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民
(河北傳媒學院 傳媒與藝術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1430)
吳祿貞(1880年3月6日-1911年 11月7日),字綬卿,湖北省云夢縣人,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作為北洋六鎮(zhèn)統(tǒng)制的吳祿貞,與閻錫山的山西民軍組成燕晉聯(lián)軍,謀劃1911年11月7日在石家莊起兵,北上攻打清廷老巢北京。但是,就在7日凌晨,吳祿貞被人刺殺于石家莊火車站,燕晉聯(lián)軍的北伐京師大計轉瞬間化作了泡影。吳祿貞被刺案,成為了近代史上典型的雙重無頭案,不僅烈士尸體無首,以木代葬,而且謀殺案幕后主使的追查結果如泥牛入海,學界眾說紛紜。①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探討吳祿貞死因以及刺殺兇手的論文主要有:公孫訇《吳祿貞死于誰手?》,載《河北學刊》1985年第3期;李惠民《吳祿貞殉難新探》,載《史學月刊》1988年第6期;趙宗頗《吳祿貞史事考訂》,載《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何達《吳祿貞血灑石家莊》,載《文史月刊》2002年第2期;王永男《試探百年疑案:吳祿貞之死》,載《理論月刊》2016年第1期;朱文亮《權貴內爭與辛亥灤州兵諫:吳祿貞之死新探》,載《暨南學報》2019年第5期。近些年來,學界關于吳祿貞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戍邊方面,在此不一一贅述。關于吳祿貞等三位在石家莊車站犧牲后的紀念活動,一般論著僅提及民國元年孫中山頒布的“臨時大總統(tǒng)撫恤令”、黃興在上海主持追悼大會、孫中山親撰祭文等,對于烈士身后的其他追贈撫恤、墓碑建造、瞻仰憑吊等,學界尚無系統(tǒng)梳爬。為此,本文擬對吳祿貞身后的烈士暫厝與墓碑建造、追贈撫恤與獎褒紀念、憑吊瞻仰的文化意義等進行簡略論述,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論及吳公墓建造,要先從烈士遺體安置說起。1911年11月7日凌晨,在石家莊火車站被謀殺的三位辛亥起義烈士,是六鎮(zhèn)統(tǒng)制吳祿貞、參謀張世膺、副官周維楨。據(jù)六鎮(zhèn)統(tǒng)制吳祿貞參謀何遂回憶說,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被刺客殺害后,因當時沒有找到周維楨的遺體,所以,他與山西民軍急忙護衛(wèi)吳祿貞和張世膺的遺體撤回山西?;疖嚨缴轿鹘缒镒雨P后,便將吳祿貞和張世膺遺體暫存于此。后來,人們才在草叢中發(fā)現(xiàn)周維楨遺體,只得在石家莊車站附近的京漢鐵路東側就地掩埋。
1912年3月14日,在上海張園舉行了有近千人參加的吳祿貞烈士追悼大會。追悼會由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部長黃興主持,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特派代表前往宣讀了祭文。1912年3月14日,是農歷壬子年正月廿六日,即吳祿貞的生日。
