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勇強(qiáng)
(暨南大學(xué) 古籍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32)
2004年出版的《全明詞》,共收錄作者一千三百余家,詞作約兩萬首,填補(bǔ)了斷代詩文總集整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其沾溉學(xué)林、啟示后來之功,不可泯滅。當(dāng)然,該書也存在一定的疏失,除了失收較多之外,還有一部分作者的行年事跡缺考,或誤署其名,或漏著其字號、里籍,或不載其科第、仕歷、著述、生卒年等,甚至有因不明作者生平而誤將清人作明人者?!度髟~》的編纂體例以作者立目,故作者小傳,對編次全書、方便讀者了解作品都有重要的作用。緣此,筆者僅就爬梳文獻(xiàn)所得的材料,對一些詞人的事跡略作補(bǔ)正如次,希望對《全明詞》的修訂不無裨益。
李萬年見第2冊,作者小傳云:“李萬年,字維衡,號茫湖,江西豐城人。生卒年不詳。明弘治間,官至刑部尚書郎。有《饑豹存稿》八卷。”按,《饑豹存稿》附錄載有鄒守益、羅洪先所著的兩篇《志銘》。羅文亦見《羅洪先集》卷二十,題為《明故誥封奉政大夫刑部山東清吏司郎茫湖李公墓志銘》,敘述李萬平的家世、姓氏、生平等甚為詳細(xì):
嘉靖壬辰,豐城茫湖李翁,以季子遂刑部郎中恩封,如其官,而次子逢為給事中,相與迎養(yǎng)京邸?!潭q而孤,潛鞠于母氏,遭家訟侵迫,獨(dú)力支拒?!碳瘸龉挛?,益折節(jié)問學(xué)。資故穎異,童時已能為聲偶句,動諸長老。比試諸生,又為督學(xué)蔡虛齋、邵二泉兩公所獎拔?!痪杏诿坏眠_(dá),凡七試場屋不第,輒棄去,而微寓其意于詩。……公諱萬平,字維衡,姓李氏。李氏自臨汝徙茫湖,在天福五年。處士從始至翁二十有八世,世有聞人。曾祖南輝,封監(jiān)察御史,贈按察使僉事。曾祖妣屈氏,封孺人,贈宜人。祖考諱瓛,號牧麟,以進(jìn)士為監(jiān)察御史,改四川按察司副使,松藩兵備。祖妣黃氏,贈宜人。考諱與鎬,負(fù)才志,年二十夭。母林氏,茹苦立后,有司上其事于朝,旌表節(jié)婦。翁生成化辛卯,卒嘉靖癸丑,享年八十有三[1]。
據(jù)文中所述,“李萬年”應(yīng)作“李萬平”。此其一;李萬平科場不順,屢試不第,一生未曾出仕,因其子李遂恩封為刑部郎中,稱其“官至刑部尚書郎”,不準(zhǔn)確。此其二;“成化辛卯”為成化七年(1471),“嘉靖癸丑”為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萬平的生卒年可系為1471年—1553年。此其三。鄒守益的《志銘》也有相似的記述:
嘉靖辛丑十二月二日,豐城李母劉太宜人卒?!焦锍笫露眨饩:珘郯耸腥??!M萬平,字維衡,號茫湖?!ζ邭q,即能為奇對。……游邑庠,有聲。七試場屋,不售,親就師友厲志問學(xué),直欲尚友古人?!尉腹锼?,以遂貴,封奉政大夫刑部山東司郎中,而仲子逢繼登進(jìn)士,官給事中,迎養(yǎng)京師[2]460。
鄒守益與李遂為“道義交,嘗升堂謁封君,聚講于祠中。其后拜石龍山塋,徘徊信宿焉。乃按少宰從侄璣狀而志之”[2]460,故其記述當(dāng)可信。
張鐵見第2冊,作者小傳云:“張鐵,字威夫,慈溪人?!卑?,小傳未著錄此人之著述,而且“張鐵”應(yīng)當(dāng)作“張鈇”?!?天啟)慈溪縣志》卷十《人物志·隱逸》:
