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雪晴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zhàn),也是一場新聞輿論工作的“四力”大考。面對國內(nèi)外錯綜復雜的輿論環(huán)境,各類媒體以各自的方式講述著中國抗疫故事。豐富的媒體實踐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理論資源。就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這一議題,有研究提出了講好抗疫故事的三重內(nèi)涵①,分析了《戰(zhàn)疫情》等案例的講故事策略②。相關研究頗能給人啟發(fā),但有的囿于理論探討,有的僅為個案分析,仍不足以回應“如何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這一核心問題。本文以《武漢戰(zhàn)疫紀》 《在武漢》 《2020春天紀事》等近10部典型抗疫影像作品為案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論述,嘗試分析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影像敘事實踐,以期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實踐與研究提供啟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國內(nèi)外形勢的復雜多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他認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在信息時代,誰的故事能打動人,誰就能擁有更多受眾、實現(xiàn)更好的傳播?!雹?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改進和加強對外宣傳,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fā)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為疫情防控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講好中國故事與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爸v好中國抗疫故事”是一個時代命題,也是一個時代使命。它有利于營造疫情防控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良好輿論氛圍,有利于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有利于弘揚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敘事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如語言學家羅蘭·巴特所言:“自人類有歷史以來,所有階級、所有群體都有他們的敘事,敘事是跨國家、跨歷史、跨文化的。它就在那里,它就是生活本身?!笨梢哉f,我們眼目所及之處,都有敘事的影子,它有近乎無窮的形式。影像敘事作為敘事研究的分支之一,與電影電視的快速發(fā)展有關。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認為任何電影影像都包含三層含義:第一是影像的知覺層,即光影物理層面;第二層是影像敘事層,任何具有清晰知覺層次的影像均能承載一定的敘事功能;第三層便是影像的詩意層,即表意層面④。讓·米特里的這一論斷對于影像研究具有廣泛的意義。包括電影在內(nèi),任何影像都有屬于自身的影像語言系統(tǒng),即由知覺、敘事和表意這三個互為一體的表達系統(tǒng)構成。影像敘事層作為影像邏輯和結構最重要的部分,通過敘事手段的運用將觀眾引入故事,從而吸引觀眾。
影像作為敘事的載體,擁有與其他敘事形態(tài)相通的敘事經(jīng)驗。影像敘事往往由對故事情節(jié)的基本安排、特定的角色分配以及與此相應的特定情緒構成,這些成分之間彼此關聯(lián),形成了特定的敘事經(jīng)驗⑤。其中,角色的分配是影像敘事層的關鍵,不同的角色往往暗含著講述者對故事的呈現(xiàn)角度。故事情節(jié)關系到故事講什么、怎么講,對情緒的有效捕捉則是故事情感得以表達的有效支撐。在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過程中,影像作為重要的敘事形態(tài),角色的選取與分配、情節(jié)內(nèi)容的安排、情感的表達皆體現(xiàn)出影像特定的敘事技巧與經(jīng)驗。中國媒體工作者用影像記錄了許多感人的抗疫故事。這些故事是中國人民抗疫實踐的縮影,更是中華民族抗疫歷程的生動寫照。影像作為動態(tài)的敘事形式,在講好中國抗疫故事中發(fā)揮著獨特的魅力。
故事圍繞著角色展開。不同的人物角色體現(xiàn)著不同的故事引入方式,也影響著故事的呈現(xiàn)及其背后的意義。一個故事通過不同的角色進行講述,會給觀眾不一樣的心靈體驗。在抗疫影像作品中,拍攝者摒棄“宏大敘事”的視角,將鏡頭對準了普通人。從普通人的視角進行敘事,使故事更具有親和力,能夠以小見大。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命運與經(jīng)歷都與國家的相應舉措緊密聯(lián)系。從每個小人物的視角延展開來,便是整個國家的抗疫故事。
在這些抗疫影像作品中,記錄了許許多多的逆行者,包括醫(yī)務工作者、快遞小哥、志愿者等。他們是故事的主角,也是平凡的中國人。他們面對疫情舍生忘死、一往無前,也讓他們變得不再平凡?!段錆h戰(zhàn)疫紀》用平民化的敘事視角講述中國的抗疫實踐。作品中,有在一線爭分奪秒的醫(yī)護人員,有參與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建設的工人,有參與物資運輸?shù)氖忻瘛!对谖錆h》中,有接送醫(yī)務人員上下班的車隊司機,有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有為醫(yī)務人員理發(fā)的理發(fā)師。每個人都用實際行動支援武漢、守護武漢。這些影像不僅見證了抗疫者的故事,更讓人體會到故事背后的偉大抗疫精神。