據(jù)《時報》報道,1912年6月 10日,山西太原舉行了“全省官紳軍學商各界”近萬人參加的吳祿貞烈士追悼大會。事前,山西方面將吳祿貞的靈柩,從娘子關迎至太原。吳祿貞夫人景靜淑攜兒子吳忠黃、女兒吳忠華,親臨山西太原,為親人易棺改殮。太原追悼會主祭臺上懸掛著“燕晉聯(lián)軍上將軍吳公綬卿悲悼會”的會標,參祭者還包括了其他各省代表。當烈士遺屬穿喪服哭拜于烈士靈前之時,全場無不為之悲傷淚目。
太原追悼會后,以閻錫山為首的山西革命黨人,經過反復認真討論,努力協(xié)商,作出了四項決定:
第一,懸賞尋找吳烈士首級。由于覓求久無下落,①關于吳祿貞被殺的雙重無頭案,不僅誰是兇手眾說紛紜,而且吳公首級下落更是難尋線索。清末皇叔載濤曾任軍諮大臣,他回憶說:“我當時正掌管著軍咨府,對于刺吳的真相,有較多的了解?!睗惱兆约赫f他掌握的情況是,“當亂槍將吳打死后,即割下吳之頭顱,置于盒中攜去,拋在離車站約一華里的地方”。無獨有偶,清末任陸軍部主事、禁衛(wèi)軍秘書處長惲寶惠的說法,與載濤如出一轍。他在北洋政府時期曾出任國務院秘書長,后來他在《袁世凱之再起與吳祿貞之死》一文中回憶說,曾親耳聽到清末軍咨府第三廳廳長陳其采在京縷述:“后于鐵道旁(距站里許),將吳之頭尋獲?!庇谑?,閻錫山決定請一位木匠,為吳祿貞制作了一具“木制人頭”,將其放置吳公遺體的頸腔部位。經此裝殮成禮,烈士遺體終于安置昭烈祠暫存浮厝。
第二,編輯吳祿貞平生事跡,并擬撰寫張世膺、周維楨列傳,編印成書,公諸于世。
第三,擬為吳祿貞鑄銅像,以“永峙千古”。閻錫山為此親撰《請各省贊助鑄吳公綬卿銅像啟》:“竊念刻木以模鮑信,哀動三軍;范金而祀陶朱,義深一往。爰議鑄公銅像,建之石莊?!薄吧弦宰9埠椭f歲,下以慰豪杰于九原?!?/p>
第四,商議尋找永久墓地,籌備正式安葬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三位烈士的相關事宜。閻錫山原擬將烈士們在被害地點安葬,以為永久紀念,此消息經報端披露后,立即引起石家莊紳商與廣大民眾的熱烈響應。第二天石家莊紳民就通過《申報》發(fā)表了遞交山西都督閻錫山的稟詞,表達了“敝莊紳民莫不歡迎”之意。石家莊紳商在書面陳述中說,據(jù)報道山西都督擬將吳祿貞、周維楨、張世膺三烈士遺骸,葬于石家莊留作后人紀念的消息,我們“為此稟請作速賜示,鄙等當躬率父老子弟籌備種(中),且妥為安厝,不勝翹首待命之至”[1]。太原追悼會后,與烈士遺屬協(xié)商此事時,曾做了大量說服工作。吳夫人對山西方面召開追悼會等所做一切非常感激,表示“事完了,還是想搬靈柩回家”。山西革命黨決定首先答應吳夫人,表示尊重遺屬的意見,然后再就正式安葬地點與遺屬慢慢商討。后來,閻錫山與吳夫人進行了長談,委婉譎諫,再三勸說。據(jù)1912年6月23日《國民新報》刊發(fā)的《吳祿貞夫人與山西都督談話》一文記載,閻錫山勸導烈士遺屬說:“以吳公一人而論,也是足以流芳千古呢。石莊這個地方,是吳公死義的地方,總是應該安葬此地,也好使后人曉得?!眳欠蛉寺勚馍轿鞫级介愬a山建議,最終落實了在石家莊修建永久墓地的方案。
經過一年多的選址、設計及建造,位于石家莊正太鐵路火車站烈士殉難地的吳公陵墓,1913年9月終于竣工建成。閻錫山后來在其回憶錄中說:為表彰吳將軍的壯烈精神,于民國二年在石家莊,“建石碑,撰文表,于成仁地點,以紀念之”,于是,正式通過媒體對外公布了“擇定吳將軍殉難日(11月7日)為安葬期”的消息。[2]閻錫山還把“吳公綬卿祠堂已經修好”的信息通報了北京,參議院會議將此通報記錄在案,并于10月13日下午參議院會議中予以正式宣布。與此同時,由山西革命黨人景梅九擔任局長的山西稽勛局,通過北京中央政府稽勛局,向袁世凱大總統(tǒng)府報告1913年11月7日為吳祿貞治喪之期,懇轉呈“酌予追贈,并懇頒賜祭文,派員致祭”[3]。1913年10月,山西都督閻錫山派專人護送吳祿貞和張華飛兩位烈士的靈柩運抵石家莊。