張鈇,字子威。幼端敏,即為外祖司空王來所器識。及長,博學(xué)強(qiáng)記,綜貫經(jīng)史百家。再試場屋不第,遂棄去。攻古詩文,兼工篆隸真草。開口論天下事,亹亹竟日不倦。聞人之善,雖遠(yuǎn)必赴,亦有接里闬而不通往來者。燕居獨(dú)處,必正襟危坐,高風(fēng)逸氣,傲睨物表。時宰政有缺失,或抗書言之。所著有《碧溪詩集》《南皋詩話》《郊外農(nóng)談》《詠史百絕》等稿,藏于家。蓋以隱逸而兼文苑者[3]。
陸深的《碧溪詩集序》也涉及張鈇的經(jīng)歷及為人、品性:
慈溪張子威先生,自少時一再游場屋,即棄去,學(xué)古人之道,攻古人文章。學(xué)既成,咸可試用。會有推轂士欲薦之天子,遭讒罷去。然胸中負(fù)挾益富,練閱益深。開口論天下事,髯戟戟若繅絲,炙轂竟日而不竭也,一座人皆驚服。有弗當(dāng)其意者,終席不能發(fā)一聲。聞人之善,千里赴之,亦有隔屋而斷請謁者。然坐是落落。今年過七十,老矣,而猶未有所遇合也。稍用其學(xué),為人修敘譜牒以自資,嘆曰:“是猶能食吾力者?!逼埛嵌Y義之宗,輒亦不往也。正德十年,自粵來訪余,一見語合。明年再見,論益和。……先生名鈇,別號碧溪子,因以名集云[4]。
據(jù)此可知張鈇的別號,其享年在七十歲以上,正德十一年(1516)尚在世?!侗滔娂罚瑩?jù)《明別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年版),今存明嘉靖張堯年刻本,凡六卷,附錄《鐃歌鼓吹曲》一卷。卷端題“慈溪張鈇子威著”。
孫陞見第3冊,作者小傳云:“孫陞,字志高,余姚人。生卒年不詳,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前后在世?!庇诳频?、仕歷、疑年等,均未記載。
《國朝獻(xiàn)征錄》卷三十六李本《資善大夫南京禮部尚書季泉孫公陞行狀》云:
南大宗伯季泉孫公者,忠烈公之季子也。其先蓋睦州人,后唐明宗時,三司使諱岳者史稱廉吏,卒葬余姚燭湖之北麓,子孫因家焉?!驿?、祖新,皆以忠烈公推恩,贈禮部尚書。曾祖妣、祖妣,皆夫人。忠烈公配楊夫人,生三子:伯堪,都督同知,以孝旌;仲墀,尚寶司卿;季則公也,諱陞,字志高。生而穎異,髫齔即嗜書,日記數(shù)千言。讀史至名賢傳,輒以自期。尤喜為古文詞。年十六,補(bǔ)邑庠弟子。……嘉靖乙酉,領(lǐng)鄉(xiāng)薦。丁亥,游太學(xué)?!椅矗e進(jìn)士。當(dāng)大廷之對,進(jìn)仁體保邦之說,上親為批定,賜以第二人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乙巳,晉右春坊中允,嘗與修《大明會典》,清理軍職貼黃。丙午,主南畿試事?!河希瑫x大司成?!梁ィ瑫x春官少宗伯?!勺樱厦f邸所建元佑宮安神祭告,重孝思也。公奉使唯謹(jǐn)?!锍螅⑹逻€,改天官少宰。無何,以母憂去。……丙辰,征為少宗伯,旋改少宰?!∷?,晉今職,公之南京?!炅露詹∽?,……距生弘治辛酉三月二十六日,得年六十[5]。
文中提及的“忠烈公”即孫燧。孫燧(1460-1519),字德成,號一川。弘治六年(1493)成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歷福建參政、河南右布政使。正德十年(1515),遷副都御史,巡撫江西。時為寧王朱宸濠陳說大義,并七次上疏言宸濠必反。十四年(1519),朱宸濠叛亂,孫燧被害。嘉靖即位后,贈禮部尚書,謚忠烈?!按笏境伞奔磭颖O(jiān)祭酒的別稱;“春官少宗伯”即禮部侍郎的別稱;“天官少宰”即吏部侍郎的別稱。“庚申”即弘靖三十九年(1560);“弘治辛酉”即弘治十四年(1501)。據(jù)此,孫陞的家世、仕歷及生卒年均已明矣。
