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康,冷 磊
(揚州東方醫(yī)院放射科 江蘇 揚州 225001)
胃部惡性腫瘤臨床好發(fā),主要的有胃癌、胃淋巴瘤和胃惡性間質瘤,其中以胃癌最為多見。胃癌以老年人患者多見,病死率較高,胃癌在早期得到準確診斷,并在早期及時治療是改善預后的前提。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并不能有效發(fā)現(xiàn)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也不能對病變準確分期。螺旋CT掃描速度快,可以克服胃蠕動所致偽影,掃描后可以運用多種后處理技術直觀顯示胃癌的位置及累及范圍,目前已經成為評估胃癌的重要手段。螺旋CT通過快速薄層掃描及動態(tài)多期增強掃描,可以提供胃壁及周圍組織結構的準確信息,與胃鏡和氣鋇雙重造影檢查相比,螺旋CT可同時提供胃壁情況、胃外侵犯范圍,以及遠處轉移病灶,有助于發(fā)現(xiàn)早期胃癌及對胃癌進行分期,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從而為臨床專科醫(yī)生正確判斷病情提供參考依據(jù),并選擇合理治療方案。
回顧性研究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間診治的38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胃鏡獲取病理結果,診斷為胃癌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1±4.6)歲。臨床癥狀輕重不一,且不具特征性,其中有反復上腹部疼痛21例,有反酸噯氣18例,有消化道出血的6例。
掃描前8h不進食,避免胃內食物殘渣致胃壁顯示不佳;可酌情于掃描前約10min靜脈推注20mg東莨菪堿以減少胃蠕動;胃由賁門、胃底、胃體、幽門組成,屬于中空性器官,掃描前用空氣或水作為陰性對比劑充盈胃部,常規(guī)采用口服水800~1200ml,口服水有困難的患者可以適當減少飲水量,或經導管注入氣體1000ml左右。
采用西門子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機掃描,常規(guī)采用仰臥體位,雙臂上舉,行吸屏氣訓練防止呼吸運動產生偽影,先予平掃,后行增強掃描,增強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伏醇,用量按1.5mg/kg,注射速率3~4ml/s,按延遲時間30、60、90s,分別行動脈期、靜脈期及平衡期掃描。掃描后圖像數(shù)據(jù)經保存處理,并傳送至后處理工作站進行處理。多平面重建(MPR)是為了直觀顯示胃部腫瘤的位置和范圍,利用容積掃描獲得腹部的三維數(shù)據(jù),以胃部為中心重建冠矢狀位或斜位圖像的一種處理方法;容積顯示法(VR)是沿一投射線通過胃部容積數(shù)據(jù)時所有像素總和的胃部圖像顯示,可立體顯示胃表面形態(tài)和局部解剖關系,對外生性病變或內部病變向胃壁外侵犯顯示較好;仿真內窺鏡(VE)成像是為了顯示胃腔內表面圖像,采用容積顯示法進行的三維重建技術,增加偽彩后類似內窺鏡效果。因此,為了最有效地顯示胃壁內外細節(jié)及與臨近組織關系,必須采用不同的顯示技術或多種重建技術相結合,以減少漏診和正確評估胃部病變。
觀察所有患者CT影像資料,對胃癌陽性影像征象予以識別、分類,分析其在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作用,以作為臨床診治胃癌的參考依據(jù)
CT檢查提示胃癌的30例,其中早期胃癌2例。提示胃壁局部增厚,需要進一步檢查的6例,提示胃惡性間質瘤的1例,提示胃淋巴瘤的1例。提示腫瘤胃壁外侵犯的6例,提示淋巴結轉移的21例,提示肝轉移的3例。
38例胃癌均經胃鏡證實,按發(fā)病部位分,其中賁門癌10例,胃體癌12例,胃竇癌16例。38例中有3例為早期癌,其余均為進展期癌。