在正式安葬三位烈士之前,石家莊當?shù)厣堂裢ㄟ^《順天時報》向北洋政府連發(fā)兩份電報,電請副總統(tǒng)黎元洪和國務總理熊希齡派員參加吳祿貞安葬儀式?!帮喕鼊拙?,查照勛績適用上將國葬例,以光先烈”,“并祈電請大總統(tǒng)于十一月七號葬期,特派代表致祭,以光先烈”。1913年11月7日,吳祿貞殉難兩周年之際,在石家莊車站北側新建的吳公墓陵園,隆重舉行了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三位烈士的奉安大典儀式。當時石家莊雖僅是一個新興小城鎮(zhèn),瞻禮者卻達萬余人。孫中山先生派專使前來致祭,吳夫人及子女也到石家莊參加了葬禮。
1912年民國成立后,為了表彰英勇犧牲的烈士,歷屆民國政府對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以及遺屬都有追贈和撫恤。既有資金形式物質撫恤,也有榮譽名聲精神追贈,以此表達了對逝者所做貢獻的崇敬和紀念。
1912年3月4日孫中山發(fā)布的《臨時大總統(tǒng)獎恤吳祿貞等令》,是吳祿貞等三位烈士及遺屬獲得最早的名譽追贈和物質撫恤。臨時大總統(tǒng)在命令中說:“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三氏者,為同胞慘死,尤最悽愴,恤悼宜先撫恤也?!睕Q定按照大將軍例賜,給予吳祿貞遺屬撫恤金1 500元,以后每年再予遺屬撫恤金:800元。張世膺按照右將軍例賜,給予撫恤金1 100元,以后每年再予遺屬撫恤金600元。周維楨按照大都尉例賜,給予撫恤金900元,以后每年再予遺屬撫恤金500元。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接替孫中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1913年10月6日由國會選舉他為大總統(tǒng)。作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tǒng),袁世凱也是吳祿貞謀殺案重要幕后嫌疑人之一,他接到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熊希齡轉呈的“關于稽勛局為前山西巡撫吳祿貞懇請?zhí)丶淤浶簟狈A文,于1913年11月5日簽署頒發(fā)了追贈撫恤大總統(tǒng)令:“吳祿貞著追贈陸軍上將,張世膺著追贈陸軍少將,周維楨著追贈陸軍上校。均照例給恤,并由國務院派員前往致祭,以彰功烈,而奠英魂?!睙o論袁世凱本人是否謀殺案的幕后真兇,也不論刺殺案發(fā)生時北洋袁世凱勢力與燕晉聯(lián)軍有多大利害沖突,在石家莊吳公墓建成和三位烈士正式安葬之際,這個《大總統(tǒng)令》發(fā)布已經表明,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不得不正式公開認定吳祿貞反清烈士的英雄義舉。