孫陞的著述,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三載:“孫陞《孫文恪公集》二十卷。字志高,余姚人,燧子。一甲第二人,南京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文恪。”[6]據(jù)《明別集版本志》,該二十卷本《孫文恪公集》,今存明嘉靖袁洪愈、徐栻刊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浙江圖書館。
儲昌祚見第3冊,作者小傳云:“儲昌祚,字肩宇,宜興人。明萬歷十七年(1589)進(jìn)士,歷官四川按察司僉事?!卑?,儲昌祚之孫儲欣著有《先大夫傳略》,準(zhǔn)確地記述了儲昌祚的字號以及出仕為官的經(jīng)歷:
公諱昌祚,字立寵,號肩宇,唐御史光羲公苗裔也。徙豐義七世而生公,中萬歷壬午舉人、己丑進(jìn)士,授江西鄱陽知縣。三年行取,擢御史。有王推官者,朝覲在京,素銜公,鑿空投揭,失御史。冢宰徐察其枉,虛禮曹待公。公聞封公疾,不受命,兼程歸。丁艱服闋,補(bǔ)福建浦城知縣??紳M,升大理寺,由右評轉(zhuǎn)寺正。遷南京兵部,由職方主事轉(zhuǎn)正郎。擢四川重慶兵備僉事。春秋五十,即上章致仕。官晉副使,階晉通議大夫。享年七十有二而終[7]。
儲昌祚的生卒年,《宜興豐義儲氏分支譜》卷六《西大分世系表》載:
副憲公諱昌祚,景仁公長子,字立寵,號肩宇,是為西大分之長房,始遷于城。公由貢生中萬歷壬午舉人、己丑進(jìn)士?!骷尉讣何炊露?,卒明崇禎庚午六月十六日,壽七十二。崇祀鄉(xiāng)賢[8]。
“嘉靖己未”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崇禎庚午”即崇禎三年(1630)。據(jù)此,儲昌祚的生卒年可以確定。
戴澳見第3冊,作者小傳云:“戴澳,字有斐,剡上人。有《杜曲集》,卷四為詩馀。”此小傳似太簡略,未記述其科第、仕歷等?!?光緒)奉化縣志》卷二十四《人物傳二》載:
戴澳,字有斐,號斐君。自幼嗜學(xué),不事生產(chǎn),寓情觴詠,落筆千言立就。萬歷四十一年成進(jìn)士,歸侍色養(yǎng),經(jīng)年乃出。授虞衡主事,遷副郎,晉銓部稽勛副郎。朗識精鑒,所儲夾囊,皆當(dāng)世偉人。甫署選而名卿碩抱,一時涌出。旋以稽勛郎中假歸。未幾,逆珰魏忠賢專政,舉朝若沸,殄瘁之慘,宇宙為空。然后知其超然知幾也。家居十有二年,權(quán)珰授首,復(fù)出,轉(zhuǎn)考功郎。受事甫三月,又以直道忤烏程、陽羨二相,即拂衣出都門。大宰李長庚三疏留之,不報。旋起南銓,轉(zhuǎn)尚寶丞,再轉(zhuǎn)大理丞,遷順天府丞。星變陳言,忤時獲譴,遂脫然歸。通仕籍者三十年,在朝每不數(shù)月,屢仕屢黜。歸里年馀,憂時岌岌,遂感憤以卒,年六十七。時朝議以邊撫起之,咸惜未竟其用云。所著有《杜曲集》《豐干集》行于世[9]。
文中提及的“烏程、陽羨二相”指溫體仁和周延儒。溫體仁(?—1638),字長卿,號圓嶠,浙江烏程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成進(jìn)士,授編修。崇禎時,累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既輔政,勢益張,傾去周延儒,代為首輔,居位八年。《明史》卷三百八有傳。周延儒(1593—1643),字玉繩,號挹齋,江蘇宜興人。萬歷四十一年(1615)舉進(jìn)士第一。崇禎二年(1629),任東閣大學(xué)士,次年為首輔。六年(1633),為溫體仁排擠罷相。十四年(1641)再起。十六年(1643),削籍賜死?!睹魇贰肪砣侔擞袀鳌?/p>
