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瑤
摘要:自古以來,哈薩克族逐水草而居,在不斷地遷徙中深受當(dāng)?shù)氐赜蛭幕挠绊懀饾u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哈薩克族舞蹈文化。舞蹈作為哈薩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其民族精神的重要內(nèi)核,在民族文化傳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區(qū)域文化的視角來對新疆哈薩克族舞蹈特征展開分析。
關(guān)鍵詞:哈薩克族;舞蹈;韻律;習(xí)俗;服裝;
一、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特性
在歷史的長河中,哈薩克族逐水草而居,一部分哈薩克族先民從中亞遷徙到我國境內(nèi)而來。哈薩克族是“絲綢之路”最早開拓過程中的先驅(qū)者,2000多?年前就在阿勒泰、伊犁等地區(qū)游牧?,F(xiàn)如今,世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哈薩克族人大多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等地區(qū)。哈薩克名稱的來源有很多說法,其中之一就是民間流傳哈薩克一詞的意思是”美麗的白天鵝”。但有另一部分史學(xué)研究者認(rèn)為是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等詞語逐漸演變?yōu)槿缃竦墓_克這一詞語。還有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哈薩克這一詞語的意思是“好戰(zhàn)的人”、“自由斗士”和“自由者”等等。哈薩克族屬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遷徙過程中,哈薩克族在不斷吸收不同地域文化的同時也被這些地域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遷徙文化散布在其民族文化的每個角落中,因此而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哈薩克族文化。今天的哈薩克人仍然保留著部落的概念,仍然保留著流傳了幾百年的部落名稱。哈薩克族有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奇卜察克語組,他們說哈薩克語,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chǔ)的拼音文字,極具本民族特色。
二、哈薩克族舞蹈特征
1.哈薩克族舞蹈韻律
哈薩克族舞蹈基本的韻律特征為:挺拔、柔美、豪放、搖曳。具體體現(xiàn)在舞者在舞蹈中挺拔而有力的身、婀娜多姿的三道彎、強有力的快速甩腰、輕盈的左右晃頭以及身體始終隨著手臂動作綿延不斷,從而予以抒發(fā)感情,突出民族特點。此外,哈薩克族舞蹈手部的韻律特點動作極為獨特,手指呈蘭花指形,輕柔且有力度的向上彈壓或里繞腕之后彈壓,哈薩克族肩部動作多為上下抖肩,同時運用腕部的動作有節(jié)奏的提腕及彈壓,手臂及手腕保持在九十度的狀態(tài)來回波動,其舞蹈動作中的硬肩、扭臂、向內(nèi)掏手、擊掌等鮮明有力的動作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哈薩克族馬背民族的韻律特點。哈薩克族舞蹈身體語言所表達(dá)出來的坦蕩、遼闊的氣息韻律無不體現(xiàn)了哈薩克族草原文化的鮮明特征。
2.哈薩克族舞蹈種類
《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語音譯,又可稱為黑走馬,黑色的駿馬在哈薩克族的神話故事里被奉為神物,所以卡拉角勒哈是模擬馬的動作神態(tài)的舞蹈。主體動作以翻手硬肩、握韁繩、肩的前后擺動、踏步點地、頂胯等動作和模仿馬的走、跑、跳、躍的動作為主,由此形成獨特的風(fēng)格。
