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玥
(西藏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 陜西咸陽 712000)
漢語有非常豐富的詞義表達(dá)系統(tǒng),即使是同一“高”,而又有危高、陖高、尤高、巍高、短而高、大而高等的差別,既有聯(lián)系又有各自的特征。便有了整理《說文》中具有“高”義詞的想法。王寧先生在義素分析法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漢語的實際,提出適合中國訓(xùn)詁學(xué)的方法來分析詞義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下面筆者就用王寧先生二分的義素分析法來梳理“高”義詞的系統(tǒng)。
在《說文》中從“土”部和“丘”部的字(詞),且在釋語中含有“高”義的有:丘,壔,垚,堯,圪,塏,虛,壞,壟,屔,陶,陳,陚,附(此四字為部),州,陼,沚,坻,泉。系聯(lián)組成34個子語義場:“土高”子語義場,“丘高”子語義場,水中可以居住且陸地“高出”子語義場。與“”部的5個子語義場共同組成“高土”語義場。
(二)“巍高”語義場。在《說文》中從“山”部的字(詞),且在釋語中含有“高”義的有19個:山,岳,岊,岌,峣,嵩,嶘,崇,嵬,巍,屵,岸,崖,崛,巒,嶠,岑,,崒。由這19個詞系聯(lián)組成4個子語義場:“山高”子語義場、“水厓高”子語義場、“山短小且高”子語義場、“危且高”子語義場,并組成“巍高”語義場。
(三)“上高”語義場。此語義場不局限于部首偏旁的限制,按意義類聚來系聯(lián)。在《說文》釋語中有“高”出現(xiàn)的有24個:丄,天,顛,頂,高,平,兀,長,阢,京,就,邍(原),(冢),揭,舁,翹,寉,喬,僑,畗,充,卓,趠,踔。由這24個詞分別組成了“上且高”子語義場、“平且高”子語義場、“大且高”子語義場、“舉且高”子語義場、“曲且高”子語義場、“滿且高”子語義場、“遠(yuǎn)且高”子語義場,這7個子語義場形成了形容事物性質(zhì)和狀態(tài)的“上高”語義場。
陸:[陸路]+[高]+[平];
陵:[水岸]+[高]+[平]。
2.阭,險。阭字《說文》訓(xùn)為“高”,高峻貌。陖字《說文》訓(xùn)為“陗高”,高峻陡直?!抖巫ⅰ罚骸爸^陡直而高也?!盵2](P2926)又《說文》:“,高也。從山,陖聲?!盵1](P188)孟蓬生在《字源》中認(rèn)為“阭”是“陖”的異體字,而“”是“陖”的累符字,即三者為異體字的關(guān)系,在古代“阜”部和“山”部是互相通用的,都用來指山的高峻陡峭,今簡化字均作“峻”。
險,《說文》:“阻難也?!盵1](P306)《說文解字今釋》訓(xùn)為“險峻和阻隔都是艱難的意思?!盵3](P2088)《集韻·銜韻》:“嵌巖,山崄?!薄额惼ど讲俊罚骸扒稁r,山險?!薄斗窖浴返诹骸皪仯咭??!薄皪仭焙汀半U”都有高峻義,屬于異體字的關(guān)系。
“阭”和“險”在“高峻”這一義位上構(gòu)成了同義關(guān)系,區(qū)別特征在于“阭”側(cè)重“陡直”義,而“險”側(cè)重“險阻”義。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阭:[山類]+[高峻]+[陡直];
險:[山類]+[高峻]+[險阻]。