戴澳的生年,可從其自述中推算得知,《杜曲集》卷一《五言古詩·除夕》云:
萬事未一了,半百忽已過。今夕五十一,明朝又較多。新歷不忍看,舊交竟如何。強(qiáng)半作枯骨,春風(fēng)吊山阿[10]66。
可見戴澳出生于除夕。此詩編入“丙寅年”,依據(jù)戴澳的科第,此“丙寅”應(yīng)為天啟六年(1626),該年五十一歲,逆推之,戴澳當(dāng)生于萬歷四年(1576)。萬歷四年除夕,換算成公歷,則是1577年1月18日。同書卷四《七言絕句》有《除夕四首》,其二云:
年來添病復(fù)添貧,貧到無添貧更新。幾度花前今夕醉,忽消四十九回春[10]173。
詩編入“甲子年”,即天啟四年(1624),據(jù)此也可推算戴澳的生年?!犊h志》小傳稱戴澳“感憤以卒,年六十七”。根據(jù)生年計之,戴澳當(dāng)卒于崇禎十五年(1642)。
李桐見第5冊,作者小傳云:“李桐,字封若,一字惟貢,鄞縣人。明諸生。”按,全祖望《鮚埼亭集內(nèi)編》卷二十七有《貞愍李先生傳》,記述其生平事跡甚詳:
貞愍先生李桐,字封若,鄞人也,學(xué)者稱為侗庵先生,光祿監(jiān)德繼之子。生三歲而孤。……讀書通大義,不屑數(shù)行墨,肆力于詩古文詞,尤思通當(dāng)世之故,講明忠孝節(jié)行,諤諤難犯,一時多非笑之?!咨耆率湃罩儯壬诖笈R所,抗言國恩不可不報,請發(fā)義旅次于江干,以待撫臣勤王之舉。監(jiān)司盧公牧舟是之,未能應(yīng)也。先生乃日號啕當(dāng)事馬前,并詰責(zé)諸鄉(xiāng)老?!隙蓟铦?,先生悒悒不得志,遁入白鷗莊,呼天涕泗,作《悲憤詩》,遂成沈疾?!瓡銝|兵起,錢忠介公登壇,嘆曰:“宜急令侗庵知之?!鼻彩挂愿?,先生病中霍然起,稍稍進(jìn)食,乃遣長子文昶從軍,忠介疏授兵部主事。自江干立國,侗庵之病稍愈。已而事漸不支,侗庵復(fù)申前請,疾復(fù)篤。六月初一日之變,侗庵曰:“吾今定死矣?!惫允窃率湃兆?,說者以為祈死而得死。年四十九[11]500—501。
據(jù)文中所述,第一,可知李桐的政治立場,他是一位主張抗清的志士;第二,可推知李桐的生卒年。文中的“錢忠介公”即錢肅樂。錢肅樂(1606-1648),字希聲,號止亭,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縣區(qū))人。崇禎十年(1637)成進(jìn)士,歷官太倉知州、刑部員外郎。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后,召其為右僉都御史,尋進(jìn)右副都御史,繼任兵部尚書,拜東閣大學(xué)士。清順治五年(1648),聞福建連江失守,憂憤至極,病逝于舟中。謚忠介。順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浙東義旗四出,鄞縣志士董志寧、王家勤、張夢錫、華夏等人推舉錢肅樂為盟主,起兵抗清,應(yīng)者數(shù)萬人,此即傳文中所云“錢忠介公登壇”?!傲鲁跻蝗罩儭敝附B興淪陷。順治三年(1646)六月初一日,“清軍大部渡錢塘江,初二日入紹興,浙東南明官兵棄輜重盡潰。方國安、馬士英奔臺州,決計執(zhí)魯王朱以海降清”[12]。李桐病逝于該年,年僅四十九歲,逆推之,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當(dāng)是其生年。李桐的著述,《貞愍李先生傳》也有記載:
