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花,呂建武
(1.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歷史課作為職業(yè)院校的公共基礎必修課,其思政育人功能應加強和凸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的“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1],強調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必要性。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需要充分挖掘和發(fā)揮黨史學習教育的思政功能,講好黨史故事,讓青少年在感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艱辛奮斗歷程的過程中,激發(fā)愛黨愛國熱情,培養(yǎng)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涵養(yǎng)自身、鍛煉本領的內生動力。
但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黨史學習教育價值功能弱化,學生獲得感較低。如何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黨史學習教育的思政功能,加強對學生的政治引導和價值探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職業(yè)院校歷史教學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黨史學習教育是職業(yè)院校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強化歷史教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從歷史學習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歷史文化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chuàng)未來也十分必要,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2]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向社會主義過渡、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改革開放新時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歷史史實作為重要內容納入職業(yè)院校的歷史教育教學,了解和把握黨領導全國人民在苦難中鑄就輝煌、在探索中收獲成功、在迷茫中解放思想、在創(chuàng)新中謀取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讓學生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行”,引導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自信,肩復起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性問題,職業(yè)院校歷史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必然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掌握必備的歷史知識,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并將凝練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是讓五大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落地的重要載體,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波瀾壯闊奮斗史的學習,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提高學生的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歷史教育尤其是黨史學習教育實現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蘊涵深刻、豐富生動的教科書,有著厚重的歷史承載和深刻的教育意義。中國共產黨一路艱難走來,歷經磨難,飽經坎坷,不斷戰(zhàn)勝困難、創(chuàng)造奇跡。一代代共產黨人堅守初心、無私奉獻、勇于犧牲,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小崗精神、深圳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等。一部黨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斗史、一部閃耀光輝的精神史、一部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造史、一部匯聚能量的大國史。學習黨史,引導學生從黨的百年偉大奮斗歷程中,認同黨的領導、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偉大祖國;引導學生從共產黨人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精神中,體會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偉大情懷,汲取繼續(xù)前進的精神力量,激發(fā)開拓進取的勇氣,從而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錘煉品格意志,塑造健全人格。
當前,職業(yè)院校學生大部分是“00后”,他們生逢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階段,是我們國家跨越世紀、走向未來的一代人。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時代性格特點。比如,他們自我意識較強,但是集體意識較弱,缺乏集體協作意識和能力。再如,他們知識面較廣、思想較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較強,但是應對西方思想滲透的能力較差。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在這一關鍵時期,講好黨史故事,發(fā)揮黨史的資政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讓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學生德育教育的全過程,都是當前職業(yè)院校歷史教育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黨史學習教育納入職業(yè)院校歷史思政教學的核心價值內容,是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也是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有力武器。新形勢下,職業(yè)院校歷史教育教學的黨史學習教育在面臨著發(fā)展契機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作為一門文化基礎課,歷史教育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職業(yè)院校學生是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身心尚未成熟,發(fā)展不穩(wěn)定,文化基礎課成績較差,普遍重視專業(yè)技能課程而忽視文化類課程,歷史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對黨的基本常識性知識都無法準確把握,難以實現與黨的革命奮斗精神相聯結,影響了黨史學習教育思政功能的發(fā)揮。
黨史學習教育在傳統(tǒng)歷史課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雖然十分重要,但囿于不是獨立課程,缺乏相應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黨史課程內容比重不足。同時,受課程教學內容和課時的影響,不能詳細展開教學,無法突出黨的百年輝煌歷史的磅礴氣勢,不能很好彰顯黨史教育的思政教育功能,影響了黨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職業(yè)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成效相對而言不夠顯著,主要原因在于在職業(yè)教育辦學定位的影響下,部分教師放低了對自身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的要求,固有的陳舊教學方法也無法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單一的灌輸式或應試式課堂教學模式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教學的實際效果低下。
