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梅,李賢珍,張枝尚
“體育運動與攻擊行為”的分析
沈玉梅1,李賢珍2,張枝尚3
1.東莞職業(yè)技術學院 體育系,廣東 東莞,523808;2.廣州體育學院運動生化省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510500;3.廣東醫(yī)科大學,廣東 東莞,523808。
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攻擊行為發(fā)生的心理機制進行回顧,通過參考一般攻擊行為模型的邏輯框架,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分析體育運動對攻擊行為的影響。研究顯示:引發(fā)攻擊行為的因素包括內(nèi)部因素:個體人格、認知、情緒、生理喚醒水平;外部因素:運動情景因素。體育運動能夠改善個體攻擊性的人格、認知和情緒,提高生理喚醒水平;參與低強度、低競爭性、低任務條件下的非接觸性、娛樂活動和有組織、優(yōu)良環(huán)境下的體育活動對于減少個人攻擊行為水平更加幫助。在價值導向上,體育應回歸其教育本質(zhì)上,淡化功利與競爭意識;公共傳媒應凈化輿論環(huán)境,廣泛宣傳體育運動背后的精神價值及其人文理念,以促進公民身心與人格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攻擊行為;一般攻擊模型;體育運動
如今,暴力攻擊事件在世界范圍內(nèi)頻發(fā),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的和諧與和平發(fā)展。在我國,有關暴力攻擊行為的事件在各大媒體的報道中也頻繁出現(xiàn),尤其令人痛心憂慮的是“校園凌霸事件”,實施攻擊行為的主體卻是原應充滿正能量、充滿朝氣、承載國家未來發(fā)展的青少年群體。攻擊行為的發(fā)生與個體不健康心理,不健全的人格密切相關,這與我國政府在“健康中國”中提出的促進公民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提高公民心理素養(yǎng)的政策相悖。攻擊行為如何發(fā)生?有沒有可用以有效預防的工具?此問題一直是國內(nèi)外社會心理學界、政府乃至普通民眾關注與思考的話題。經(jīng)搜閱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目前研究多以高水平運動員、運動隊、球迷甚至一些教練員等為研究對象,集中于對競技體育領域中的暴力攻擊行為的研究,而以普通運動群體為研究對象,分析體育運動對攻擊行為影響的研究卻很少,且研究結(jié)論還存在很大爭議。因此,針對以上學術爭議,在攻擊行為事件頻發(fā)的嚴峻背景下,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攻擊行為發(fā)生的心理機制進行回顧歸納,參考一般攻擊行為模型的邏輯框架,分析體育運動對攻擊行為的影響,以期說明全民健身中不同人格特質(zhì)的個性化運動處方的必要性,同時為體育運動科學應用于攻擊行為預防以及控制提供理論參考。
攻擊行為亦稱侵犯行為,它指以傷害或是損害另一生物為目的,且此生物想要避讓的全部方式,其包括身體、語言、心理等行為。攻擊行為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按其理論發(fā)展的大概時間特征具備代表性的學說主要集中在:攻擊本能論、內(nèi)隱性攻擊理論、挫折-侵犯假說、社會學習理論以及認知理論[1]。心理學家茲爾曼(Zillman)提出,對于攻擊活動產(chǎn)生影響包括3種不同原因:(1)個人原本就有著的一種反應情況;(2)興奮的情緒,其只是一種興奮反應,不會隨著高水平的思維活動,個人想要立即投入到那些要求進行搏斗或者應付的事件中;(3)經(jīng)驗原因,它不僅是一種情緒活動,還是一種調(diào)節(jié)器,在其范圍內(nèi)控制調(diào)節(jié)好與基礎的學習反應,當個人受到刺激而出現(xiàn)興奮反應時,就會出現(xiàn)行為[2]。
本能論的代表人物精神分析學S·Fend 提出,攻擊性是個人天生自帶的,來自于個人喜斗的先天能力,而攻擊的能量來源于個人內(nèi)部順其自然且持續(xù)積攢著的原始沖擊,當其引起性刺激,就會出現(xiàn)外部行為[3]。弗洛伊德最開始通過該理論來闡述攻擊活動,他提出個人的行為來自于其性本能,包含生本能與死本能。死本能是一種對內(nèi)的自我破壞傾向,生、死本能之間存在著激烈的沖突,由生的欲望令人將對內(nèi)的破壞力量轉(zhuǎn)向了外部,致使指向他人的攻擊行為,所以攻擊行為是本能沖動受到阻抑后的反應。由于沒有實驗驗證,本能論受到質(zhì)疑,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內(nèi)隱性攻擊理論提出了人類在有意識的狀態(tài)下外顯攻擊性,以及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內(nèi)隱攻擊性存在顯著差異性,這一發(fā)現(xiàn)又重新驗證了人類攻擊性的內(nèi)隱性,本源性,從而讓本能論得以再次諦視。本能論對攻擊行為的詮釋在理論層面給了我們許多啟發(fā),其提倡(敵意、憤怒)情緒的“宣泄”以及表露,鼓勵通過小強度的活動對攻擊性行為預防。
