示多數(shù)學生在疫情期間主要通過直播與錄播視頻進行校外課程的學習,錄播課程仍是校外教育線上教學的主要方式。有研究顯示,上海市80.3%的青少年此前并“沒有”和“極少”通過網絡途徑獲取校外教育知識,但青少年對于利用網絡學習的方式來增長知識有著極大的興趣和期望,這表明當前校外教育在網絡渠道的利用是十分有限的,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很好的利用網絡途徑,同時也反映出校外教育在線上教學是存在著許多空白的。
此次調查顯示,學生普遍對于校外知識課程的在線學習時長一般在1-2小時,而這與吳思為等研究結果相似,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與普及,線上教育已成為青少年獲取文化知識、休閑娛樂的重要途經,大量的網絡信息與校外課程教學內容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但青少年上網時間顯然明顯增加,長時間的網絡學習并不一定能使學生從中能獲取更多的知識。宋乃慶等對中學生的在線學習周期持久性維度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以上的學生每天在線學習時長在3-4小時以上,其中約60.1%的人偶爾會學習校外線上課程。文化課已占據(jù)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如果校外教育課程學習時間過長,會加重學習負擔,而縮短校外教育課程時長、精煉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方式,這才能保障學生對于文化課外教育內容的高質量在線學習。
本次調查顯示,僅八成以上學生對于在線學習校外教育課程較為喜歡,同時有70%的學生很支持將線上教學方式來作為課堂教育外知識的擴展與補充。而這一結果與李卓蔚等研究結果并不相同,大部分學生還難以接受完全線上教學的教學模式,對于線上教學抱有消極情緒。顯然,各地區(qū)在開展線上教育是存在差異的,面臨的挑戰(zhàn)也不盡相同,而落實“雙線教學”的模式是更加符合我國當前的教育實際。
綜上所述,疫情的發(fā)生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教學方式,而疫情后的教育體系重建化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雙線教學(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時代勢必成為未來教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