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晗 謝莎 黃結姍
中山市中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528400
神經(jīng)外科重癥患者行氣管切開后,由于咳嗽反射減弱使其不能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堆積不僅影響氣體交換,還會增加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風險〔1〕。美國呼吸治療協(xié)會(AARC)臨床實踐指南指出,有效的吸痰是維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2〕。吸痰作為氣管切開患者的一項基本護理操作,其安全性、有效性與患者預后息息相關。目前,臨床上吸痰方法尚未形成明確規(guī)范,且不同研究報道存在較大差異。研究表明,吸痰護理質量與吸痰手法、深度、負壓等多種因素有關〔3〕。為此,本研究從吸痰的手法、深度、負壓的調整等方面進行了改良,探討改良吸痰技術在神經(jīng)外科氣管切開患者吸痰中的應用效果。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12月中山市中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收治的重癥氣管切開患者120例。納入標準:①已行氣管切開的患者,②有吸痰指征,③年齡≥18歲,④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伴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原發(fā)性呼吸道疾病者,②已出現(xiàn)肺部感染者,③多器官功能衰竭者,④正使用呼吸機治療者。應用簡單隨機分組方法將入組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與改良組,各6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征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吸痰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吸痰方法,觀察組采用改良吸痰法(從吸痰時旋轉手法、吸痰深度、吸痰負壓方面進行改良),兩組吸痰具體情況比較見表2。為確保及時有效的吸痰,所有患者均采取按需吸痰。護士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參照AARC臨床實踐指南,當巡視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吸痰指征時,及時予以按需吸痰,吸痰方式均采取密閉式吸痰。
表2 兩組吸痰方法比較
1.3觀察指標
①監(jiān)測記錄患者首次吸痰前后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包括吸痰前1min(T1)、吸痰后即刻(T2)、吸痰后1 min(T3)、吸痰后3 min(T4)、吸痰后5 min(T5)等時間點。②評估患者首次吸痰時的耐受性,評估標準〔4〕:吸痰時無惡心、劇烈嗆咳,呼吸困難癥狀在吸痰后得以明顯緩解,為Ⅰ度(耐受好);吸痰時患者有輕度惡心、嗆咳癥狀,呼吸困難癥狀在吸痰后得到輕度緩解,為Ⅱ度(耐受尚可);吸痰時患者有明顯惡心或劇烈嗆咳癥狀,吸痰后呼吸困難癥狀未能得到緩解。③統(tǒng)計兩組住院期間吸痰次數(shù)。④觀察記錄患者氣道黏膜損傷(以吸痰時發(fā)現(xiàn)血性痰或痰中帶血為判斷標準)、肺部感染發(fā)生情況。⑤對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以很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進行評分,以很滿意、較滿意統(tǒng)計滿意度。
1.4統(tǒng)計學方法
2.1兩種吸痰方式對患者HR、MAP、SpO2的影響
兩組不同時間點HR、MAP、SpO2比較采用重復測設計的方差分析:①兩組不同時間點HR、MAP、SpO2變化有統(tǒng)計學意(F=39.354,P<0.05);②兩HR、MAP、SpO2變化趨勢有統(tǒng)計學差異(F=65.152,P<0.05),兩組HR、MAP均于T2時增高,T3時開始降低,其中改良組T4時HR、MAP水平已恢復至T1水平(P>0.05),而常規(guī)組T4時HR、MAP水平仍明顯高于T1時(P<0.05),至T5時才恢復至T1水平(P>0.05);兩組SpO2水平均于T2時出現(xiàn)降低,于T3時開始逐漸增高;③兩組間各時間點HR、MAP、SpO2水平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改良組HR、MAP恢復吸痰前水平所需時間縮短。見表3。
表3 兩種吸痰方式對患者HR、MAP、SpO2的影響
2.2兩組吸痰過程中耐受情況比較
改良組吸痰時耐受性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吸痰過程中耐受情況比較〔n(%)〕