袁世凱去世后,北洋各派分崩離析,政治舞臺風云變幻。1923年1月4日張紹曾內閣成立,這是由國會通過的第一個正式內閣。1923年3月1日,以張紹曾為總理的國務會議,通過了一項關于準予“為已故陸軍上將吳祿貞、蔡鍔建祠合祀”的議案。經張紹曾等52人具呈黎元洪大總統(tǒng)照準,本擬采用“明令”形式褒揚吳祿貞、蔡鍔,鑒于吳蔡二人已早有過優(yōu)恤令,便改用“指令”發(fā)表?!洞罂偨y(tǒng)指令第四百九十六號》曰:“國務總理張紹曾呈已故陸軍上將吳祿貞、蔡鍔有功民國,擬懇準予建祠合祀,并請飭部指撥房地暨經費由。呈悉。應予照準,并交財政、陸軍兩部分別辦理此令。”張紹曾是當年武昌起義后發(fā)動灤州兵諫的主角,曾與吳祿貞密謀合力舉兵反清,由張紹曾以國務總理身份主導的這個議案,獲得黎元洪大總統(tǒng)照準的指令,它標志著袁世凱之后的北京政府,依然認定此前對吳祿貞反清義舉的評價。
1924年11月,大總統(tǒng)曹錕離職,12月吳佩孚南下失敗,直系軍閥的統(tǒng)治時期宣告終結。孫中山發(fā)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謀求國家的統(tǒng)一與建設。此時,北京國民黨共同發(fā)起了一次追悼吳祿貞的活動,發(fā)起人認為,辛亥革命巨子吳祿貞已經殉難13載,卻因政爭連綿不斷,革命同人依然如散沙,分居四方,一直沒能共同為吳祿貞召開追悼會。為此,籌備會在1924年 12月 16日《大公報》刊發(fā)了《民黨發(fā)起追悼吳祿貞》啟事,準備在北京中央公園春明宮發(fā)起紀念大會,“以志不忘先烈,以彰其首功”。很顯然,國民黨組織召開這次會議的目的,就是希望再次打起辛亥烈士吳祿貞這面旗幟,通過紀念活動號召國民黨發(fā)揚革命精神,團結一致,繼續(xù)努力奮斗。
1928年8月,由吳祿貞當年督辦吉林邊防的邊務同人,在北京又一次發(fā)起了更大規(guī)模的追悼吳祿貞先烈活動。這次活動由當年與吳公從事吉林邊務的耿夢九、裴堯田等8位同人發(fā)起,他們在1928年8月13日《益世報》刊發(fā)的《吳祿貞先生追悼會啟事》中號召,“海內明賢,其與先生同志、同學、同事、同鄉(xiāng),及與先生友好,或傾慕其行誼者,倘賜以哀挽文詞,或屆期愿與祭者”,踴躍參加。這次追悼會選在所謂軍政即將結束、訓政即將開始之際,可謂用心良苦。發(fā)起人在啟事中指出,吳公逝世以來,革命同人雖星散各地,各自埋首于不同的社會事業(yè),鮮有淪為依附專制帝制茍求富貴者,在訓政初始追悼先烈,以彰幽光,繼續(xù)發(fā)揚烈士革命精神,以慰吳公先生于九原。
1928年新疆和熱河宣布易幟歸順后,張學良亦宣布了東北易幟,北洋軍閥勢力退出歷史舞臺,南京國民政府實現(xiàn)了形式上的統(tǒng)一。以蔣介石擔任主席的南京國民政府,在1929年1月25日的國務會議上,通過了“吳祿貞照上將陣亡例給恤,并明令褒揚”的議案。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發(fā)布《恤吳祿貞令》曰:“先烈吳祿貞性行超卓,智勇深沉,屢歷艱劬。致力革命,灤州之役,大義凜然,不幸中道捐軀,赍志以歿。追懷奇節(jié),悼惜殊深,應予褒揚,藉彰芬烈。吳祿貞著照上將陣亡例給恤,以闡幽潛,而昭激勵。”該議案雖然隱去了燕晉聯(lián)軍這個與晉系閻錫山關聯(lián)密切的字眼,卻也表明了北洋政府之后的南京政府,沿襲了以往照例給恤褒揚的做法,繼續(xù)認定吳祿貞為民國英雄烈士。
1929年7月,蔣介石、閻錫山、張學良在北平西山舉行秘密會議期間,擔任北平行營主任的何成濬 、方本仁,向蔣介石匯報了吳祿貞遺屬遇到教養(yǎng)費的一些困難。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杖娝玖?、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私人捐助五千元,作遺嗣教養(yǎng)費。當年先后擔任北平行營主任的何成濬 也捐助2 000元,1929年7月13日交予了吳祿貞遺屬。