先生嘗與楊尚寶南仲、陳御史平若、陸舍人敬身,詮次同里前輩詩,曰《甬東詩話》;又手輯先世詩文曰《衣德集》,其自著曰《侗庵集》。嗣后先生族子鄴嗣,因《詩話》遂為《甬上耆舊詩》,因《衣德集》遂為《砌里文獻(xiàn)錄》,則皆先河之力也[11]502。
毛超見第6冊,作者小傳云:“毛超,生卒年不詳。有《菊庵集》,卷九有詞3首?!弊髡叩淖痔?、科第、仕歷、生卒年等,均未涉及?!?道光)吉水縣志》卷二十一《人物志·宦業(yè)》有毛超的傳記,記述其字號及生平事跡甚詳:
毛超,字儀超,號菊庵。幼時,父以運(yùn)糧破產(chǎn)歿,諸叔數(shù)窘辱之,超并恭順無違言,惟厲志向?qū)W,為童子師,束修奉母?!家允略効h,知縣奇之,強(qiáng)之充掾,不從。成化十三年,舉順天鄉(xiāng)試。十七年,以乙榜授太平府學(xué)訓(xùn)導(dǎo)。風(fēng)范端凝,諸生敬憚,聽講會食,不聞嘩聲。貧者分俸給之,或?yàn)榕e葬。擢南京兵部司務(wù),遷車駕員外郎,歷郎中。各衛(wèi)苦黃馬快船之役,百計規(guī)避,超為定章程,民以不累。造船費(fèi)多沒,超選軍職及有司召商會估,以革宿弊,遂著為令?!w云南廣西知府。適旁郡用兵,以督餉勞瘁,告疾休歸。卒于家。所著有《菊庵集》。以孫伯溫貴,贈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13]。
毛超本人有《自撰墓志銘》,簡要記述了自己的家世、生平及生年:
太守名超,字儀超,別號菊庵,姓毛氏。本浙之三衢人。始祖讓,宋工部尚書。子休,國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守吉州,迎父就養(yǎng),卒葬九都,遂家龍城?!坠骆萘?,幾不能存,自知向?qū)W。成化丁酉,發(fā)解京闈,累官兵部郎中、云南廣西府知府。……太守生宣德庚戌十二月四日,終正德癸酉二月二十有九日,享年八十有四,合葬本里東塘坑癸山丁向。太守先自為墓并志,虛歿時年月日并虛祖考諱,以俟補(bǔ)書[14]。
毛超的詩文成就及卒年,夏言《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菊庵毛公神道碑》云:
公諱超,字儀超,別號菊庵?!瓕W(xué)有本原,教人一以正心術(shù)、明圣學(xué)為本。為文醇雅,尤工于詩。有《菊庵集》藏于家。……正德癸酉二月九日卒,享年八十有四[15]。
據(jù)上引三文,毛超的科第、仕歷、生卒年皆可定讞。“宣德庚戌十二月四日”即宣德五年(1430)十二月四日,換算成公歷,則是1431年1月18日;“正德癸酉”為正德八年(1513)。根據(jù)毛超的生年,似不應(yīng)將他排在第6冊。
呂陽見第6冊,作者小傳云:“呂陽,字詹望,號全五,無錫人。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jìn)士,官至少參?!蔽瓷婕捌渲雒?,且缺載其入清后的仕歷。
呂陽的傳記,《(乾隆)金匱縣志》《(嘉慶)無錫金匱縣志》《(光緒)無錫金匱縣志》諸志均未載。顧光旭《梁溪詩鈔》卷十五載:
呂僉事陽,字全五,又字詹望,號薪齋。明崇禎庚辰進(jìn)士,入國朝,累官湖廣僉事道。著有《薪齋集》《全五二集》,高匯旃學(xué)使序而行之。序曰:全五以孝友為本,靜穆為品,經(jīng)術(shù)為資,諸子百家為驅(qū)使,森麗婉縟,驚魂燦目?;蛑^五古逼徐、庾,近體逼溫、李,不知其□千古之秘,窮五聲之變,惟欲成一家之言也。胡慎三侍御《浙游草·瞻仰呂公祠》詩序云:里中議公事必于祠,畫押必于案,以示無欺。一聯(lián)云:鹿城俎豆庚桑祝,蜃海謳歌峴首碑。匾曰:冰玉千秋。蓋薪齋備兵東甌時多惠政,既去,而民思之如此[16]。
文中提及的“東甌”,又稱甌越,本越族的一支。秦、漢時分布在今浙江南部甌江、靈江流域。首領(lǐng)搖助漢滅項羽,惠帝時受封為東海王,因都東甌(今溫州市),俗號東甌王。后世因以“東甌”或甌越為溫州及浙南地區(qū)的別稱。呂陽《重修臬司溫處巡道公廨記》云:
歲壬午,余自樞曹承乏浙藩,分巡甌括,時奉璽書至臨安。故事,省會監(jiān)司各設(shè)有廨舍,在臬司公堂之后,而道治別有官衙,為聽政之所。世宗朝,海上多警,以監(jiān)臨地遠(yuǎn),軍機(jī)不便遙度,因附近巡歷,建署東甌[17]。
“樞曹”,明代兵部之別稱。“歲壬午”即崇禎十五年(1642)。據(jù)《(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十八《職官八·明二》,呂陽此時任浙江提刑按察使司僉事。按照明制,按察使之下,設(shè)副使,正四品;僉事,正五品,均無定員。“副使、僉事,分道巡察,其兵備、提學(xué)、撫民、巡海、清軍、驛傳、水利、屯田、招練、監(jiān)軍,各專事置”[18]。據(jù)《(乾隆)溫州府志》卷十七《職官·明·憲職》的記載,呂陽任兵巡道。
然而明朝覆滅后,呂陽并未退隱山林,而是出仕新朝?!?民國)湖北通志》卷一百二十一《職官十五·宦績傳五·清上》載:
呂陽,字全五,無錫人。崇禎進(jìn)士。順治十一年,為下江防道,駐蘄州。行保甲以絕盜源,造巡船,增瞭臺。自潯陽上自江漢,民咸安枕。新修學(xué)宮及名宦鄉(xiāng)賢祠[19]。
“下江防道”,官職名,負(fù)責(zé)長江的軍事防御工作。因清初的蘄州屬黃州府,故《(光緒)黃州府志》卷十三《秩官傳》也有呂陽任這一職務(wù)的記述:
呂陽,字全五,無錫人。進(jìn)士。順治間,以薦舉授下江防道。冰檗自茹,聽斷明審,胥吏屏息,平劇盜李有實(shí)等。力行保甲,以清盜源。捐造巡船,增修望臺,自潯陽至漢川,民咸安堵。新蘄州學(xué)宮,課士衡文,循循若師友,州人至今頌之[20]500。
同書卷十一《文秩官表下·江防道·國朝·順治》又載:“呂陽,無錫進(jìn)士,甲午任;趙映乘,祥符進(jìn)士,丙申任?!盵20]444根據(jù)這些記載,可知呂陽在順治十一年(1654)至順治十三年(1656)間任下江防道。
因此,根據(jù)呂陽入清后的仕歷,不應(yīng)將其列入明代詩人的行列。呂陽的詩文結(jié)集為《薪齋集》,《四庫全書》列入《別集類存目》,稱“是集凡詩一卷,文六卷,歌行、賦、詩馀又為一卷”[21]。然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齊魯書社1997年版)影印的順治至康熙間遞刻本(吉林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卻是《初集》《二集》《三集》各八卷?!冻跫肪硎子凶饔陧樦挝迥晡熳?1648)的黃家舒《薪齋初集序》、作于順治十年癸巳(1653)季秋的高世泰序;《二集》卷首有作于順治十六年己亥(1659)季春十日的錢謙益序;《三集》卷首有作于康熙元年壬寅(1662)七月既望的顧景星《薪齋三集序》。四庫館臣所見的“浙江巡撫采進(jìn)本”,或只是《薪齋初集》,而未見《二集》《三集》。