《克模孜畢》又稱為馬奶舞,是表現(xiàn)哈薩克族民間習(xí)俗活動的舞蹈,自娛性很強。在每年的夏季,牧民把第一次用馬奶所釀出來的酒,邀請親朋好友及有威望的老人前來品嘗,表演的人手拿盛滿馬奶酒的木碗,在冬不拉伴奏聲中盡情舞蹈,動作由上而下、屈腿旋轉(zhuǎn)、手拿著碗從上到下翻腕或從頭頂繞過一圈,在過程中要求奶酒不能灑出來,表演結(jié)束后便將碗中奶酒給老人先品嘗,隨后分發(fā)給在場的眾人依次品嘗。
《搟氈舞》來源于哈薩克族牧民在制作毛氈工藝,舞蹈形象的表現(xiàn)了哈薩克族婦女搟氈勞動的全過程,舞蹈按照搟氈程序,將制氈的勞動場面以舞蹈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舞蹈動作根據(jù)打毛、鋪毛、灑水、卷簾、捆繩、拉繩、滾氈、曬氈等動作改編而來,基本模仿了搟氈的全部流程。
《馴馬舞》是展現(xiàn)哈薩克族牧民馴馬過程的舞蹈,訓(xùn)馬是哈薩克族牧民最為所擅長的事情,民間藝人從馴馬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一套哈薩克族民間舞蹈語匯,舞蹈表現(xiàn)了趕馬、用繩套馬、給馬捋毛、戴嚼子、靠近馬身,最后將馬馴服等一系列過程。
《阿尤畢》是哈薩克族“熊舞”的統(tǒng)稱,是哈薩克族最為傳統(tǒng)的動物模擬舞蹈之一,具體可分為《走熊舞》、《瘸熊舞》、《斗熊舞》、《哈熊舞》等。由于熊舞的來源有著許多個版本民間故事或傳說,所以哈薩克族熊舞有著多種表現(xiàn)形式,因為以上種種因素,哈薩克族民間藝人將古老的傳說故事和對現(xiàn)實動物的模擬合二為一,形成了如今的阿尤畢。除此以外哈薩克族還有《天鵝舞》、《婚禮舞》、《開勒拜孜克孜》、《繡花舞》等種類的舞蹈。
三、哈薩克族舞蹈服飾特點
1.頭飾
長期處于游牧生活的哈薩克族女性尤為喜愛的帽子和頭巾來裝飾頭部。有圓斗形的“塔合依亞”帽子、圓柱形的“比爾克”帽子和尖頂下圓形的“莎吾克列”帽子。哈薩克族女性喜愛在帽子的前臉以及兩個耳邊或眉心上裝飾縫制漂亮的珠子。使其在遠(yuǎn)處看起來閃閃發(fā)光,走進(jìn)看來則像是漂亮的耳環(huán)一樣耀眼奪目。哈薩克人視貓頭鷹為勇敢、堅定、正義的化身,因此哈薩克族少女會在各種自己喜愛的帽子上加上一撮貓頭鷹的羽毛,其寓意避邪、健康平安。
哈薩克族男子所配戴的帽子分為兩種季節(jié)。春冬季節(jié)男士的帽子會采用狐貍皮與羊皮保暖性強的皮毛當(dāng)做材料縫制成四條棱型的尖頂帽子,夏秋季節(jié)會用羊羔毛搟氈出來縫制成的白色氈帽有圓形、三葉形、四棱形等。
2.服飾
哈薩克族男性喜愛穿白色的襯衫、套頭衫以及馬甲,襯衫與套頭衫的領(lǐng)子上會繡上五顏六色異的花紋,馬甲上繡著精美的哈薩克族云圖或是幾何紋樣,有動物皮毛和各種布料制成的兩種樣式。哈薩克族男性的褲子較多用絲綢以及條絨布料制成,在褲腳下方會用色彩艷麗的絲線繡有哈薩克族象征吉祥的圖案花紋,為了方便他們騎馬放牧,褲子會制作的較為寬松肥大一些。
哈薩克族女性的服裝經(jīng)常會選用顏色艷麗的絲綢、棉布以及毛織品制作而成,連衣裙底下會穿有長褲。哈薩克族女性喜愛穿多層多褶的連衣裙,裙子有紅色、藍(lán)色、白色、紫色等顏色。裙子的上身穿有繡著艷麗繁復(fù)花紋的坎肩,坎肩不分男女,裙子的袖子可長可短,袖口邊緣處同樣用各色亮片及繡花點綴。裙子的下擺寬大,底圍縫制著色彩各異明亮的各式亮片。裙子里面面配有襯褲,褲子的下方為緊口,繡有美麗的花紋圖案。
參考文獻(xiàn)
[1]朱明明,淺談哈薩克族舞蹈的地域特征[J]黃河之聲,2012 年 06 期.
[2]明偉.哈薩克族的文化特色[J].中國民族教育,2007,(02)
[3]馬清虎.《論哈薩克族生態(tài)文化》[J].新疆社會科學(xué),2008(2)
[4]孫愛莉. 服飾在民族舞蹈中的作用[J].新課程學(xué)習(xí)(學(xué)術(shù)教育),2010,(07)
(新疆藝術(shù)學(xué)院?8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