胃癌好發(fā)于胃竇、胃小彎和賁門等處,可以表現(xiàn)為胃壁的局部增厚,也可以形成胃腔內腫塊,少數(shù)病變可以呈彌漫性浸潤,大部分病變因為生長不均衡,其內緣表面欠光滑,部分病變可伴有潰瘍。早期胃癌,惡性侵犯限于粘膜層和粘膜下層,本組病例有3例,2例CT已提示,1例提示胃壁局部增厚,CT影像上表現(xiàn)為粘膜皺襞的集中、中斷、破壞等細微改變,在MPR重建圖像上容易觀察,部分病例可僅表現(xiàn)為與正常胃壁不同的異常強化,需要不同增強期觀察,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能清晰顯示胃壁3層結構,提高了CT對早期胃癌的檢出率[1]。進展期胃癌侵及胃固有肌層,本組病例35例,28例CT已提示,5例提示胃壁局部增厚,CT影像上表現(xiàn)為結節(jié)狀、團狀或彌漫性胃壁增厚,形態(tài)不規(guī)則,且常伴有潰瘍,進展期胃癌在動脈期和實質期為不均勻強化[2]。當胃外壁漿膜面不光整,周圍正常脂肪間隙消失或出現(xiàn)模糊,提示病變累及到胃周,胃臨近臟器中,如胰腺后緣、肝臟內緣、食管下段、大網膜、橫結腸下緣、十二指腸圈均可受累及,本組病例有6例胃壁外侵犯。當胃周或胃周外見到多發(fā)增大淋巴結、或融合、或中央有壞死,均提示有淋巴結轉移,CT上胃周淋巴結短徑>6mm,胃周以外淋巴結短徑>8mm,考慮轉移性淋巴結可能,但需考慮假陽性及假陰性,CT增強掃描有助于發(fā)現(xiàn)轉移性淋巴結及其強化特征,本組病例有21例提示淋巴結轉移。肝臟是胃癌血行轉移最常累及的器官,CT增強掃描呈牛眼征,本組有3例。胃癌晚期腫瘤細胞可穿透胃壁在大網膜、腸系膜、腹膜種植轉移。螺旋CT對胃癌術前TNM分期的診斷準確率高[3],腫瘤TN分期標準見表1。
表1 胃癌的CT檢查TN分期標準
胃癌、淋巴瘤和胃惡性間質瘤中大部分能根據(jù)臨床特征和影像學表現(xiàn)區(qū)別開來,但仍有一些病變臨床特征不典型,CT表現(xiàn)也可能非常相似,需要仔細鑒別:①胃惡性間質瘤:胃腸道間質腫瘤是一類獨立的腫瘤,其來源于胃腸道原始間葉組織。在胃腸道惡性間質瘤中,胃部是其主要發(fā)生部位。CT是診斷胃惡性間質瘤的最佳方法,能彌補胃鏡及X線鋇餐的局限性[4],可以顯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及浸潤范圍,CT上胃腸道間質腫瘤所形成的腫塊相對局限,腫塊背離胃壁方向生長。當腫瘤位于胃壁外,直徑大于5cm,或者當病灶內出現(xiàn)低密度壞死區(qū)、或者產生較大潰瘍、或者有胃鄰近器官受侵犯時,基本上要考慮胃惡性間質腫瘤,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病灶血供豐富,增強后實質部分大都呈中度至明顯強化;②胃淋巴瘤:原發(fā)胃淋巴瘤臨床上不常見,主要為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胃淋巴瘤CT表現(xiàn):淋巴瘤以胃體部受累最多見[5],也可以見于其他部位,病灶通常多發(fā),早期的胃淋巴瘤僅累及粘膜和粘膜下層,表現(xiàn)為粘膜淺表糜爛或潰瘍,因早期可無任何癥狀,胃淋巴瘤就診時通常為晚期病變,表現(xiàn)為巨大腫塊,腫瘤密度均勻,增強后分層狀強化,一部分的病人腫瘤可通過幽門累及到十二指腸,盡管周圍有廣泛的淋巴組織浸潤,但胃仍保持一定的柔順性和擴張性,無明顯的管腔狹窄。根據(jù)是否形成腫塊、是否伴有潰瘍、是否呈浸潤型生長、是否有多發(fā)息肉樣結節(jié),胃淋巴瘤分為腫塊型、潰瘍型、浸潤型、息肉型。CT是胃淋巴瘤治療前評價的主要影像學方式,可顯示胃部病變的部位和范圍,分層狀強化表現(xiàn)是胃淋巴瘤尤其是MALT較為特異性征象之一[6],并能顯示腫大淋巴結。
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在胃癌的治療評估中所起作用較小,甚至不能發(fā)現(xiàn)腫瘤或與其他腫瘤區(qū)分,螺旋CT提供了一種相對更準確的方式來確定是否存在胃部腫塊、腫塊有無胃壁外侵犯及有無遠處轉移。有學者認為CT檢查具有很高的準確性,比較準確的診斷患者的胃癌類型及分化程度[7]。不同時期的胃癌治療方式并不相同,早期胃癌以手術切除為主,如果CT檢查顯示明確的透壁侵犯伴腹腔及遠處腫瘤轉移,術前化療可使腫瘤分期減低,化療完成后,可重新進行腫瘤分期,如果化療反應良好,可嘗試進行治愈性手術治療。螺旋CT為胃癌提供了一種新的詳細評價的檢查方式,能無創(chuàng)評估胃壁改變和疾病的腔外侵犯范圍,許多常規(guī)檢查不能顯示的細微征象都可以被發(fā)現(xiàn),多種后處理技術的應用幾乎已經成為常規(guī),CT檢查不僅在于發(fā)現(xiàn)胃部腫塊,對于胃癌的早期普查、腫瘤分期及鑒別診斷都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