歷史虛無主義借“重新評價”之名,根據自己某種特定需求,通過碎片摘取或不具體分析、考證歷史資料,歪曲歷史,詆毀民族英雄,顛倒黑白是非,嚴重誤導青年學生對黨的歷史的正確認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虛無主義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史教學應該從歷史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充分發(fā)揮黨史學習教育的思政功能,占領好這個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有力回擊錯誤思潮。[3]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盵4]歷史教師是職業(yè)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重要成員,在歷史教學中開展黨史教學,是教師本職工作。作為學生引領者的歷史教師應該先立身后育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學習中國共產黨奮斗歷史中的寶貴精神,悟黨史之“道”,然后高質量完成“授業(yè)解惑”的初心使命。教師要先立德,然后方能以德服人。青少年學生正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教師的認知、言行直接影響著他們對黨的認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只有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才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在日常教學生活中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發(fā)揮黨史學習教育的思政功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堅定理想信念。
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是歷史學科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開展“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大量的課外閱讀對于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課外閱讀也可以轉變傳統(tǒng)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改變以“記憶與背誦”為主的歷史課傳統(tǒ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黨的每一段歷史,都是一部塑造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要深挖教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tǒng)一。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閱讀,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有利于鞏固課堂內容。例如,在講“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性地給學生推薦些毛主席詩詞和相關著作,引導學生體會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和意義。還可以推薦一些紅色經典書籍,如《小英雄雨來》《閃閃的紅星》《劉胡蘭傳》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英雄故事既貼近青少年需求,又能講好黨的故事,引導學生立足當下,堅定信仰,聽黨話,跟黨走。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參觀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時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盵5]利用身邊的黨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傳播正確的黨史觀,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思政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刻感知歷史,將紅色基因厚植于思想深處。[6]筆者所在的泉城濟南,就擁有很多紅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基地,如陳毅元帥題詞的濟南市解放閣、英雄山革命烈士紀念塔、茂嶺山戰(zhàn)役遺址、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許多紅色革命的寶貴“歷史遺產”。在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的現場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真切感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走過的硝煙彌漫的歷程,去體會人民軍隊的英勇以及濃濃的軍民魚水情,這些場景帶給學生的觸動以及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精神洗禮會遠超課本上的文字。再者,利用好重大紀念日和紀念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也是歷史教學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形式。例如,9月30日是國家設立的烈士紀念日,每年國家都舉行烈士紀念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會到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近代以來,無數先烈挺身而出,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的幸福,他們英勇奮斗,不畏犧牲。也許我們無法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段不應被忘卻的歷史。通過這些重大的紀念活動,引導學生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用先烈的事跡鼓舞學生斗志,砥礪品格,激發(fā)奮進的力量,切實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在全國上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大好形勢下,職業(yè)院校創(chuàng)新立意,講好黨的故事和中國故事,正當其時。立足辦學特色,在黨史學習中挖掘職業(yè)教育元素,在黨史學習中開展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感黨恩、跟黨走,走技能成長之路,走職業(yè)興國之路。比如,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學生觀看了山東省呂劇院為迎接建黨一百周年、向革命先烈致敬的戲曲節(jié)目——《大河開凌》。這部戲曲說清楚了《共產黨宣言》在中國傳播的歷史,“更說清楚了馬克思主義怎么在中國落地、在中國農村落地”,成功地將紅色題材傳奇化、革命題材故事化、命題創(chuàng)作藝術化。整個創(chuàng)作演出的過程,既用藝術的形式表達了共產黨堅守初心的歷史,又與戲曲專業(yè)教育相結合。通過觀賞此類文藝作品,將紅色基因融入學生的學習實踐,讓學生既學到了專業(yè)知識,又進行了黨史學習教育,既能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又能給予學生心靈的震撼,更能引導學生明白其專業(yè)學習的社會價值和個人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充分彰顯了職業(yè)教育的價值內涵。
總之,在職業(yè)院校歷史教學中,發(fā)揮好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功能,是推動職業(y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幫助學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有效途徑。這客觀上需要歷史教師內外兼修,一方面強化自身的黨史理論素養(yǎng)、更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主動去挖掘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和院校職業(yè)特色優(yōu)勢,努力做好學生成人成才的領航員,為職業(yè)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貢獻歷史教學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