美國心理學家提出攻擊性活動的出現(xiàn)以挫折的存在作為基礎條件,但是挫折的存在也是引起某些形式的攻擊性活動,攻擊性活動是由外部事件和情景所引起的,并非是由于個人的內(nèi)部需求所引起的。挫折—侵犯假說由多拉德、米勒等人(1939)指出,認為個體的攻擊行為是由其所受到的挫折所致,攻擊也必然以挫折為前提,二者互為因果關系。認知心理學試圖從人類認知活動內(nèi)部來解釋攻擊行為,主要包括社會信息加工模型、認知新聯(lián)合模型等。前者提出個人對于社會情景的行為反應存在各種信息加工步驟,個人不良的社會認知思想能夠引起信息加工的誤差,是出現(xiàn)攻擊活動的前提條件[4]。認知新聯(lián)合模型認為除了各類外部條件對其認知觀念的暗示作用之外,攻擊活動還受到個人情感的影響,比如易怒、沖動、缺少自我控制等[5]。
GAM認為攻擊行為是個體人格變量,例如攻擊性人格,以及情景性輸入變量相互作用的多階段過程,并且這類變量情境與人格特點能夠利用影響個人當時的內(nèi)部狀態(tài)(認知理念、情感和喚醒狀態(tài))及之后的評估與決策共同影響攻擊活動。參考一般攻擊模型的理論框架,將攻擊行為發(fā)生的因素分為內(nèi)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nèi)部因素主要包括人格變量、認知、情緒及即時生理喚醒水平;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運動情景因素[6]。
圖1 一般攻擊行為模型(Anderson Bushman, 2002)
3.1.1 體育運動對攻擊性人格的影響 人格又被人們叫做是個性,主要指個人獨特、穩(wěn)定與本質(zhì)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總稱。體育運動有益于人格的發(fā)展,且體育運動參與程度越高,人格越趨于外向和低神經(jīng)質(zhì)、低敵意和低攻擊性[7]。另外,與非運動群體相比,運動群體具有更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壓力感低、易相處,更合群[8],這些人格特質(zhì)都可以減少攻擊行為的發(fā)生。然而,也有研究提出相反的結(jié)論,孟祥樂(2016)和魯琦(2005)提出,經(jīng)常參與運動的體育專業(yè)大學生人格更趨外向不穩(wěn)定型(膽汁質(zhì)型人格),低自我控制,其興奮性、敢為性、世故性以及懷疑性高是高攻擊行為的誘因[9]。針對以上結(jié)論,筆者認為,體育專業(yè)大學生、大學生運動員的高攻擊性與其專業(yè)特征,“亞文化”群體特點,長期體育競賽形成攻擊行為圖式有關[10],而體育專業(yè)大學生、大學生運動員的體育運動參與與一般大眾群體的運動參與目的、方式、強度和頻率均具有不同的本質(zhì),不具備廣泛參考價值。
3.1.2 體育運動對攻擊性認知的影響 在一般攻擊模型中,攻擊性認知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是與攻擊性情感體驗、攻擊性的喚醒相互作用,彼此激活;另一方面是在外部情境與攻擊行為之間發(fā)揮著中介作用[11]。范春林[12]將攻擊性認知過程分解為3個部分:(1)敵意性思維,包括敵對、惡意和報復心理;(2)圖式,敵意性圖式會形成敵意歸因差異;(3)腳本,其包括各種場景下的個人如何行動的信息。目前體育運動對認知的影響研究成果不多,部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體育運動可以改善攻擊性認知的觀點,如段曉旺(2006)研究認為,通過籃球運動干預,大學生的消極認知有明顯改善,敵意因子明顯降低;通過健美操運動干預,大學生強迫癥狀和偏執(zhí)因子明顯降低。
3.1.3 體育運動對攻擊性情緒、生理喚醒水平的影響 攻擊性情緒是指那些與攻擊行為相關的負面情緒反應,例如易怒、沖動和缺乏自制等。研究表明具有負面情緒的人,攻擊水平更高,且攻擊行為強的個體更容易喚醒負性情緒,調(diào)節(jié)負性情緒的能力也較低。體育運動對情緒的影響已在研究中得到證實,Mahmut等(2010)指出體育運動可以明顯改善負面情緒和個人攻擊水平;殷恒嬋(2007)指出明經(jīng)常參加運動的學生抑郁低、自制力高[13]。
喚醒指有機體總的生理性激活的狀態(tài)或不同程度,主要包括血壓、心率、血容量和皮膚電、激素水平等指標。體育運動可以提高以上各指標水平,從而提高生理喚醒水平,使個體行動具有敏感性,使身體對特定行動具有準備性,從而增加個體攻擊行為發(fā)生(尤其是高攻擊性特質(zhì)群體)的可能性。
3.2.1 體育項目競爭性與對抗性與攻擊行為的關系 競爭性和對抗性是很多體育運動項目的特點,規(guī)則范圍內(nèi)的攻擊性打法是很多比賽所允許的,例如籃球,橄欖球,摔跤和拳擊等對抗性項目。激烈的競爭性和對抗性,加上生理喚醒引起的相關激素水平升高易使參與者產(chǎn)生敵意、憤怒、沖動情緒,從而導致攻擊行為的發(fā)生。有研究表明,在手球和橄欖球比賽中,賽事級別越高、競技性越強,攻擊行為水平越高。(Michael Mutz2012)[14]的研究也認為青少年男性參加有著較強對抗性的格斗活動(比如摔跤、拳擊、空手道)、健美和肌肉塑形項目攻擊意識水平更高,而且現(xiàn)實生活中攻擊行為的發(fā)生率高;參加身體接觸性運動活動(比如籃球、足球、手球)攻擊意識略高于非運動群體,而參加非直接身體接觸性活動(比如網(wǎng)球、游泳、田徑項目等)、休閑體育活動(例如慢跑、滑雪等)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攻擊意識。
3.2.2 運動環(huán)境與攻擊行為的關系 參與運動的場所、場地顏色、舒適度、溫度、運動環(huán)境、有無組織都能夠發(fā)展成引發(fā)攻擊活動的原因。Anderson等提出高溫會讓個人出現(xiàn)煩躁、不舒服、苦惱,增加敵意的情況狀態(tài)(憤怒)[15]。李樹旺(2010)認為大學生體育參與過程中,組織老師參與的學校體育環(huán)境因為引導的作用,更加有助于大學生人格的發(fā)育,Michael Mutz(2012)認為青少年在俱樂部、學校等過程中參加體育運動會因為得到引導與監(jiān)管而減少出現(xiàn)攻擊活動的可能性,而且青少年在體育運動中花費時間也會減少由于無聊而參與群體攻擊行為的可能性。因此,在大眾健身與青少年兒童體育運動參與中,提供舒適的運動環(huán)境,配備一定數(shù)量的專業(yè)人員進行監(jiān)管很有必要。