吳祿貞身后不僅受到了榮譽上的追贈,而且各地還建造了一批紀念性文化遺存。民國時期,這些紀念性文化遺存最主要有四處:
第一,山西都督閻錫山為了紀念吳祿貞等三位烈士,1913年在其殉難地石家莊車站修建“吳公陵墓”。
第二,吉林延吉各界為了追憶吳祿貞護國戍邊治理邊疆的功績,民國初年,在延吉戍邊樓西南側建立“吳都護祿貞去思碑”。1926年10月16日,“吳都護祿貞去思碑”被移至延吉公園。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占領東三省,于1935年以修建“延吉神社”為由,將“去思碑”拆除。
第三,1934年9月,擔任南京國民政府主計處主計長的陳其采等人,以吳祿貞、蔡鍔生前獻身革命、光復民國厥功甚偉,呈請中央在南京五洲公園內興建吳蔡專祠,以資紀念。1936年在玄武湖畔留東同學會館處,新建了蔡鍔、吳祿貞合祠。
第四,1941年湖北云夢吳祿貞家鄉(xiāng)父老,為了紀念吳祿貞殉國30周年,建造了“吳綬卿大將軍紀念碑”。
在以上四處紀念性文化遺存中,尤以山西民政廳出資在吳祿貞殉難地石家莊車站建造的“吳公陵墓”,擁有墓葬、石刻、碑亭、祭堂、陵園,其遺存建筑形式最為完整齊全。
坐落于石家莊正太火車站的烈士陵墓落成后,當?shù)厝嗽Q之為“吳大人墓”“吳公墓”“吳公祠”“憑吊樓”等。實際上,在這里建成的是三座烈士墓葬、三通石碑、一座紀念塔、一排專祠祭堂、一處陵園方形院落,故當屬一處辛亥革命烈士陵園。
墓葬包括上下兩個組成部分,地下結構為水泥筑建的地下墓室,地上結構為墓碑。當年參加搬遷和發(fā)掘清理吳公墓的石家莊文管所陳耀林先生記述說,其地下墓室為單室水泥建構,面積約8平米,墓底至地表約5米。棺木原停放在兩塊條形漢白玉棺床上。地上結構由基座與漢白玉方碑組成,基座與方碑構成了墓塔狀。三座烈士墓碑高約4米,坐西朝東,莊嚴肅穆地并排屹立。中間者為吳祿貞(字綬卿)墓碑,碑正面鐫刻著“故燕晉聯(lián)軍大將軍綬卿吳公之墓”。北側為張世膺(字華飛)墓碑,碑正面鐫刻著“故燕晉聯(lián)軍參謀華飛張烈士之墓”。南側為周維楨(字干臣)墓碑,碑正面鐫刻著“故燕晉聯(lián)軍參謀干臣周烈士之墓”。
三座墓碑側面,是烈士生平業(yè)績的碑刻,石刻碑文由山西都督閻錫山撰寫,碑額由民國副總統(tǒng)黎元洪書撰。每座墓碑前,皆筑建了高50厘米、約3米見方的平臺,平臺上設置了石供桌。
陵園內憑吊紀念亭位于三座墓碑西側,其位置正對著東面的吳公墓碑。尖頂涼亭式烈士紀念亭,高約2丈,有人稱其為“憑吊亭”,亦有人稱其為“憑吊臺”。憑吊紀念亭高聳兩級,下部為基座,上部為尖頂涼亭。紀念亭上有山西都督閻錫山撰寫的一幅挽聯(lián):“迢迢石莊道上,凄絕憑吊樓頭;檻外峰回路轉,芳名萬古不朽!”民國時期,山西著名學者、教育家、藏書家郭象升先生瞻仰吳公墓時,曾登上過高臺基座上的紀念亭——“憑吊臺”,在他撰寫的《登憑吊臺》詩中,留下了“登覽宿酲蘇”和“一臺孤表墓,萬樹遠浮空”的詩句。
墓碑與紀念亭北側是專祠祭堂,供四時奉祀祭奠。這排坐北朝南的建筑,其中有對稱凸起的兩間二層樓房,亦稱“憑吊樓”。這座憑吊樓,既是保存烈士手澤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捐贈文物的收藏之所,也是守護公墓人員居住之所。①據(jù)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菲律賓華僑教育考察團日記》記載說,20世紀20年代參觀吳祿貞墓時,得知該陵墓“為看守公墓”,意指當時有專人看護。吳祿貞的女兒吳忠華回憶,她曾在這座二層小樓房住過。
