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曾勛
近 日,知名媒體人褚朝新的著作《我,其實還想進步》出版。在這本書中,褚朝新回溯了自己的職業(yè)之路,以及與各級官員打交道的往事。透過這本書,不僅可以了解一名調查記者的心路歷程,更能從他的角度,透析官場生態(tài)。近日,褚朝新接受了廉政瞭望·官察室專訪,分享書里書外的故事。
廉政瞭望·官察室:有同仁曾說您和官員總是能迅速熟絡起來,能讓當事官員開口說話,甚至有的官員還能與您維持不錯的關系?
褚朝新:和官員迅速熟絡起來的情形,偶爾有。江湖上有傳聞說,褚朝新長著一副處級干部的臉,端著茶杯、提著公文包,這些讓他能迅速跟官員熟絡起來。其實不是這樣,這些外在的、形式上的東西并不能讓一個官員放棄對一個職業(yè)記者的警惕、戒備和抵觸。
十多年的新聞實踐中,能讓一些當事官員開口接受采訪,更多靠的是職業(yè)技巧。比如,曾經為了說服一個副部級官員接受采訪,跑了幾個地市,不斷地在新聞現(xiàn)場搜集信息。與此同時不斷地給他發(fā)短信,讓他知道我一直在新聞現(xiàn)場奔走,給他造成某種類似于“即便你不接受采訪我也會寫出報道且可能會對你不利”的壓力。
說是技巧,其實有點拔高,“到新聞現(xiàn)場去”是一個記者在每一次新聞報道中都應該做到的本分,這是基本的職業(yè)要求。
廉政瞭望·官察室:會跟采訪過的官員成為朋友嗎?
褚朝新:偶有與我保持不錯私人關系的官員,比如我采訪過的副部級官員老魯,是省部級官員中為數(shù)不多敢把我?guī)Щ丶业囊晃?。這種關系,是長期交往的結果。我知道他為官謹慎,也還干凈,他知道我是個正經的記者,不會利用手里的資源干什么不法勾當,為人也還算真誠,彼此慢慢信任,私底下就成了朋友。
但是,多數(shù)時候職業(yè)記者和官員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職業(yè)要求不同,是很難成為朋友的。老魯這樣的朋友,可遇不可求,不可多得。真正將官員視為采訪對象、工作對象之后,與他們交往就單純多了,就是工作,就是要從他們那里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沒有別的利益輸送和交換。坦坦蕩蕩,大大方方,彼此尊重,最終良性互動。
廉政瞭望·官察室:寫時政調查報道,有沒有遇到過被刁難的情況?
褚朝新:確實,因為我近些年寫時政調查,而且有不少是輿論監(jiān)督,得罪不少人。所以近些年我經歷過三次不同的調查,是否做過有償新聞、是否有過敲詐勒索、是否與官商有什么利益輸送等。我老家的地方官員、原來工作過的報社,都曾接待過針對我的調查組,調查的結果是我沒有這些問題。這一點我要感謝他們,是他們用調查證實了我的清白。
做時政報道且是監(jiān)督性的時政報道,經常與官員打交道,保持干凈清白很重要。這是職業(yè)操守,也是最好的自我保護。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在書中談到,個別官員曾希望利用你的人脈關系,為他“跑官”。這樣的情況多嗎?
褚朝新:找我跑官的事情確實有過,但極少,書中寫到的那一例的當事人跟我不熟悉,此事發(fā)生后,我通報給了當?shù)厥∥挠嘘P官員,詳情書里有介紹。了解我脾氣和性格的人,一般不會跟我開這種口。
總體來說,最近十年官場風氣有較大的變化,尤其是最近幾年,官員們越來越謹慎,也越來越注意了,貪腐的不良風氣有所好轉,積極作為改善民生的好風氣則還有待進一步強化。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在書中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不少官員的另一面,比如他們的無奈和溫情等??赡芪覀兊拿襟w對官場生態(tài)與官場人的豐富性的報道一直是欠缺的,造成了社會和民眾的某些認知偏見。您認為這是什么原因?
褚朝新:你說得非常對。這個問題不僅存在,而且很嚴重,官員們的豐富性長期在專業(yè)的媒體報道中缺席,導致面目模糊、呆板,官方媒體中呈現(xiàn)的官員總是在開會、調研,總是在埋頭念文件上印刷的文字,普通民眾從中完全無法看到個性化的、鮮活的官員形象,因此產生隔膜和陌生感,不利于兩個群體的溝通與交流。
另一方面也與某些官員對媒體態(tài)度冷漠有關,還有的官員缺乏與媒體交際的能力,有“媒體恐懼癥”。當然,我們的文化偏向于隱忍,很多官員為人做事偏低調。
廉政瞭望·官察室:作為媒體,在這方面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褚朝新:新聞媒體還是要盡量多元化地報道官員這個群體,不能總局限在寫官員開會、作報告、調研等程序上。這恐怕需要從新聞報道的整體思路和格局上進行改革。
問題是,官方媒體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官員,但不能立體豐富地呈現(xiàn)出來;市場化的媒體善于將官員還原成更鮮活豐富的個體,但接觸官員的機會不多。這就考驗兩個不同定位的媒體突破固有新聞寫作套路的勇氣和能力,誰能突破誰就能在時政報道中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