3.隊,隕,落,陷。隊,《說文》:“從高隊也。”[1](P306)《段注》:“古書多作隊。今則墜行而隊廢矣?!盵2](P2928)認(rèn)為“隊”和“墜”二者為正俗字的關(guān)系。邵瑛《群經(jīng)正字》:“此字經(jīng)典有隕隊(zhuì)義、有行隊(duì)義。俗多以隊為行隊,而隕隊作墜。”[3](P2901)即加“土”旁以示區(qū)別。今“隊”的義項不受“高”特征義統(tǒng)攝,“墜”的諸義項具有“高”的特征義,指從高處墮落下去。周寶宏先生認(rèn)為:“甲骨文隊從從倒下的人,會人從山上墮落之意?!盵4](P1259)即落下的指稱對象為“人”或“豕”。
隕,《說文》:“從高下也。<易>曰:有隕自天?!盵1](P306)《爾雅·釋詁》:“隕,落也?!奔磸母咛帲ㄌ焐希┞湎?,落下的指稱對象多指“自然物體”。“隊”和“隕”的指稱對象不同。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隊:[動物類]+[高處]+[落下];
隕:[物體類]+[高處]+[落下]。
落,《說文》:“凡艸曰零,木曰落。”[1](P17)“零”與“落”之間有明確的分工,艸葉落下用零,樹葉脫落用落。但二者又有各自的特征義,《說文》訓(xùn)零為“余雨也?!奔粗感煨於碌挠?,強(qiáng)調(diào)過程;而“落”則強(qiáng)調(diào)結(jié)果。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零:[物類]+[高處]+[落下]+[過程];
落:[物類]+[高處]+[落下]+[結(jié)果]。
陷,《說文》:“高下也。一曰陊也?!盵1](P306)《說文》:“陯,山陷也。從,侖聲。”[1](P308)《說文》:“陊,落也。從,多聲?!盵1](P307)陯從侖聲,陊從多聲,蔡信發(fā)先生認(rèn)為“侖”和“多”均為“落”之假借,可會以山阜淪落之義,聲義相合。[5]即“陷”、“陯”和“陊”都具有“從高處往下落”的特征義。指從高處陷入低下,具有“陷入”、“掉進(jìn)”的特征,強(qiáng)調(diào)“入”和“進(jìn)”的特征義。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陷:[物類]+[高處]+[落下]+[進(jìn)入]。
陟,《說文》:“登也?!盵1](P306)張舜徽《約注》:“登者,上車也。即有陟高義?!盵7](卷28·5)登升,由步會意,具有層次義。
隥,《說文》:“仰也。登聲?!盵1](P306)即訓(xùn)釋為“仰也”,可商榷?!半Q”古同“磴”,指階梯。桂馥《義證》:“履下依之而上者也?!盵8](P2020)具有“依次”的特征義。這四個詞在“升高”這一義位上形成同義關(guān)系,但又具有各自的特征義。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陛:[物類]+[比次]+[升高];
陟:[物類]+[層次]+[升高];
隥:[物類]+[依次]+[升高]。
1.崛,巒,嶠,岑。崛,《說文》:“山短高也。從山,屈聲?!盵1](P188)屈聲表義,《段注》:“屈者,無尾也。無尾之物則短?!盵2](P1758)強(qiáng)調(diào)突起,突出的樣子。具有“突出”的特征義。
嶠,《說文》:“山銳而高也。從山,喬聲。古通用喬?!盵1](P189)指山具有“山尖而高”的特征義。“崛”和“嶠”在“山高”這一義位上形成同義關(guān)系,但“崛”強(qiáng)調(diào)突出的特征,“嶠”強(qiáng)調(diào)“尖銳”的特征。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崛:[山類]+[高]+[突出];
嶠:[山類]+[高]+[尖銳];
巒,《說文》:“山小而銳。從山,?聲?!盵1](P188)指小而銳峭的山,具有“尖峭”的特征義。