(1)引發(fā)攻擊行為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nèi)部因素,內(nèi)部因素有人格變量、認知和情緒、生理喚醒水平,外部因素主要為運動情景因素。體育運動可改善攻擊型人格、攻擊性認知和攻擊性情緒,提高個體生理喚醒水平;運動情景因素中,參與低強度、低競爭性、低任務條件下的非接觸性、休閑活動,并且在有組織、良好溫度、良好運動環(huán)境下的體育活動更加有助于降低攻擊水平。
(2)目前國內(nèi)相關主題的研究還相當匱乏,實證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①實驗研究的“注射針劑”范式;②缺乏長時效應跟蹤研究;③缺乏細致詳實的實驗設計方案;④筆者認為研究的關鍵問題是厘清引發(fā)攻擊行為的各變量的互動關系以及在不同背景條件下個體進行攻擊行為決策的特點,借鑒統(tǒng)計學中相關模型的構(gòu)建,進行實證方面的研究,是未來可切入的研究方向和即將嘗試的研究。
(1)個體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非常復雜,攻擊性認知的形成途徑也是多樣的,體育運動也有兩面性,但作為一種“多元工具”如何發(fā)揮作用有賴于科學的駕馭,如將其應用于特殊群體攻擊行為的糾正和控制,必須在干預群體特征、干預項目選擇,干預方案上進行細致深入研究論證和設計,由專業(yè)的人員組織實施,另外,攻擊性認知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因此系統(tǒng)干預最好在年齡相對較小的時期。
(2)當前,在“健康中國”“全民健身”的政策背景下,在鼓勵大眾積極參與體育,增強體魄、宣泄壓力的同時,國家應重視全民健身的心理測驗與監(jiān)控,配備專業(yè)的健身指導員,充分考慮個體的人格特質(zhì)、攻擊基線水平,針對不同人格特質(zhì)的個體設計合適的健身方案,規(guī)避體育運動對攻擊行為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使大眾體育參與更加科學。同時,針對兒童青少年群體,學校體育應加強課余體育鍛煉的指導,充分考慮開展項目的攻擊性、競爭性以及完成難度;重視體育運動的心理體驗和分享,在體育參與中融入更多的人際互動、團隊合作,發(fā)揮體育運動教育作用,正面導向作用;
(3)辨證認識體育的本源攻擊性以及文明演化后體育運動中攻擊行為的“規(guī)則性”、“象征性”。在價值取向上,體育運動,尤其是競技體育應該回歸其教育本質(zhì),淡化運動與競賽的功利意識、競爭意識;社會輿論媒體,應凈化輿論環(huán)境,正面引導,廣泛宣傳運動參與背后更深刻的精神價值、人文理念,使其內(nèi)化于人心,以促進大眾身心、人格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1] 張 照. 運動員的攻擊行為研究進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06):16~20.
[2] 劉 凱. 體育運動中惡意攻擊性行為的研究[J]. 河北職業(yè)教育,2007,3(19):66~66.
[3] 倪 震.我國體育運動中攻擊行為研究綜述[J].運動,2009(04):35~36.
[4] 余建華. 西方侵犯行為研究評述[J].社會心理科學,2007,22(1-2):45~49.
[5] 石 巖,王 冰. 青少年體育暴力測量維度的初步建構(gòu)[J].體育與科學,2013,34(01):51~57.
[6] ANDERSON, A. CRAIG and E. KAREN. Video Games and Aggressive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8(04): 772~790.
[7] 杜 吟,殷恒嬋,李衛(wèi)東,等. 運動與非運動群體女大學生內(nèi)隱與外顯情緒調(diào)節(jié)效果的實驗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04):69~78.
[8] 魯 琦,吳本連. 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攻擊行為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06):84~87.
[9] 郝興昌,佟麗君,楊治良,等. 運動員與大學生兩類人群間內(nèi)隱攻擊性的實驗研究[J]. 心理科學,2008,31(01):75~78.
[10] 雷 浩,劉衍玲. 國內(nèi)外青少年攻擊性認知研究的現(xiàn)狀及展望[J]. 中國特殊教育,2012,145(07):80~86.
[11] 殷曉旺,余錫祥,尹國昌,等. 認知一運動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多維度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8):39~41.
[12] AKIN M. ?. Y. C. 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sitive-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Individual-Organizational Level Aggressiveness: The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Türk, 2013, 5(02): 159~172.