嚴(yán)怡見第6冊,作者小傳云:“嚴(yán)怡,字石溪,如皋人。貢生?!蔽瓷婕捌涫藲v、著述、生卒年等?!?嘉慶)如皋縣志》卷十七《列傳二·文苑》云:
嚴(yán)怡,字士和。少補(bǔ)諸生,崛起榛莽中,力振風(fēng)雅,好學(xué)明經(jīng)術(shù),不為章句訓(xùn)詁。學(xué)宮故無藏書,銓部陳大壯謫貳泰州,來署皋篆,怡諷之,身為渡江,購諸制書及二十一史儲焉。嘉靖中,以貢為校官,閱二十年。初訓(xùn)臨朐,表管幼安,祠之。移教景寧,攝聊城令事。逾年,以德化民,民亦從化。去之日,清風(fēng)兩袖,聊城祀之名宦。最后為堂邑王教授,一年乞歸。怡博極群書,工詩古文辭,而狷介自持,意所不可者,一發(fā)之于詩。家無擔(dān)石之儲,晏如也。邑令黎堯勛以均糧奏行,贈以浮田,弗受。令移守泰州,復(fù)檄皋,以廢馬廠一區(qū)為營居焉。銓部楊武東薦入史館,不行。大中丞王南岷,讀其《擬古》《秋興》諸篇,有異才之嘆,專使致聘,亦托疾不往。好獎予后進(jìn),年已逾耄而禮不衰于童稚。手自營書,積至萬卷[22]。
《嚴(yán)石谿詩稿》卷首有馬洛的《明故堂邑王教授嚴(yán)公行略》,述及嚴(yán)怡的仕歷云:
公以諸生歲貢為博平司訓(xùn)。丁父憂,補(bǔ)臨朐司訓(xùn),遷嵩縣教諭。丁母憂,復(fù)為景寧教諭?!辆皩帲饽?,遷東昌教授。登光岳樓,悵焉興懷,作《登樓賦》以見志。幾二載,遷堂邑王教授。公囊其故書赴國,將以開王。王幼,未出閣。國主好讀書,然遠(yuǎn)詞臣而習(xí)宦官。公不得其志,作《操瑟吟》三十首、《瑤臺鶴唳詞》百首以自遣。曳裾者逾年,啟王賦歸,王許公祭掃。嘉靖辛酉秋也。明年,公謝事,日惟修學(xué)著書,暇則隨意賦詩以自娛[23]15—17。
據(jù)此,可知嚴(yán)怡又字士和,歲貢生,初任博平縣訓(xùn)導(dǎo),繼任臨朐縣訓(xùn)導(dǎo)、景寧縣教諭,再署理聊城知縣,官至堂邑王教授。“堂邑王”,明代王府之一,《(康熙)堂邑縣志》載:“明成化三年,封英宗第二子見潾于濟(jì)南,為德王。后封其孫某為堂邑王?!盵24]嚴(yán)怡的卒年,《行略》有清楚的記載:
公自為諸生以至終老林下,未嘗以私一至公室。萬歷甲戌中秋感疾,至九月十三日,隨事感觸,輒形于聲?!谑露?,命伯子正封藏其著述諸書,遣仲子焚平日所讀《三子口義》及《左傳》二書以殉。逾時命浴,即奄然逝。嗚呼,痛哉!仲子名直,此時北游,不在膝下,殆聞公臥疾,匍匐南還,抵家,則公已葬六日[23]18—19。
據(jù)此記載,可知嚴(yán)怡卒于萬歷二年甲戌(1574)十二月二十二日,換算成公歷,則是1575年1月3日。嚴(yán)怡的生年,可從其自述中推算得知?!秶?yán)石溪詩稿》卷六《初度日》云:
三十四年讀古書,一字未入承明廬??酂o伯樂善相馬,常想任公能釣魚?;B課詩日不足,菽水奉親歡有余。況是今朝天色好,彩衣聊且戲庭除[23]73。
此詩題下有小注:“是丁亥年。”據(jù)嚴(yán)怡的卒年,可知此“丁亥年”為嘉靖六年(1527),是年三十四歲,逆計之,嚴(yán)怡當(dāng)生于弘治七年(1494)。根據(jù)生年,嚴(yán)怡不應(yīng)排在第6冊。
嚴(yán)怡的詩集,《(嘉慶)如皋縣志》卷二十一《藝文三》著錄為四卷,題名《石溪集》,未見傳本?!端膸旖麣鴧部酚坝〉臑槿f歷五年(1577)劉效祖刻本,題名《嚴(yán)石谿詩稿》,凡六卷,較易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