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純輝 福建潤業(yè)律師事務所
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也稱之為追繳出資責任,指的是在認繳制度下,公司不能償還對外到期債務,公司債權人得以訴請人民法院裁判使未出資或者未全面出資股東的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并在其未繳出資范圍內對債權人承擔補充清償義務,而不受公司章程中約定的出資期限限制的一種法律規(guī)范制度。
認繳制度下公司股東的出資義務只是將出資規(guī)定在一定期限內,而不是免除公司設立后出資。如完全按照認繳制下的股東一直要按照公司章程約定承諾的期限才能履行出資義務,則有可能讓負債累累的公司中的未屆出資期限的股東悠然自得的躲在這一“保護傘”下,不去承擔作為公司股東本應承擔的風險與責任,這就與《公司法》修訂時增加公司資本認繳制的初衷本末倒置,在公司負有巨額到期債務的情況下,公司股東采取認繳制的期限利益就失去了平臺基礎[1]。那么此制度的意義就在于公司章程系公司股東之間的內部約定,不能約束外部債權人。章程約定股東具體的出資期限僅是對股東法定出資義務作出的內部規(guī)定,不能對抗公司外部債權人要求股東履行加速出資義務的請求。公司章程對外部第三人并無約束力,并且允許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對公司債權人來說救濟成本和效益都呈現(xiàn)非常樂觀的狀態(tài),所以,規(guī)定公司債權人有權請求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是真正從基本權利上保障了債權人權益。
公司法規(guī)定了我國的公司設立可以采取資本認繳制度,在此前提下,涉及到“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的法律條文,在2019年9月11日《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2](以下簡稱《九民紀要》)出臺前,只有《破產法》第35條明確了股東出資期限責任問題,此時對股東加速到期的出資是各個民事主體平均受償?shù)?,以及公司法司法解釋(二)?2條第1款:“公司解散時,股東尚未繳納的出資均應作為清算財產。股東尚未繳納的出資,包括到期應繳納的出資”[6]。
從這兩條法律規(guī)定可以看出,只有公司在“破產”、“解散”的情況下,才存在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情況。筆者認為上述情形有些案件并不適用,并且,如果股東堅持只在認繳期限屆滿時才有出資義務,則將導致資本認繳制成為債務人逃避債務的“避風港”的惡果。在此之前也沒有其他法律或者司法解釋進行具體明確,那么如果在法院窮盡執(zhí)行手段后,公司財產尚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執(zhí)行困境之下又存在出資義務沒到位的情況下,該如何保障債權人的權益呢?[3]《九民紀要》關于公司糾紛領域部分,對股東出資應否加速到期問題給審判實務界提出以下傾向性意見:在注冊資本認繳制下,股東依法享有期限利益。債權人以公司不能清償?shù)狡趥鶆諡橛?,請求未屆出資期限的股東在未出資范圍內對公司不能清償?shù)膫鶆粘袚a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下列情形除外:(1)公司作為被執(zhí)行人的案件,人民法院窮盡執(zhí)行措施無財產可供執(zhí)行,已具備破產原因,但不申請破產的;(2)在公司債務產生后,公司股東(大)會決議或以其他方式延長股東出資期限的[3]。
《九民紀要》原則上否認了非破產情況下的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關于此問題的規(guī)定采納的是折中說,即以不支持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為原則,以支持加速到期為例外,但提出的這兩點例外中第一點與《企業(yè)破產法》規(guī)定的公司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情形相同,這種情況下,比照《企業(yè)破產法》第35條的規(guī)定,股東未屆期限的認繳出資加速到期,但是這種例外情況下,加速到期的財產歸債權人,而不是像破產那樣歸公司。第二種例外針對的是股東出資期限即將到期,為了逃避公司債務,通過股東會決議臨時將股東出資期限延后的情形,這種其實是公司放棄了對股東將要到期的債權,已經損害了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債權人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行使撤銷權,請求法院撤銷該股東會決議、股東按照原定期限繳納出資。
筆者認為,即便按照現(xiàn)有的表述,適用中仍有為難之處。例如,當債權人要求追加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為被執(zhí)行人時,法院執(zhí)行部門如何判斷公司“已具備破產原因”、判斷標準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即使法院執(zhí)行部門出具了終結本次執(zhí)行的裁定書,能否就此直接認定其無財產可供執(zhí)行,具備破產原因,有待法律進一步作出明確規(guī)定。探究我國“執(zhí)轉破”制度,對具有破產原因的被執(zhí)行人,執(zhí)行部門可以按照規(guī)定將其移送破產審查部門,由其進行破產審查,此時執(zhí)行部門對被執(zhí)行人是否具備破產原因只是一個初步判斷,最終是否受理由破產審查部門決定。而《九民紀要》第6條的適用中,對股東出資應否加速到期的判斷,是由執(zhí)行部門對被執(zhí)行人是否具備破產原因進行初步審查即可,還是要求進行實質判斷審核,對此問題尚待司法實踐檢驗和明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商事審判工作中的若干具體問題》中規(guī)定債權人可直接申請破產,并不肯定“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原則”,而《九民紀要》卻認為債權人在例外情形可以不申請破產,直接加速到期,所表現(xiàn)出的問題是:單獨的債權追加訴求是否仍符合《企業(yè)破產法》第三十一條、三十二條的立法本意。有觀點認為,如出現(xiàn)偏頗清償情形,可用破產撤銷權予以糾正。也有觀點認為,在債務人已經具備破產原因的情況下,債務人往往存在諸多債權人,在出現(xiàn)單個債權受償?shù)那闆r下,其他債權人通常會申請債務人破產,該種情況即便獲得了清償,也可能因其他債權人申請破產而被撤銷,徒增了當事人成本,反而直接讓債權人申請破產更符合效率原則,這其中會陷入一種矛盾之中[4]。但是這也正是最高人民法院在《九民紀要》中明確部分立場后,實質將部分其他問題交由商事社會根據(jù)現(xiàn)有裁判尺度進行選擇,不失為司法智慧的一種體現(xiàn)。