岑,《說文》:“山小而高。從山,今聲。”[1](P188)指小而高的山。這四個詞在“高”這一義位上形成同義關(guān)系,但又具有各自的特征義。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巒:[山類]+[小]+[銳峭];
岑:[山類]+[小]+[高]。
崒,《說文》:“危高也。從山,卒聲?!盵1](P188)指山峰高峻。
崒:[山類]+[高]+[峻]。
危,《說文》:“在高而懼也。從厃,自卪止之?!盵1](P192)強(qiáng)調(diào)人在高處,使人感到懼怕。
隉,《說文》“:危也。徐巡以為:隉,兇也。賈侍中說:隉,法度也。班固說:不安也。”[1](P306)強(qiáng)調(diào)國家高危,使人不安。二者在“高?!边@一義位上形成同義關(guān)系,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危:[人類]+[高危]+[使人懼怕];
隉:[人類]+[高危]+[使人不安]。
1.高,兀,阢,邍。高,《說文》:“高,崇也。象臺觀高之形?!盵1](P105)即高為像臺觀一樣高。
兀,《說文》:“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盵1](P174)具有上面高且平坦之義?!伴L”的訓(xùn)釋語:“兀者,高遠(yuǎn)意也”?!抖巫ⅰ罚骸胺矎呢B曋?,多取孤高之意?!盵1](P174)從其得聲之字且有“高”義,《說文》:“阢,石山戴土也。從,從兀,兀亦聲。”[1](P307)張舜徽《約注》:“阢之言兀也,謂其高而上平也。石山嶙峋不平,有土覆之,則漸平矣?!盵7](卷28·10“)?!本哂小案咂?、孤高”義。
邍,《說文》:“高平之野,人所登。”[1](P36)古同“原”。指人所登上的原,高且平。
這三個詞“高”所依附的對象不同:“高”依附于臺觀,“兀”依附于人,“阢”依附于石山,“原”依附于“原野”?!案咂健绷x位上形成同義關(guān)系,但有各自的特征義,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高:[高平]+[依附于臺觀];
兀:[高平]+[依附于人];
阢:[高平]+[依附于石山];
邍:[高平]+[依附于原野]。
2.揭,舁。揭,《說文》:“高舉也?!盵1](P254)指高舉,舉起。《過秦論》:“揭竿為旗”。舁,《說文》:“共舉也。從,從廾?!盵1](P54)指共同抬起,舉起。二者在手部動作“舉起”這一義位上形成同義關(guān)系,但有各自的特征義。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揭:[手部動作]+[舉起]-[強(qiáng)調(diào)結(jié)果使其抬起];
舁:[手部動作]+[舉起]+[強(qiáng)調(diào)結(jié)果使其抬起]。
具有“舉起”義的還有“翹”,《說文》:“尾長毛也。從羽,堯聲。”[1](P69)《段注》:“尾長毛必高舉。故凡高舉曰翹?!盵2](P553)。
3.畗,充。畗,《說文》:“滿也。從高省,象高厚之形?!盵1](P106)
充,《說文》:“長也。高也。從兒,育省聲?!盵1](P174)
1.虛、壞、壟、屔、陶、陳、陚?!墩f文》:“虛,大丘也?!盵1](P166);“壞,丘再成者也?!盵1](P290);“壟,丘垅也。”[1](P291);“屔,反頂受水丘?!盵1](P166);“陶,再成丘也,在濟(jì)陰。”[1](P307);“陳,宛丘,舜后嬀滿之所封。”[1](P307);“陚,丘名。從武聲?!盵1](P307)
“虛”的本義指大丘。“壞”指一重的山?!皦拧敝父咂鸬那疔??!皩伞钡谋玖x指一種形狀像山頂?shù)惯^來,內(nèi)中低、四旁高可以受水的山丘。“陶”指形狀像疊著的兩層山丘?!瓣悺敝杆姆礁咧醒氲偷纳角??!瓣偂敝感∏鸬拿_@七個詞是指丘的不同呈現(xiàn)情況。它們的類聚形式是同類類聚,同處在“山丘高”這一子語義場中,共同的類義素是“山丘”。