陵墓圍墻由建筑磚垛和磚座上安裝的鐵柵欄構成,圍墻把整個陵墓區(qū)域圈繞成一個方形院子。陵園院內移栽了松柏,數(shù)年后滿園郁郁蔥蔥。吳公墓陵園位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北臨大石橋,南臨正太飯店與正太火車站票房,東側是京漢鐵路,西側是正太鐵路?!洞蠊珗蟆酚浾邉⒄苊?914年曾到此采訪,1932年5月3日他在《石門二十年來之回顧》一文中回憶,當時“吳將軍之祠宇與墳墓,皆金碧燦爛”。
吳公陵墓修建在烈士殉難遺址,成為近代石家莊這個新興城市中寥寥可數(shù)的歷史文化景觀之一。20世紀30年代《石門指南》記載說,石門剛剛建市,“年代不久,古跡毫無,欲覓一名勝古跡,實屬鳳毛麟角。僅車站之吳公墓,可稱本市獨一之名勝”。清末新建的京漢路與正太路在石家莊交匯,促成了新興鐵路樞紐城市的崛起。民國時期許多軍政要人、文化名流乘車途經此地,皆會慕名前來瞻仰吳公墓。從這個意義上看,吳公陵墓提升了新興城市石家莊的知名度。譬如,《全國都會商埠旅行指南》介紹石家莊車站時所言,“(石家莊)車站北方有著名之吳祿貞墓碑”。作為交通樞紐的石家莊車站,來來往往的乘客上下火車都會途經吳公墓,平日乘車旅客中憑吊者紛來沓至,陵墓內瞻仰者絡繹不絕。
1912年9月,孫中山先生到訪太原,往返途徑石家莊。孫先生在石家莊雖僅短暫停留,仍然躬身前往吳祿貞殉難處,祭奠緬懷在石家莊車站犧牲的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革命先烈。據(jù)1912年9月23日《民主報》報道,17日下午孫中山專列到達石家莊,“抵石莊,游歷吳綬卿烈士死難處,惋惜者久之”。
1928年3月2日,張學良與奉系元老核心人物楊宇霆視察京漢鐵路北段沿線軍事設施,下午5時抵達石家莊。張學良、楊宇霆在車站,除會見了駐石奉軍軍官及當?shù)毓賳T之外,還與隨從人員,“同赴吳祿貞烈士祠,參謁吳墓”[4],“參謁吳周張烈士墓,鞠躬致敬”[5],并在吳公墓碑亭前攝影留念。
1930年汪精衛(wèi)、閻錫山、馮玉祥等舉行了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形成了國民黨內部各派系的聯(lián)合反蔣政治同盟。8月4日汪精衛(wèi)、閻錫山在石家莊會晤,8月5日下午,汪精衛(wèi)偕同陳公博等隨行人員,到正太飯店北側的吳公墓參謁。1930年8月7日《益世報》報道說:“汪到該墓,瞻謁良久,不勝感嘆?!?/p>
1949年3月4日香港版《大公報》刊載的《從毛澤東談到吳祿貞——舊事新談》一文披露,中共領袖毛澤東當年從西柏坡到石家莊后,“首先前往吳祿貞祠,致其崇仰的敬意”。這說明即將建立新中國政權的共產黨人,并未忘記歷史上那些為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而拋頭顱灑鮮血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民族英雄。
除軍政要人和領袖參觀憑吊之外,途經石家莊轉乘火車的專家、學者、記者、學生等,有不少人也曾前去參觀瞻仰吳公墓,對為國捐軀的英雄表達敬意。1921年5月,菲律賓華僑教育考察團途經石家莊時,華僑教育家顏文初曾去吳公墓瞻仰,他在日記中寫到:“忠墳三尺,豐碑屹立?!睉{吊讓他感慨良多,強烈感受到偉大革命者的卓異胸懷,民族大英雄的正義浩然,“為國捐軀,英靈猶在。不禁憑吊久之”。1921年10月,教育家王卓然等陪同美國著名教育家孟祿考察山西一行,乘火車晚9點半到達石家莊,當晚入住正太飯店,第二天早8點乘火車赴太原。