《九民紀要》規(guī)定的可以加速到期的第二種情形為“在公司債務產生后,公司股東(大)會決議或以其他方式延長股東出資期限的”,該條實際上是對《征求意見稿》中“惡意延長出資期限”的細化和修正,其理論基礎是債權人的撤銷權。但是,此處“公司債務”,是指公司對外的全部債務還是某債權人所對應的單個債務?因公司負債是公司經營需求,如果將此處的公司債務界定為公司對外的全部債務,則相當于直接禁止了通過更改公司章程延長出資時間的可能。如在公司成立初期,公司對外形成小額負債,此時如認定享有期限利益的股東需要對此后所有債權人承擔連帶補充責任,顯然違背認繳制的初衷,也有損股東的期限利益。因此,我們傾向于認為此處的公司債務應當屬于某債權人所對應的單個債務,理由是股東認繳出資金額及期限等信息都均可通過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查詢,債權人對其與債務人交易之前已經存在認繳期限,應當知曉及預料到交易風險。
此外,對于公司債務產生后延長出資期限是否發(fā)生加速到期的法律后果,亦值得探究。如上所述,對于債權人與債務人進行交易之前已有的出資期限,債權人應當知曉,出于股東與債權人的雙方利益平衡點出發(fā),筆者認為,理解該情形下否定延長出資期限的效力更為妥當,即債權人可以申請撤銷該延長的出資期限,股東應當按照最初約定的出資期限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承擔連帶補充責任。
故筆者認為,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例外情形還應該結合現(xiàn)實案例中的復雜變化進行擴充,列舉出適用不同情況的居中辦法或者列出兜底條款,讓法官可以在不同的案件中發(fā)揮最大的自由裁量權,使得債權債務應得利益范圍和效率最大化,允許法院在個案中,根據(jù)個案的實際情況,酌定是否適用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問題。
執(zhí)行程序中該如何解決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問題?往往是通過追加股東為被執(zhí)行人的執(zhí)行程序來實現(xiàn)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目的。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執(zhí)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5](以下簡稱“追加規(guī)定”)發(fā)布后,為審判實踐提供了在執(zhí)行程序中適用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問題的法律適用基礎,通過執(zhí)行的路徑來解決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的執(zhí)行方式開始在全國各地法院涌現(xiàn)出來5。在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的執(zhí)行路徑中,假設對公司債務糾紛的審判或仲裁已經完成并進入執(zhí)行程序,此時若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對外到期債務,公司已陷入無財產可供執(zhí)行的執(zhí)行不能狀態(tài)后,債權人便可依據(jù)《追加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股東為被執(zhí)行人。如果法院同意了債權人的申請,則被追加股東將和公司一樣被列為被執(zhí)行人,當然,被無故追加的股東,其可依據(jù)《追加規(guī)定》第三十二條的執(zhí)行異議之訴進行法律救濟,即股東如被追加為被執(zhí)行人,可向具有管轄權的執(zhí)行法院提起執(zhí)行異議之訴。
作為公司的出資人,筆者建議根據(jù)公司的規(guī)模,在合理范圍內確定注冊資本的金額,避免注冊資本過分虛高,且及時、足額繳納出資。同時,建議出資金額和出資期限的約定符合公司運營發(fā)展規(guī)律,避免出現(xiàn)不合常理的修改出資金額或出資期限的情況,防止被公司債權人主張存在惡意延長出資期限的主觀故意,進而被要求對公司債務承擔清償責任。
公司在選擇商業(yè)合作伙伴時,建議選擇資金雄厚、還款能力強的公司進行合作,不要過分迷信對方的注冊資本,尤其是重大商業(yè)合作之前,建議對合作方的基本財務報表進行審閱,了解合作方的資金運作能力和還款能力,避免出現(xiàn)大額應收賬款無法回收的情況。如在經營中,已顯現(xiàn)應收賬款回收困難的風險,建議保留相關原始證據(jù),對債務人的股東出資情況做好全方位調查了解,將公司和未出資的股東列為共同被告。在案件進入執(zhí)行階段時,可以利用“執(zhí)行轉破產”的法律手段申請企業(yè)破產,按照法律規(guī)定,要求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
股份認繳制主要是為了減輕投資者實繳壓力,鼓勵創(chuàng)業(yè),但如果在某種意義上侵害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那么這兩種關系無疑是矛盾,是互相牽絆的。筆者認為,立法機關應對于公司成立時或后加入的股東出資期限時間規(guī)定上限。
綜上,筆者認為,《九民紀要》對于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空缺做出了重要法律補充,但是鑒于當前的商事案件復雜情況,無論從平衡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還是從提高司法資源的有效利用,都應進一步明確公司在無法清償?shù)狡趥鶆諘r,公司股東履行認繳出資的加速到期義務,在認繳金額范圍內承擔連帶補充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