2.3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改良組氣道黏膜損傷、肺部感染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痰痂堵塞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2.4平均吸痰次數(shù)比較
改良組住院期間平均吸痰次數(shù)為(126.58±38.62)次,常規(guī)組平均吸痰次數(shù)為(181.49±56.21)次,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237,P<0.05)。
2.5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改良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n(%)〕
神經(jīng)外科患者多伴隨昏迷、意識障礙等癥狀,常需行氣管切開來維持其呼吸道通暢性。在氣管切開后,由于導管刺激等因素,患者痰液產(chǎn)生增多,而由于患者咳嗽反射減弱、咳痰能力降低,無法自主排除氣道分泌物。氣道內痰液堆積對氣道黏膜造成損傷,甚至致使氣道堵塞,進而引發(fā)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因此需予以及時有效的氣道清理〔5〕。研究證實,有效吸痰是維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等重要手段〔6〕。然而吸痰也可引起低氧血癥、氣道黏膜損傷等多種并發(fā)癥,因此,探尋合理、有效的吸痰技術對于改善神經(jīng)外科氣管切開患者預后尤為重要。本研究顯示,改良吸痰技術比較常規(guī)吸痰方法,能夠縮短血壓、心率恢復時間,改善患者耐受性,降低氣道黏膜損傷、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減少吸痰次數(shù),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醫(yī)患關系。臨床上吸痰方法尚未形成明確規(guī)范,本研究主要從吸痰深度、吸痰負壓、吸痰時旋轉手法三個方面進行改良。
3.1改良吸痰深度
目前臨床上吸痰可分為淺部吸痰和深度吸痰,關于二者的應用仍存在爭議。研究表明,深部吸痰與淺部吸痰對HR、血壓、SpO2的影響無顯著差異,但因淺部吸痰對于一些重癥患者常難以取得理想的吸痰效果,故常推薦采取深部吸痰〔7〕。但也有學者認為〔8〕,深度吸痰所誘發(fā)的咳嗽反射可引起患者顱內壓增高,故對于需維持顱內壓穩(wěn)定的重癥患者而言,深度吸痰并不適宜。此外,深度吸痰由于插入氣道較深,易損傷氣道黏膜也是顯而易見的。故吸痰深度的合理性仍需進一步研究。近年來,改良深部吸痰應運而生。有研究〔9〕建議將吸痰管插入超出氣管插管末端1cm來進行改良,也有學者主張〔10〕,吸痰時將吸痰管插入到人工氣道導管末端1~2 cm。眾多研究表明,改良吸痰深度有效地將深吸痰與淺吸痰進行結合,是更為理想的吸痰方式〔11-12〕。畢娜等〔13〕認為,改良深部吸痰能夠減輕吸痰操作對氣管的刺激,緩解患者吸痰時的嗆咳程度,不僅可有效地清除氣道分泌物、維持氣道通暢,還能夠有效預防氣道黏膜損傷、肺部感染等發(fā)生。本研究觀察組采用改良吸痰深度,這可能是患者耐受性更好、氣道損傷及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更低的重要原因。
3.2改良吸痰負壓
吸痰負壓與吸痰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直接相關。常規(guī)吸痰法是在吸痰管抵達深部后再開放負壓,如此會使得管口附近的污染痰在突然增大的引力作用下出現(xiàn)下流,這不利于深部痰液的吸引,并易造成感染〔14〕。研究表明,改良負壓吸痰能夠有效降低氣道黏膜損傷及肺部感染發(fā)生率〔15〕。改良吸痰是在吸痰管進入氣管導管前即開放負壓,吸痰與進管同步進行,這樣可將管口的污染痰吸走,有效避免常規(guī)吸痰法置管后由于氣道壓力加大導致痰液流入深度。改良吸痰法在進管時即開放負壓,壓力能力瞬間釋放,首先將外界氣體大量吸走,當?shù)诌_氣管深度時負壓已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而常規(guī)吸痰法是在吸痰管抵達深部后再開放負壓,壓力瞬間釋放,會迅速吸走肺泡內氣體,可引起劇烈嗆咳,導致血壓增加、心率加快〔16〕。本研究顯示,兩組各時間點HR、MAP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觀察組吸痰后HR、MAP水平恢復正常的時間明顯縮短,表明改良負壓吸痰能夠減小對機體生理的影響。
3.3改良吸痰管旋轉方式
吸痰屬于侵入性操作,反復操作不僅給患者造成痛苦,還會增加外源性感染風險。本研究采用執(zhí)筆式手指捻動吸痰法:手腕不動,手指動,捻動旋轉上提,自上而下邊吸邊退,如此可更好地吸痰,并減輕氣道損傷,減少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改良吸痰技術應用于神經(jīng)外科氣管切開患者中吸痰護理中,可減輕吸痰操作對患者血壓、心率的影響,改善患者耐受性,降低氣道損傷及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醫(yī)患關系。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