普通人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獨特視角,同時也是故事的核心角色。抗疫故事依靠抗疫人物進行串聯(lián)與敘事,故事的主題通過每個角色來傳達,中國的抗疫舉措、立場通過角色來展現(xiàn)?!锻膽?zhàn)“疫”》中,援鄂醫(yī)務人員、社區(qū)工作者在疫情下眾志成城、舍生忘死,這背后是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決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yōu)勢的體現(xiàn)?!睹\與共》體現(xiàn)著人類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攜手合作、共克時艱,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所在。
除了將鏡頭對準普通人,同時也側重將故事的“敘述權”交給親歷者,利用人物的第一視角來講故事?!逗镁貌灰?,武漢》選擇了10位市民講述他們在疫情中的經(jīng)歷。日本導演竹內(nèi)亮通過與市民親切交談,引導被采訪者進行講述,建構了被訪者與觀眾的直接對話,使得觀眾能夠真正地感同身受?!段錆h:我的戰(zhàn)“疫”日記》中,親歷者用第一視角拍攝的視頻播客(Vlog),以強烈的代入感帶領觀眾進入了抗疫的場景中,仿佛置身于救治現(xiàn)場?!?020春天紀事》中,軍事醫(yī)學專家組組長陳薇以第一視角,講述了在武漢一線研發(fā)并親自接種疫苗的經(jīng)歷,推動了影像作品對疫苗研發(fā)重要性的敘述。這種將親歷者作為故事角色展開的敘事,使抗疫故事更具真情實感。
故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圍繞角色所展開的故事情節(jié)。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認為,作為故事的要素,“情節(jié)”是“事件的安排”⑥。講好故事最重要的就是保證故事情節(jié)的真實性、客觀性、完整性。講好中國故事不是編故事,而是要實事求是。只有通過講事實才能說服人,這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和基礎。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國家發(fā)展成就那么大、發(fā)展勢頭那么好,我們國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這是做好國際輿論引導工作的最大本錢。”“我們現(xiàn)在有底氣、也有必要講好中國故事?!毙鹿诜窝滓咔橄拢覀凕h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的重大戰(zhàn)略成果。這是我們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現(xiàn)實基礎和信心來源。
影像的最大作用就是真實再現(xiàn)。在中國抗疫故事的講述中,影像作品將故事情節(jié)的真實客觀作為講故事的首要考量。通過拍攝或還原真實的抗疫現(xiàn)場,將抗疫故事情節(jié)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了觀眾面前?!?020春天紀事》全方位還原了科研人員對病毒的毒株分離和全基因組測序的工作,讓觀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與分析、病毒的細胞接種等流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挂咛貏e節(jié)目《人世間》將鏡頭對準普通的醫(yī)務工作者,沒有刻意拔高他們的形象,而是以客觀真實的故事情節(jié)串聯(lián)起了逆行者的感人瞬間。真實即是力量。如果我們面對的事實足夠震撼,就無需刻意夸大,事實本身的力量也會傳達到人們心中。
故事情節(jié)如何完整而真實地呈現(xiàn),需要結構上的合理安排??挂哂跋裨跀⑹律贤捎镁€性結構,將講述的故事層層推進。《中國戰(zhàn)疫紀》 《2020春天紀事》等影像作品將時間線作為推動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從2020年1月初的疫情暴發(fā)到4月8日武漢解封,從患者入院救治到治愈出院,從疫苗的研發(fā)到臨床試驗,抗疫影像通過線性敘事來安排故事情節(jié),讓故事結構更加清晰和流暢,也讓中國的抗疫故事顯得更加真實而生動。質(zhì)言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類災難,最重要的就是客觀、真實、平靜的事實記錄,將真實發(fā)生的故事情節(jié)完整串聯(lián),最大程度地反映現(xiàn)實,呈現(xiàn)世界和人的復雜性。
故事從誕生之日起就和人、人類文化的內(nèi)在性以及人生活的內(nèi)在性緊密相連⑦,換言之,故事的核心并非是“事”,而是人性和人類情感。以人性本身為考量,訴諸情感比訴諸理性更能達成意見共識,動員社會力量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戰(zhàn)略謀劃,對外既要展現(xiàn)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傳播當代中國蓬勃發(fā)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禮服人,以文服人,加強情感認同?!鼻楦锌梢該軇尤藗兊男南?,只有把握好人類的情感因素,并將表現(xiàn)人類情感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素材加以提煉和運用,才能確保把中國故事講精彩、講深入、講透徹,從而贏得聽者的高度認同。
