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澤婉 深圳市大望學校
自1998年黨的第十五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素質教育”以來,推行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歷了二十多年,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大為不同,尤其在教育目標和方向方面與后者有著顯著不同,尤其隨著近些年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試水,教育的目標逐漸向“提升學生個人能力為核心,兼顧學生創(chuàng)新技能和實踐能力的提升”,該種趨勢勢不可擋。
為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種,一方面必須掌握語文教學種的基本理論知識,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還應當具備熟練應用的技能,通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共同創(chuàng)造的學術氛圍種,切實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建立健全自身的價值觀。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必須保證學校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落實情況,基于學生正確且及時的引導和干預,鼓勵學生各項能力齊頭并進,進而保障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
核心素養(yǎng)具體指學生在接受教育時,通過鼓勵、支持、引導、監(jiān)督和管理的方式,所逐漸塑造出的符合個人成長預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能力和品格。2016年9月,教育部重要委托課題“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正式頒布,該成果指明核心素養(yǎng)包括三方面的重要內容,即: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以及社會參與,綜合表現分為六大要素,進而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渠道做出了具體指引。
另外,新課程改革的目的也是為了搭建符合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在改革進程中,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引發(fā)教育界的重點關注,對此設定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要求也水漲船高,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壓力和挑戰(zhàn)也越來越大,初中語文教師需要結合新媒體、新學習工具的輔助作用,不斷調整和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式和方法,使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認識到閱讀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從而為實現初中語文閱讀角度的目標夯實基礎。
盡管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未達到成熟程度,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現在的初中生較十幾年前的初中生,可以從各個渠道接觸到數量巨大的信息,其已經初步具備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較過去已經有了質的提升。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閱讀技能的過程中,不能再按照小學生的認識能力要求,僅僅關注閱讀題目答案是什么,而應當轉而思考這個答案的正確性,此外,初中閱讀教學不能為了答題而答題,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閱讀文字背后所要傳達的價值理念,同時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價值理念在當今社會中的表現形式。
可惜的是,部分地區(qū)和學校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仍然堅持最為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老師依舊占據教學活動中的大部分時間,學生仍然被動的接受著理論知識,缺少給與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即使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了困惑,教師可能也因為客觀的、繁重的教學任務,無法給予學生充分的發(fā)散思維的拓展機會,這就導致在素質教育口號下,部分初中生的探究性閱讀工作無法落到實處,學生仍然不具備“探究”所要求達到的思考深度,僅僅滿足于表面化閱讀。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育中,應當正視學生的獨立性和個性。盡管從整體角度觀察初中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具有沖動、易怒、暴躁等某些消極的心理性特征。但是學生間的差異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們在探究性閱讀能力的構建上,也具有顯著差異。新課標要求中,已經明確突出了學生在閱讀上具有個性化差異,每個學生的家庭教育、社會經歷以及所接觸到的各類信息有所不同,其看待問題出發(fā)點和思維方式也不同,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當尊重學生的獨特思想,不能因為學生的回答不符合通常的答案就對學生予以否定,不能以教師自己的思想為“標準答案”,強行要求學生接受教師自己的想法,要求學生按照教師設定的思維方式思考和解答問題,應當在充分理解學生多元化個性的前提下,竭力避免否定甚至打壓摧毀學生自主思考的積極性,如果教師在閱讀性探究過程中,不重視該問題,則探究性閱讀本身將徹底喪失任務意義。
老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展現給我們的是固定的文字性描述,但學生在閱讀作品過程中的心理則完全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思想,這也是新課程閱讀里的最新教育要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互動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杜絕“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拒絕將所謂的標準答案生搬硬套,強迫學生接受標準答案。豐富課堂教學案例,采用多元化的新媒體手段讓閱讀教學工作變得生動活潑,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時間和空間,注重和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此外,還應當對這些不同的看法進行區(qū)別對待,如何其價值觀本身并未發(fā)生偏離,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看法;但如果學生發(fā)表的觀點過于偏激,甚至偏離了正確的價值觀,則應當引導和糾正這些學生的錯誤觀點,及時輔以正確有效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