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摘 要:當今社會心理問題正趨向低齡化,偷竊行為在小學生中時常出現(xiàn)。對小學生的偷竊行為我們該如何處理,才能做到既不傷害學生,又能從思想上徹底根除呢?我認為必須深入分析學生“偷竊”時的心理,進行有的放矢的法治教育,才可以達到徹底根除的目的。
關鍵詞:偷竊行為; 法治教育; 案例
中圖分類號:G62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28-002
一、基本情況
小遠,男,今年10歲,就讀于小學三年級。家中母親生了二胎,父親平時工作較忙,與孩子溝通比較少。隨著對孩子的了解,我發(fā)現(xiàn)在這個孩子身上主要出現(xiàn)了以下問題:做事無持續(xù)性,自我約束力不強,課堂上說話比較大膽,小動作不斷,習慣性偷偷拿取別人的東西。沒有反省自我的意識,知錯不改,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
二、案例簡介
練習卷“不翼而飛”。周一早讀課一結束,我就像往常一樣拿著孩子們的作業(yè)到辦公室批閱。批之前我數了數,突然發(fā)現(xiàn)少了一張。心想:是哪個“小馬虎”今天又忘記交作業(yè)了呢?花了一會兒功夫,我終于發(fā)現(xiàn)是子航沒交作業(yè)。于是語文課上,我站到講臺上詢問起來:“今天有位同學練習卷沒有交給我?”底下的一群“福爾摩斯”開始交頭接耳??墒亲雍酵耆珱]有要站起來承認的意思,這下我可有點生氣:“不主動上交作業(yè),我可要點名啦?!蔽铱吹阶雍饺宰谖恢蒙蠠o動于衷。于是我大聲喊道:“子航,我沒有看到你的練習卷,你怎么解釋?”此時,被我點到名的子航臉一下子通紅,卻自信地說:“王老師,今天的練習卷我是交了的?!薄肮烙媮G在哪里了,請同學們下課再仔細找一找?”語文課后,我回到辦公室,重新仔細檢查起孩子們練習卷上的姓名,當翻到一張姓名位置留有橡皮擦拭痕跡,能隱約看清子航字樣的試卷時,我恍然大悟,是小遠“調包了”子航的練習卷。我十分震驚!小遠這孩子怎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我找來小遠詢問他練習卷的事,他一再否認,即使我把帶有改動名字痕跡的練習卷和不同的筆跡都擺在他面前,他始終不肯承認。
三、原因分析
小學生的偷竊行為其原因很復雜,有家庭、社會、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原因。針對小遠同學出現(xiàn)的這些情況,我進行了多次家訪,找他父母談心,尋求同事們的幫助,經過仔細調查分析,問題主要來源于以下幾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位
由于小遠父親平時總忙于工作,對孩子的生活學習關注較少,母親忙于照顧妹妹,有時對犯錯后的小遠又打又罵。這樣單一的粗暴打罵責罰和冷漠的不聞不問教育方式導致小遠“偷拿”問題日趨嚴重。
(二)社會環(huán)境影響
小學生年齡小,思想幼稚,極易受周圍環(huán)境和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學校周圍商店里琳瑯滿目的學習用品如同“玩具”,對小學生來說是個誘惑,有的孩子的物品款式奇特新穎,還特意顯示給別人看;有的孩子總把自己的新物品擺在顯眼的位置,給犯錯的孩子提供可趁之機。一些影視作品大肆渲染偷盜的情節(jié)以及“大老板”作風,受其影響,像小遠這樣的孩子小小年紀便充“大佬”,以此為榮。
(三)自身心理問題
1.占有心理:小學生自我意識尚不完善,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分析原因跟孩子的早期教養(yǎng)有關。小遠在幼兒時期自我意識尚未形成,缺乏“物歸原主所有”的觀念,常常把喜歡的東西隨意拿過來,而父母也不以為然,任其發(fā)展。之后隨著年齡增長,自我意識逐漸加強,就容易出現(xiàn)偷竊行為。
2.妒忌心理:小學生年齡小,是非判斷能力很弱,而且理性思維水平不高,不能正確的評價自我和他人。如小遠虛榮心強,別人有的他認為自己也應該有,家長不能滿足他,他就想通過偷這種錯誤的方式把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
3.炫耀心理:小學生的自我意識不穩(wěn)定,他們經常將自我的價值等同于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東西以昭顯個人價值。小遠不僅經常從家里帶一些新奇的玩具送給同學,而且在教室還偷拿別人的物品帶回家。
四、解決措施
1.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尊重和信任學生是消除教育盲點的基礎。我發(fā)現(xiàn)小遠偷竊別人東西后,并沒有認識到偷竊行為的嚴重性,事后即使在同學的議論和老師的批評中,仍不肯承認錯誤,十分好強。這孩子的心理是不完整的,在處理時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要保護他的自尊心,絕不能以簡單的打罵、羞辱、嚇唬等極端措施,讓孩子更加抵觸和背離。每次我都沒有在全班同學面前點名批評他,而是在平時試著和他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課間經常找他聊聊天,使他認識到自己只不過犯了一點錯誤,是可以改正并不再犯錯的。
2.家校共育,加強學生心理輔導
許多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家庭教育失當造成的。因此當孩子出現(xiàn)偷竊行為時,我耐心地和家長一起分析問題,找出原因,統(tǒng)一看法,有效地做好孩子的轉化工作。
3.防微杜漸,提高學生法治意識
青少年法治教育一直被擺在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所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小學生的法治素質勢在必行。在平時教學中,我注重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內容上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多利用班會課,開展法律講堂。針對班級存在的問題,及時開展有效的法治教育,將學生的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五、教育效果
經過多次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分析小遠心理,溝通交流以后,小遠漸漸有所收斂,并把注意力逐步轉向學習。好幾次我擔心小遠會再度犯錯,因此平時無論在課上還是課后,我都十分關注他的言行,經常提醒他,跟他普及一些法律知識,讓他有一定分辨是非的能力。縱觀整個學校班級,偷竊事件總是難免的。當然,這里的“偷竊”與法律意義上的偷竊有所不同。小學生自我意識還不夠明確,他們的“偷竊”只能算是一種不誠實的占有行為。然而,不管是何種意義上的“偷竊”,都是不良品質的表現(xiàn),都應該及時地進行矯正。
當學生存在行為偏向時,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教育他們,把他們從迷途中拉回來。作為教師應該全身心愛學生,分析學生犯錯心理,科學進行法治教育,我們祖國的花朵不僅要在“愛”的雨露下茁壯,更應在“法”的陽光下盛開。
參考文獻:
[1]李宸曦.基于現(xiàn)行《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學生法治教育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2]李怡.小學生偷竊行為的心理分析及矯正策略,校園心理,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