捕捉細節(jié)是表現(xiàn)人物情感的最佳方式。用人物細節(jié)進行敘事的微妙之處就在于,在情感的作用下,觀眾能夠跨越語言、種族及地域的障礙,進入人物內(nèi)心,從而被故事吸引、感化和啟發(fā)。在《同心戰(zhàn)“疫”》中,援鄂醫(yī)務人員離別時的不舍與落淚;治愈者與醫(yī)務人員的深情相擁;在《好久不見,武漢》中,護士龔勝男在回想起那些痛失親人的家屬領取逝者遺物的情景時的情緒轉變。這些抗疫影像對人物細節(jié)的抓取恰到好處,不僅讓人物的情感得以表達,更讓疫情中的故事顯得更加生動和感人。
情感是精神的外化,精神是情感的內(nèi)核。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影像中所記錄的感人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凝聚眾志成城抗疫情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源自人類共同的情感與精神的支撐。在《人世間》中,醫(yī)務人員為搶救因糖尿病而右腿壞疽的肺炎患者,數(shù)次組織專家會診,為患者爭取到了做手術的條件。他們在大腦缺氧和體力不支的情況下,堅持完成手術,為病人贏得了生機。這一感人故事的背后是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挂呔裰刑N含著豐富的人類共同情感,只有不斷深入挖掘富有情感的抗疫故事,才能讓中國故事與中國精神傳得更遠。
“復雜世界中,誰說的話有道理,誰的故事好聽,人們就選擇誰。我們是通過我們相信的故事,來弄明白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我們需要故事來防止我們陷入莫須有的存在焦慮中”⑨。以情感人是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關鍵,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感人的故事俯拾皆是。在疫情期間,正是通過觀看許多真實感人的抗疫影像作品,才讓人民心中的焦慮轉化為戰(zhàn)勝疫情的動力。上述分析啟示我們:要想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拍攝者不僅需要將視角下沉,精心尋找故事,更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分配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通過以人為本的敘事方式打動人、感染人??挂哂跋窦仁强挂吖适碌闹v述者,也是抗疫歷史的記錄者。從這個角度看,真實再現(xiàn)也就成為了抗疫影像的終極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情感,就是要通過講述鮮活案例,充分激發(fā)人類的共同情感。只要人類之間的情感能夠保持相交、相容與相通,政治制度、風俗習慣或價值觀念之間存在的差異,就可以通過求同存異、多元共識而得以溝通?;ヂ?lián)網(wǎng)導致的傳播革命塑造了一個情感易激的媒介實踐環(huán)境⑩。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動態(tài)影像的地位日漸上升,成為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的通關密碼[11]??挂哂跋裰阅芤鹁薮蟮姆错?,是由影像敘事的共情傳播能力所決定的,其秘訣就在于用影像喚醒情感。影像敘事仍然只是手段,“以情感人”才是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關鍵。因此,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不僅需要提升影像敘事的實踐能力,更需掌握“以情感人”的故事講述方法。
注釋:
①潘登,胡正榮.中國國際傳播講好抗疫故事的三重內(nèi)涵[J].當代傳播,2020(03):54-57.
②茍凱東,王紫月.情感化表達與建設性敘事——央視抗“疫”專題報道《戰(zhàn)疫情》的講故事策略[J].電視研究,2020(04):25-27.
③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1-162.
④劉婷.影像敘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51.
⑤Ku,A.S.(1999)Narratives,Politics and the Public Sphere-Struggles over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Final Transitional Years in Hong Kong (1992-94),Aldershot:Ashgate.
⑥[古希臘]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詩學·賀拉斯詩藝[M].羅念生,楊周翰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20.
⑦丁來先.故事人類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63.
⑧姜紅,印心悅.“講故事”:一種政治傳播的媒介化實踐[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01):37-41.
⑨[美]安妮特·西蒙斯.故事思維[M].俞沈彧 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45.
⑩自國天然.情之所向:數(shù)字媒介實踐的情感維度[J].新聞記者,2020(05):41-49.
[11][美]斯蒂芬·阿普康.影像敘事的力量[M].馬瑞雪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