[13] 殷恒嬋,盧 敏,王新利. 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7,27(05):41~46.
[14] GENEVI VE COULOMB-CABAGNO O. R. Team Sports Players' Observed Aggresion as a Function of Gender, Competitive Level, and Sport Type[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6, 36(08): 1980~2000.
[15] MUTZ M. Athlet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Approval and Use of Violence: A Comparison of Adolescent Males in Different Sports Disciplines[J].European Journal for Sport and Society 2012, 9(03): 177~201.
Analysis of “Sports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SHEN Yumei1, LI Xianzhen2, ZHANG Zhishang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onggu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sports bi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0, China;3.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aggressive behavior was reviewed by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aggressive behavior was analyzed in the context of “healthy China” by referring to 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general aggressive behavior model.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actors that trigger aggression include internal factors: individual personality, cognition, emotion, physiological arousal level;External factors: sports situational factors.Physical exercise can improve the individual's aggressive personality,cognition and emotion,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physiological arousal.Participation in non-contact and leisure sports with low intensity, low competitiveness and low task conditions and sports with organized and good sports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are more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level of aggression.In terms of value orientation, sports should return to its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dilute utilitarian and competitive consciousness.Public media should purify the environment of public opinion and widely publicize the spiritual value and humanistic concept behind sports so a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tizens' body, mind and personality.
Aggressive Behavior;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Sport
G804.82
A
1007―6891(2021)01―0028―03
10.13932/j.cnki.sctykx.2021.01.06
2019-10-29
2019-11-20
2018年度運動與健康資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GAPAH18Y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