由于在石家莊車站中轉時間緊張,未能瞻仰吳公墓,感到十分遺憾。王卓然在日記中寫道:“倘若不是太忙,我一定要訪一訪本地人,去尋找有無吳祿貞被刺的遺跡。”1930年定縣第九中學組織去井陘礦務局和娘子關的旅游團在石家莊中轉火車時,專門瞻謁了吳祿貞墓。1931年4月5日,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到石家莊,也曾瞻仰吳祿貞墓。1932年4月,大公報媒體記者劉哲民在相隔20年后,再訪吳公墓,經過前后兩次對比,觸景生情,感慨良多。他登上憑吊樓,除了表達對烈士被刺使武裝起義大好革命形勢戛然而止的惋惜之情,還強烈感受到吳祿貞犧牲之后20多年民族命運與政治風云的急劇變幻,于憑吊之時賦詩抒發(fā)對國家命運的無限感慨。
20世紀40年代初出版的《石門新指南》也認為,石門作為新興城市,名勝古跡實不多見,惟有吳祿貞的事跡以及吳公墓,“尚富歷史價值”。對石家莊這座新興城市而言,吳公墓的主要歷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吳祿貞作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在石家莊發(fā)動燕晉聯(lián)軍起義的革命舉動,使石家莊這座剛剛形成的小城市,凸顯了其京畿南大門和燕晉咽喉之地的戰(zhàn)略地位,極大地提高了石家莊這座新興城市在全國的知名度。其次,吳祿貞犧牲在石家莊車站,其陵墓又修建在其殉難地,為石家莊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民國時期石家莊城市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吳祿貞與吳公墓極大地提升了石家莊的知名度,并成為民國石家莊的一張城市名片。
民國第一英烈吳祿貞的名字,與這座新興城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抗戰(zhàn)勝利后,南京國民政府準備在石家莊設立市制,但不主張該市繼續(xù)沿用日偽時期石門市的稱謂。市政府籌備人員奉命擬定城市新名稱,為謀劃改市名絞盡腦汁。為集思廣益,市名籌備組通過報刊媒體,向全體市民征求新市名方案。在征詢到的9個預選提名方案中,有兩個方案涉及吳祿貞的名和字,即“祿貞市”和“綬卿市”。這足以證明不少市民已經將這位民國英雄當作了石家莊這座城市的一種榮耀。市民們在征詢市民提名方案中對吳祿貞所表達的懷念和尊崇,反映出廣大市民對辛亥先烈的敬仰之情,充分體現(xiàn)了修建吳公墓30多年來對石家莊城市大眾文化的廣泛影響。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于1982年3月25日在石家莊長安公園內新建了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三烈士墓。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將吳公墓列為了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紀念吳祿貞就是希望銘記為革命犧牲的英雄,要把辛亥烈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世代永傳。妥善保護近代石家莊吳公墓歷史文化遺存,就是希望它能成為石家莊城市文化中的一種歷史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