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渝
跳繩運動能促進學生成長發(fā)育,增強學生體質(zhì);還具有經(jīng)濟實用性,不受運動場地的限制。我校將跳繩引入到體育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課外活動的機會,也為學校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是否對跳繩運動有興趣,決定了跳繩運動是否能在課堂中順利開展。
在開展跳繩運動之前,學生眼中的跳繩是一種枯燥無味的單一性重復性運動。為了改變這種認識,我校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重新認識跳繩運動,知道跳繩的好處,了解跳繩的種類,感受跳繩的魅力,體驗跳繩的樂趣,慢慢地使學生對跳繩產(chǎn)生興趣。
在實際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情景教學,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例如將類似于“救助戰(zhàn)友”的游戲引入教學,讓學生通過跳繩接力、斗智拉繩子、穿越火線、跋山涉水等環(huán)節(jié)達到救戰(zhàn)友的目的,在跳繩中相互合作、相互競爭。
也要注重節(jié)奏的掌握,一些重復性動作往往比較枯燥無味,這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喜歡的、節(jié)奏感較強的音樂,讓學生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跳繩。既能使學生忘記疲憊,又能提高他們練習的興趣。
跳繩運動分類很多,但又有著一套完整的系統(tǒng),難度呈遞增式上升。高級動作是在低級動作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因此鞏固跳繩技能對跳繩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尤為重要。
當學生的跳繩技能發(fā)展到比較高的水平時,就要開始練習多搖動作。而多搖動作要求的是動作速度能力和全身的協(xié)調(diào)能力,一般的教學示范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需要運動圖像或是視頻技術,利用圖像把動作的各個要素分解出來,讓學生知道動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利用視頻的慢放技術,讓學生了解各動作環(huán)節(jié)的運動軌跡。目前,學生可以通過智能跳繩系統(tǒng)“LOOP”學習新的跳繩技能,跟線上的繩友互相競賽,記錄自己每天跳繩的情況,督促自己完成每天的訓練量。
大課間體育活動是體育課堂的延伸,體育課學到的跳繩技術可以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進行練習、鞏固、提升,從而更有利于跳繩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例如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融入繩操、跳繩節(jié)奏練習、競技跳繩、合作跳繩等,結(jié)合課內(nèi)和課外提升學生的跳繩技能。
運動技能是要經(jīng)過長期多次的練習才能掌握的,因此除了校內(nèi)的練習外,還需布置家庭作業(yè)。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布置不同的任務,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完成作業(yè),最好與孩子一起跳繩,進一步促進學生跳繩技能的掌握。
體能是所有運動的基礎,學生體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的可持續(xù)性。而跳繩是一項對體能要求比較高的運動項目,要想學好跳繩運動,必先練習好體能。
在教學中可以將繩子看作是練習力量的工具。例如,將繩子放在地上作為起跳線,讓學生練習立定跳遠;把繩子圍成不同距離的圓圈讓學生跳躍,加強下肢力量;手持一定重量的繩子進行搖晃,鍛煉上肢力量;把繩子掛在一定高度作為標志物,讓學生通過仰臥起坐進行觸摸,鍛煉核心力量。
體育教師可以利用短繩讓學生練習伸展性的拉伸動作,例如背后屈伸拉繩,鍛煉肩部的柔韌性;還可以讓兩名學生各持一端將跳繩拉至一定的高度,練習者身體下橋緩慢移動通過跳繩,鍛煉下肢、軀干的柔韌性。
可以用繩子做成高低不一的障礙線,讓學生穿越,學生可以進行跳躍或是俯身通過;同時設置變向標志,學生在教師的指令下進行練習,提高自身的協(xié)調(diào)能力;還可以將繩子做成敏捷梯,讓學生進行下肢和上肢的訓練,提高學生身體的靈敏性。
還可以將繩子擺放成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讓學生跟著圖形進行跑步或跳躍,進行循環(huán)練習,設計中等強度、長時間的練習,鍛煉學生的耐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體育課堂中開展跳繩運動需要提高學生對跳繩的認識,設置適當?shù)慕虒W情景,利用音樂的韻律來提高小學生的跳繩興趣;需要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設計游戲、競賽來活躍課堂氣氛,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大課間體育活動、家庭作業(yè)來鞏固提高跳繩技能;還要創(chuàng)新思維,巧用跳繩,從各方面增強學生體質(zhì),為跳繩教學的開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