2.丘、壔、垚、堯、圪,塏?!墩f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1](P166);“垚,土高也?!盵1](P291);“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yuǎn)也?!盵1](P291);“壔,保也。高土也。從土,聲?!盵1](P290);“圪,墻高也。從土,乞聲?!薄盵1](P288);“塏,高燥也。從土,豈聲?!盵1](P290)
“丘”指小土山,具有“自然形成”的特征義?!皥悺惫磐皥颉保皥颉睘榧优苑只?,指累土而高?!皥颉睆?qiáng)調(diào)“高遠(yuǎn)”義。“圪”具有“人為形成”的特征義?!皦N”指地勢高而干燥。它們同處在“土高”這一子語義場中,共同的類義素是“土丘”。
3.州、陼、沚、坻、泉。《說文》:“州,水中可居曰州?!盵1](P239);“陼,如渚者,陼丘。水中高者也?!盵1](P307);“沚,小渚曰沚。從水,止聲。”;“坻,小渚也?!盵1](P289);“泉,水泉夲也。”[1](P239)
“州”本義指水中可以居住的小塊陸地,即高出水平面的陸地?!瓣暋敝杆懈咛幍牡胤??!稜栄拧吩唬骸靶≈拊讳??!盵10](P468)“沚”指水中的小塊陸地?!对姟吩唬骸坝谡佑跊b?!盵1](P231)“坻”指水中的小塊高地。“泉”指從地下往上涌出的水。這五個詞都與水中的陸地有關(guān),又具有各自的特征義。它們同處在“水中可以居住且陸地高出”這一子語義場中,共同的類義素是“水中陸地”。
4.屵,岸,崖,隒?!墩f文》:“屵,岸高也?!盵1](P189)“屵”古同“岸”,《說文》:“岸,水厓而高者?!薄稄V韻》:“高山狀?!盵1](P142)《說文》:“崖,高邊也。”[1](P190)用崖作訓(xùn)釋詞的隒也具有高邊義?!墩f文》:“隒,崖也。”[1](P307)《段注》:“崖者,高邊也。……蓋平者曰厓,高起者曰隒。”[2](P2935)這四個詞都與岸邊有關(guān),它們同處在“水岸高”的子語義場中,具有共同的類義素“岸邊”。
“蒿”指指一種高草,具有“高”的特征義?!蛾懙柙娛琛罚骸拜锊葜哒?。”[10](P1050)菣,蓍,菻,莪,,蔚,蕭,,蓬,皆為蒿屬。在古代“蒿”的性狀、顏色是作為區(qū)別特征出現(xiàn)的,今因社會的發(fā)展,已沒有必要做出細(xì)致的分類,即今天通稱為“蒿”。它們同處在“草高”這一子語義場中,共同的類義素是“草”。
7.?,轈?!墩f文》:“?,載高貌,從車,?省聲。”[1](P304);“轈,兵高車加巢以望敵也?!洞呵镒髠鳌吩唬骸拥寝C車?!盵1](P302)
“?”指車上裝載的貨物高高的樣子?!段倪x·西京賦》:“反宇業(yè)業(yè),飛檐???!崩钌谱⒁C曰:“??,高貌?!盵12]70??,即指高高的樣子?!稗C”,指古代軍中可以瞭望敵軍的高大的兵車。它們同處在“車高”這一子語義場中,共同的類義素是“車”。
8.廣,龐,閌?!墩f文》:廣,“因廣為屋,象對剌高屋之形。”[1](P190);“龐,高屋也 ?!盵1](P190);“閌,閌,閌閬,高門也?!盵1](P250)
“廣”指有頂而無壁的大殿?!褒嫛?,《段注》:“謂屋之高者?!盵2](P1777)又可指“大”義?!伴`”《集韻·唐韻》:“閌,門高貌?!盵13](P466)《文選·甘泉賦》:“閌閬其寥廓兮。”李善注:“閌,門高。閌閬,高大的樣子。”[12](P189)《文選·魏都賦》:“古公草創(chuàng),而高門有閌。”注曰“:閌,門高。”[12](P167)即門高的樣子。它們同處在“建筑高”這一子語義場中,共同的類義素是“建筑”。
