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青 北京體育大學
科技整體較復雜,有改善體育運動訓練技能的,如神經肌肉系統(tǒng)功能監(jiān)測與增強技術;有改進運動裝備設施的,如可穿戴智能設備;有改進體育相關產業(yè)的,比如4K/8K超高清直播、5G技術等等。從大數據分析顛覆NBA模式到電子靶改變射擊行業(yè),從網球鷹眼系統(tǒng)的應用到足球中的電子裁判等等,前沿科技正推動著體育運動的變革。主要從競技體育角度來看,科技對競技體育的發(fā)展無疑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運動員選材一直以來是體育界關注的問題,選材是基礎,沒有打好基礎就無法進行后續(xù)步驟和操作。通過科學化手段、現代科技設備來測定研究從而提高運動員選材的成功率,更好地為運動員制定未來的重心和方向。
田徑比賽中那高超的計時手段,讓兩個并肩沖過終點線的運動員不再糾結于第一第二;游泳比賽中為了爭取百分之一秒之差,各種減少阻力的泳裝問世;撐桿跳比賽中,撐桿經歷了從木制竿階段到竹竿階段再到金屬竿階段最后到玻璃纖維竿階段。體育設施和器材的現代化給運動員訓練和比賽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運動員訓練光刻苦是不夠的,還要有科學的訓練方法,尤其是頂級的運動員。什么時候訓練效果做好,一次訓練多久,休息和恢復多久,這些都是要有規(guī)劃的。而科技的力量可以增強運動訓練的有效性,考慮到運動員身體的彈性從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出運動員的潛力。
高清攝影攝像設備、激光測距裝置、計算機等,已成為裁判員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緩解運動員與裁判間糾紛的有力武器。比如,鷹眼系統(tǒng)在職業(yè)網球比賽中的應用避開了人肉眼的盲區(qū),確保了比賽的公正性。
現在各類信息互通技術都在打造一個大平臺,比如通過5G技術支持VR直播,讓人坐在家里也能身臨其境;還有通過信息技術實現不同體育愛好者的體育記錄數據共享。這些技術都旨在讓不同時空的人匯聚在同一個平臺上,無論是一起看比賽還是一起運動。二青會的開幕式和多場重要比賽進行了5G直播,這是中國第一次將5G技術應用于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現場直播,觀眾不需要在現場也可體驗絢麗的表演和感受比賽的氛圍。
改革開放40年以來,科技對體育發(fā)展的促進日益凸顯。但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與西方體育強國的差距仍然有很大,我們的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我們自身的發(fā)展水平還比較低下,無論是從理念還是技術再到應用上的差距都需要彌補,尤其是體育科技實力的差距。
就競技體育科技發(fā)展水平而言,各國之間運動員的選材上的差距越來越小,拉開差距的主要是運動訓練的科學化程度。
1.技術的創(chuàng)新
競技體育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三方面:第一是訓練時間太長導致訓練質量不盡如人意;第二是訓練的強度太大;第三是風險過高放棄訓練[1]。而當先進的生物科技運用于運動訓練時,競技體育的這三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F代科技可以監(jiān)測運動員身體的各項指標,如心率、肌肉密度、血乳酸、血色素、尿蛋白等,從而做出不同的訓練規(guī)劃以滿足運動員的個性化需求。在生物科技監(jiān)測下,運動員可以避免因過度訓練帶來的運動損傷[2]。技術的創(chuàng)新也促進了運動訓練學相關理論體系的完善,如運動營養(yǎng)、運動損傷與預防、體能訓練理論等[3]。
2.“三位一體”的新型訓練模式
近年來競技體育運動訓練出現“訓練、科研、保障”三位一體的新型訓練模式,該模式將當下迅猛發(fā)展的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化融入其中,在數據庫和各類模型的支持下,將傳統(tǒng)的經驗式訓練變?yōu)榭稍O計、可預期和可控制的訓練,“劑量負荷”“精準營養(yǎng)”和“智能診斷”已經從概念成為現實[4]。
3.不僅要“有”,還要“用好”
但是技術若已開發(fā),卻不知道如何使用或者沒有用好,同樣是無濟于事。要實現科技助力奧運工程,應把重心放到運動員和教練員身上,以技術為工具,滿足他們之所需。對于體育科技如何用好的問題,國際上較多選擇商業(yè)化、市場化、公司化運作的方式,多學科專業(yè)相互交叉配合,甚至進行跨界合作,發(fā)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以切實解決運動員和教練員團隊實際問題和提高運動表現[5]。
VR、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信息安全等新興科技是社會發(fā)展的風向標,也將會是體育+科技的下一個突破口。以網球運動為例,曾經作為數據分析荒漠的網球運動在近幾年正擁抱自己的數據革命,Tennis Stat、Tennis Analytics等專業(yè)網球數據分析公司的興起,以及IBM、SAP等在數據分析解決方案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巨頭與WTA、ATP等網壇重要組織的逐步深入合作,正不斷改變著運動員、教練員以及球迷看待網球這項運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