1“.山高”義。
山,《說文》:“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盵1](P188“)山”旁字還有如下:
《說文》:“岳,東岱;南靃;西華;北恒;中泰室。”[1](P188)
《說文》:“岊,陬隅,高山之節(jié)。從山從卪?!盵1](P189)
《說文》:“岌,山高貌。從山,及聲?!盵1](P189)
《說文》:“峣,焦峣,山高貌。從山,堯聲?!盵1](P189)
《說文》:“嵩,中岳,嵩高山也。從山從高,亦從松。韋昭《國語》注云:‘古通用崇字?!盵1](P189)
山,岳,岊,岌,峣,嵩,這六個詞都指稱山高。有共同的義位“山高”。
2“.聲音高”義。噧,《說文》:“高氣多言也。從口,蠆省聲?!洞呵镒髠鳌吩唬骸皣冄浴!盵1](P27)聲音高且話多,強(qiáng)調(diào)“話多”。
嘂,《說文》:“高聲也。一曰大呼也。從?,丩聲?!洞呵锕騻鳌吩唬骸斦压腥欢蕖!盵1](P44)指放聲大哭,聲音高。強(qiáng)調(diào)“哭泣”這一行為。
叴,《說文》:“高氣也。從口,九聲?!盵1](P27)聲音大,氣勢高。指人具有高傲的氣態(tài)。
噧,嘂,叴這三個詞都指稱“聲音”,具有相同的義位“聲音高”。
從語源上看,“陸”上古音為來母覺部字,“陵”上古音為來母蒸部字,聲紐相同韻部對轉(zhuǎn),語音相近。
從詞源上看,“陸”和“陵”同源,詞源義為“高”,故二者為同源同義詞。
“陸”和“陵”在“高”這一義位上構(gòu)成了同義詞,區(qū)別特征在于“陸”側(cè)重“平”義,而“陵”側(cè)重“大”義。用義素分析式子表示即:
陸:[山類]+[高]+[平];
陵:[山類]+[高]+[大]。
2.頂,顛,巔,槙,天,定(顁),題
丄,《說文》:“高也?!盵1](P1)本義與“下”相對,是方位詞,引申指高處。又因為天高,可引申指天?!稌の暮钪罚骸罢焉谏?。”馬融注:“上,謂天?!盵15](P800)天字《說文》訓(xùn)為:“顛也。至 高 無 上 從 一 、大 ?!盵1](P1)《荀 子·儒 效》:“ 至 高 謂 之天?!盵16](P144)《莊子·天地》:“天地雖大?!盵17](P365)陸德明釋文引《釋名》云:“天,顯也,高顯在上也?!盵18《]詩·小雅·鶴鳴》:“聲聞于天?!编嵐{注:“天,高遠(yuǎn)也。”[14](P258)顛字《說文》訓(xùn)為:“頂也。”[1](P179)《管子·小匡》:“糞除其顛旄?!表f昭注曰:“顛,頂也。”[19](P399)《元包經(jīng)傳·太陰》:“頁顛顛?!崩罱ⅲ骸邦?,高?!盵20《]莊子·馬蹄》:“其視顛顛?!背尚⑹瑁骸案咧敝??!盵17](P306)頂字《說文》訓(xùn)為:“頂,顛也?!盵1](P179)《淮南子·脩務(wù)》:“今不稱九天之頂?!备哒T注:“頂,極高?!盵9](P2016)此為物體的最高處。頂,顛,巔,槙,天,定(顁),題七字同源,[21](P247)頂屬端紐,耕部;顛屬端紐,真部;天屬透紐,真部;定屬定紐,耕部;題屬定紐,支部。顛和頂都是指頭頂,都是端母,真耕通轉(zhuǎn)。意義相近,皆指稱“上高”義。
我們通過對“高”義詞語義系統(tǒng)的考查,探討漢語詞與詞之間的意義關(guān)系。對詞義進(jìn)行系統(tǒng)的研究,有利于形成語義類聚網(wǎng)絡(luò),并且可以從單個詞匯意義的解釋進(jìn)入到詞義系統(tǒng)的層面?!案摺绷x詞的系聯(lián)研究無疑是整個漢語語義系統(tǒng)的一個小的方面,整體的漢語語義系聯(lián)有待進(jìn)一步細(xì)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